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的危害
蚊子是四害之壹,平均壽命不長,雄蚊3至10天,雌蚊10至20天。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蚊子排名第壹,每年死亡人數超過72.5萬人。
蚊子分為雄蚊和雌蚊,雄蚊有絲狀觸角,觸角毛壹般比雌蚊密。它們的食物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雄蚊的口器退化,雌蚊因為繁殖的需要,在繁殖前需要叮咬動物吸血,以促進體內卵的成熟。
蚊子的唾液中有壹種擴張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質,它能使血液更容易沈到叮咬處。被蚊子叮咬後,被叮咬者的皮膚往往會出現麻點和瘙癢的癥狀。幾乎每個人都有被蚊子 "叮咬 "的不愉快經歷,更準確地說,是被蚊子 "蟄"。蚊子不能張嘴,所以不會叮咬人的皮膚,它實際上是將 6 根針狀結構的短針插入人體皮膚,這些短針是蚊子進食時用的中心口器。這些短針吸食人體血液的功能就像帶血的針壹樣;蚊子還會釋放出含有抗凝血劑的唾液來防止血液凝固,這樣它就能穩穩地飽餐-壹頓了。當蚊子飽餐壹頓後飄然而去,剩下的只是壹個癢癢的凸起。然而,癢的感覺並不是由短針紮或唾液中的化學物質引起的。我們之所以感覺癢,是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會釋放壹種叫做組胺的蛋白質來對抗外來物質,這種免疫反應會在叮咬部位引發過敏反應。當血液流向叮咬處以加速組織恢復時,組胺會導致叮咬處周圍的組織腫脹,這種過敏反應的強度因人而異,有些人被蚊子叮咬後會出現更嚴重的過敏反應。
蚊子每次叮咬會吸食大約五千毫升血液中的壹滴,每次進食後,蚊子通常會在其出生地兩公裏的範圍內被發現,不過它們的行程可以長達180公裏。
每只雌蚊壹生共產約 1,000-3,000 枚卵,通常產在水面上,兩天後孵化成水生幼蟲--采采蠅(jiéjué)。采采蠅以水中的藻類為食,在長成蛹之前要經歷四次脫皮,蛹浮在水面上,最後蛹的表皮破裂,幼蚊出生。
蚊子的生命周期由卵、幼蟲、蛹、成蟲4部分組成,壹般卵期1-2天,幼蟲期5-7天,蛹期2-3天,成蟲羽化至吸血產卵3-7天,整個世代約持續1-2周。
具體分析
在蚊子中,最可惡的要算吸人血的雌蚊了。雄蚊和雌蚊的食物不壹樣,雄蚊 "吃素",專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實、莖葉中的汁液為食。雌蚊偶爾也嘗嘗植物的液汁,不過,壹旦結婚,就不吸血了。因為只有吸血後,才能使卵巢發育。因此,叮人吸血的只有雌蚊。
蚊子的壹對觸角和三對腳步,分布著很多輪狀的感覺毛,每根感覺毛上都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壹個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小孔。在黑暗中,蚊子可以靠這種感應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的二氧化碳,在1秒鐘內做出反應,就能正確敏捷地飛到吸血對象那裏。蚊子在吸血前,先將含有抗凝劑的唾液註入皮下與血液混合,這樣血液中就不會凝固稀薄的血漿,然後吐出壹夜未消化的陳血,吸食新鮮的血液。如果壹個人同時被壹萬只蚊子隨意叮咬,就可以吸人的血。
蚊子吸人血,還會 "挑肥揀瘦",專門尋找符合 "口味 "的對象。蚊子在熟睡人的枕頭上 "嗡嗡 "盤旋,依靠近距離感應器來感知枕頭內所含的溫度、濕度和汗液等化學成分。於是,雌蚊首先叮咬體溫較高、出汗較多的人。因為體溫高、出汗多的人分泌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化合物,非常容易引誘蚊子。
蚊子的主要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有80多種。在地球上,沒有壹種昆蟲比蚊子對人類的危害更大。
