"5-12 "地震災害發生後,都江堰市白沙河斷流20多個小時,在白沙河上遊無人區形成三道高達60-80米的堰壩,從下遊到上遊分別為牦牛灘灣堰、窯溝堰、關門山溝堰,總蓄水量約2000萬立方米。總蓄水量約 2000 萬立方米。經航測,這三處堰塞湖屬於高風險等級,使都江堰市虹口鄉、紫坪鋪鎮6000余人、部分企事業單位受到威脅,也威脅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安全。
白沙河上遊多為山大溝深的無人區,山高坡陡無路,急流深澗冰寒刺骨,余震不斷,堰塞湖險情尚不明確,隨時可能發生山體滑坡、垮塌和泥石流,且沒有電力和通訊,而成都已進入主汛期,隨時可能發生強降雨過程,堰塞湖垮塌的風險很大!......,壹場人與堰塞湖的決戰也隨之拉開帷幕。
壹、歷盡艱辛,冒死探險
在確認白沙河上遊存在堰塞湖後,在市領導的指示下,成都市水務局反復研究,提出了 "舉重若輕,內緊外松、科學處置 "的方針,建立了 "現場勘查、集體商議、政府決策、抓好落實 "的工作機制,采取 "深入勘查、迅速搶修道路、優化處置方案、啟動防汛應急預案 "等同步措施;並迅速成立碧沙河上遊無人區堰塞湖處置工作組。
為了摸清碧沙河上遊堰塞湖的情況,在成都市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都江堰市先後4次組織水務局、國土局、虹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等,組成考察突擊隊,分別攜帶幹糧、礦泉水、衛星通訊設備和必要的帳篷、睡袋、藥品、器材等,徒步探險,跋山涉水,艱苦攀登!白沙河上遊的無人區、險堰勘察,得到了寶貴的第壹手險情資料。40歲的四川大學水電學院副院長楊興國(博士、副教授),放下急迫的科研項目,克服感冒、體力不支等困難,拄著拐杖,艱難地攀爬幾十處懸崖峭壁,涉水過河20多處,坐在地上滑下坡,心力交瘁!兩條褲子,晚上只能和衣而臥,濕了就睡,他經歷了從未有過的生死歷險這壹路。與此同時,在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和成都軍區的關心支持下,成都軍區陸航團連續派出兩架直升機對白沙河進行全流域航測。
二、自力更生,積極排險
面對堰塞湖帶來的險情,紅口鄉人沒有被嚇倒,而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積極排險。他們晴天頂烈日,雨天壹身泥,冒著余震不斷、泥石俱下的危險,不怕蚊蟲、旱螞蝗、草虱的叮咬,不怕隨時可能摔傷、擦傷、磨傷,甚至危及生命,晚上擠在五顏六色的布條搭成的簡易帳篷裏,地上鋪壹層樹枝席地而坐或躺下,靠酒精驅寒和麻醉,以忘卻疲勞,進入夢鄉。紅口鄉5個村的基層黨員、民兵預備役部隊、幹部群眾從60余人到130余人,多達330余人,迅速搶修公路,從金坪聯村到牦牛灣堰塞湖方向難以打通,通過山體塌方的滑坡和亂石嶙峋的地形,對公路進行了掩埋再搶修,通過10多天的艱苦奮戰,終於打通了壹條翻越8座山嶺的20多公裏的公路!這條路是牦牛灘灣堰塞湖排險的重要交通保障;深溪村黨支部書記賈正貴帶領60多人的排險突擊隊,最多時民工達300多人,進行了壹場史無前例的牦牛灘灣堰塞湖排險戰鬥。他們將2艘橡皮艇、施工用的鋼釬、鐵錘、發電機、空壓機、風鉆等機械和500公斤炸藥、幾桶汽油和幾百公斤糧食,通過村民人均30公斤的背包,運到牦牛灘灣除險施工現場,將工人分成15個班組,佩戴紅袖標的黨員任組長,每組配備壹名安全員,在多個施工點同時展開施工。按照《雅灘灣堰塞湖泄流工程處置技術方案》,在都江堰市水務局3名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都江堰市公安局2名民警對炸藥的看守監督下,通過成都萬全爆破工程技術開發公司實施爆破泄流,連續奮戰6天,成功化解和降低了堰塞湖潰壩險情。
三、萬眾壹心,眾誌成城
都江堰市幹部群眾在災情十分嚴重、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決投入到勘探、避險和排險工作中。都江堰市水務局局長王新飛,忘記了山大溝深和懸崖陡梁的艱辛,連續四次參加堰塞湖的冒死探險。大水溝林業保護站站長王勇,三次冒險深入堰塞湖實地勘察,收集到許多關鍵資料。攀枝花市水利農機局工程師朱家英,作為誌願者奔赴都江堰,留下兒子不到50天,主動請戰兩次上山探險,征服了山門溝堰口。都江堰市水務局工作人員何超,在堰塞湖探險和險情指導工作中,時間最長。都江堰市防汛辦副主任唐鵬,主動參加了第壹批探險隊,勘察了雅丹灣堰塞湖。59歲的都江堰市水利局工程師吳松林,是考察隊中年齡最大的勘測人員,兩次踏上無人區堰壩。虹口鄉深溪村黨支部書記賈正貴,顧不上在地震中損失的私人財產,6月27日至30日,率考察突擊隊進山探險,痛風復發,急忙在醫療點輸液,看到火線病情稍有好轉,又壹次組織帶領幾百人的隊伍,克服重重困難,歷盡千辛萬苦,成功排除了堰塞湖險情。虹口鄉衛生院工作多年尚未轉正的醫生張清華,無怨無悔地堅守在羊潭灣大壩上,為所有壹線人員做好醫療衛生工作,治傷送藥、按摩消除疲勞、廁所消毒、砍柴做飯、打雜,沒有閑暇和休息時間。還有虹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趙誌龍、虹口鄉政府鄉長助理羅強以及當地村民曾萬貴、郭步昌等。他們冒著余震不斷、山路崎嶇的危險。他們冒著余震、山體垮塌、山體滑坡、泥石流的危險,靠砍刀、繩索,砍樹、涉水搭橋,手腳並用,匍匐前進,順利通過了道路、穿越塌方、滑坡的道路,翻越懸崖峭壁,蹚過冰冷刺骨的河水,闖過 "鬼門關",風餐露宿,蚊蟲、旱螞蟥、螞蚱襲擊。螞蟥、草虱襲擊的惡劣環境,都被螞蟥叮咬過十多處,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血流不止。另外,夜裏下雨時,為了避免山體滑坡、塌方和野獸襲擊,只能選擇在河邊臺地上紮營,有的人只能披著雨衣,圍著火堆取暖,在渾身濕透的情況下,往往是烤幹了再泡,泡幹了再烤,烤幹了再泡,在漆黑壹片的深山無人區裏,坐著、站著、又過了壹夜。很多人手掌被荊棘刺穿,手臂被樹枝劃破,滿手傷痕。正是這些不怕困難、任勞任怨、齊心協力、默默奉獻的人,為處置堰塞湖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