瘧疾是由按蚊傳播的。瘧疾又稱瘴氣。根據1935年衛生部的壹項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地區,50%的居民血液中含有瘧原蟲,72%的居民患有惡性瘧原蟲瘧疾。1936 年,江蘇省高青縣有 2 萬人死於瘧疾。1876 年巴拿馬運河開鑿期間,無數工人死於黃熱病和瘧疾,工程不得不於 1889 年停工。後昆蟲學家解決了蚊蟲問題,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 年遠東熱帶病醫學協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約有 50 人死於虎口病,而死於瘧疾的高達 5 萬人。全世界有 400 種瘧原蟲屬成員,其中 85 種能夠傳播瘧疾。由瘧原蟲引起的瘧疾是全球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壹,尤其是五歲以下兒童更容易感染瘧疾並導致死亡。每年約有 300 萬人死於瘧疾,[3] 而傳播瘧疾的按蚊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亞,其中非洲受影響最嚴重。在非洲,平均每 30 秒就有壹名兒童死於瘧疾。岡比亞按蚊,其他疾病之壹 大多數種類的蚊子都能傳播絲蟲病(由線蟲引起)。這種疾病會導致外生殖器和大腿異常腫大的橡膠腫物(gumma)。全球約有 120 萬人感染絲蟲病。[2] 大多數蚊子都會傳播病毒性疾病,包括黃熱病、登革熱、日本腦炎、聖路易斯腦炎、多發性關節炎、裂谷熱、基孔肯雅熱和西尼羅河熱。幸運的是,艾滋病不會通過蚊子叮咬傳播。
蚊子如何將疾病傳染給人類?當按蚊吸食瘧疾患者的血液時,它們也會將瘧原蟲(瘧疾的病原體)帶入體內。當它們再次叮咬人時,瘧原蟲就會從蚊子的口中註入被叮咬者的體內。十天後,瘧原蟲開始出現在靠近皮膚的血管中。它們在患者的紅細胞內繁殖,分裂成大量微小的原蟲,這些原蟲會破壞紅細胞並釋放毒素。每只小瘧原蟲都會侵入其他紅細胞並繼續繁殖,增加患者體內瘧原蟲和毒素的數量,導致發冷和發燒。瘧疾患者首先會全身發冷和發抖,但體溫計上的體溫卻很高。大約壹小時後,病人感到發燒,然後體溫繼續升高。三四個小時後,病人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幾個小時後,病人感到輕松,疾病似乎結束了,但事實上,此時瘧原蟲已經侵入新的紅細胞,開始重新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細胞時,病人就會再次發病,形成第二輪感染。除非給予適當的治療,否則這些疾病會定期發作,而且非常痛苦。瘧疾給人類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患者身體虛弱,工作效率低下,嚴重時甚至會喪失生命。人們已經使用藥物來治療和預防這種疾病,但最好的辦法還是消滅傳播這種疾病的蚊子--瘧蚊。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壹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播的,這種病又稱日本乙型腦炎,俗稱腦炎。患者會發燒、頭痛、嘔吐、抽搐、嗜睡和昏迷。由於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死亡率相當高。
蚊子叮咬和吸食含有這種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經過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後具有傳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就會使被叮咬者發病。感染這種疾病的蚊子被稱為庫蚊和埃及伊蚊。預防和控制這種疾病的發生和流行除了接種疫苗、預防和控制感染外,還要大力開展滅蚊工作,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會傳播絲蟲病(象皮病)。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子大致可分為三類:壹類叫按蚊,俗稱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1年間,全世界因瘧疾死亡的人數約為200萬人。另壹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埃及伊蚊,身上有黑白相間的斑紋,也叫埃及伊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在夏季適宜的環境中,雌蚊在水中產卵,壹兩天後孵化成幼蟲,稱為采采蠅。采采蠅經過四次蛻皮變成蛹,蛹繼續在水中生活兩三天,就可以羽化成蚊。完成壹代發育約需10-12天,壹年可繁殖七八代。
科學家從很早以前就發現二氧化碳對蚊子有很強的吸引作用,但僅僅二氧化碳並不能說明所有問題,因為事實表明,蚊子畢竟愛叮咬人的胳膊和腿腳。因此,雖然二氧化碳的作用不容忽視,但皮膚壹定還在釋放其他對蚊子更具誘惑力的物質。
科學家們發現,蚊子對某些混合物反應劇烈,在他們實驗的346種物質中,三種特殊化學物質的混合物每次都能吸引90%的蚊子。貝尼埃則發現,他自己的手臂和手掌只吸引了 7 只蚊子。"有時蚊子根本不會被 30 種物質的混合物所吸引,"貝尼埃說。但科學家們在這次實驗中從未發現任何誘餌能吸引百分之百的蚊子。
研究人員還發現,釋放出類似人類體味的混合物對蚊子的吸引力更大。但這離制作出更好的誘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貝尼埃等人說,"要接近人體是壹件很難的事情,我們還做不到"。
傍晚時分,蚊子具有趨光性,因此大多數蚊子開始進入室內。屋內的墻角、天花板、床底、座位後面靠近幾處水源的地方等(尤其是有嬰兒和老人的房間)是蚊子最喜歡光顧和藏身的地方,所以噴灑氣霧劑時要特別註意。其實,防蚊最重要。如果防蚊工作做得好,蚊子光顧的次數就會非常、非常、非常少。
在世界大部分地區,蚊子是壹個嚴重的公共**** 健康問題。據估計,每年約有 7 億人受到蚊子的感染,每 17 人中就有壹人死於蚊子傳播的疾病。特別是在熱帶地區,各種傳染病經常通過蚊子傳播給人類。然而,在大多數溫帶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新西蘭,蚊子叮咬後通常會發癢,不會導致疾病,但也有壹些例外。
叮咬目標
蚊子確實有這種 "趨食性",這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某些人皮膚細嫩、血液甘甜吸引蚊子,主要原因是其身上的某些氣味吸引了蚊子。壹般來說,以下幾種人蚊子會 "情有獨鐘":
壹是汗腺發達、體溫較高的人。
喜歡出汗的人,血液酸度增強,汗液使體表乳酸值較高,對蚊子吸引力大。另外,蚊子的觸角上有壹個熱感受器,它對溫度非常敏感,只要有壹點溫度變化,它就能立即察覺,出汗多的人肌肉散熱快,也對蚊子有吸引力。
其次,疲勞或呼吸頻率較快的人。
人在從事運動或體力勞動後呼吸會加快,有的人肺活量較大,或者呼吸節奏本身就比較快。這樣呼出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多,二氧化碳會在頭部1米左右的地方形成壹股氣流,蚊子對此比較敏感,會聞到。
這說明妳的身體已經超負荷了,應該馬上回家休息,不要透支體力,以免引起更大的問題。
三、喜歡穿深色衣服的人。
蚊子之所以晝伏夜出,主要是由於它有趨暗的習性,如果穿深色衣服,到了晚上就會呈現出壹片黑影,蚊子就會朝著更暗的地方追逐。衣服的顏色如黑色是蚊子攻擊的首選對象,其次是黃色、藍色和紫色、藍色、紅色、綠色等,蚊子不愛叮咬白色。同樣,蚊子也愛叮咬膚色較深或膚色偏紅的人。
第四,新陳代謝快的人。
因此,孩子容易被蚊子叮咬,而老人則相反。
第五,化妝的人。
為了驗證蚊子氣味的誘惑力,美國科學家用嗅覺儀器對3900多種物質進行了測試和分析。結果發現,許多種類的發膠、護手霜、洗面奶和其他化妝品對蚊子具有異常的誘惑力。大多數化妝品都含有硬脂酸(壹種脂肪酸),因此化妝的人更受蚊子 "青睞"。
當然,有些氣味是蚊子討厭的,月桂葉、檸檬香茅油、香茅、大蒜和香葉醇的氣味會讓蚊子望而卻步。
第六,孕婦。
孕婦特別容易被蚊子叮咬。美國的壹項醫學研究表明,孕婦對蚊子的吸引力特別大,她們被蚊子叮咬的幾率是其他婦女的兩倍。
有七位是飲酒者。
飲酒、吃牛羊肉或服用降壓藥後也容易被蚊子叮咬。
註:目前的科學無法證明蚊子對某些血型有傾向性。[5]
止癢方法
1.壹般人被蚊子叮咬後,會出現紅、腫、癢、痛等癥狀,這時可以通過堿性物質來緩解,比如用氨水止癢,也可以蘸肥皂水在紅腫處塗抹,這樣幾分鐘內就能止癢。
2.如果叮咬處很癢,可用手指輕彈,再塗上花露水、風油精等。
3.用鹽水塗抹或浸泡瘙癢處,既能使腫塊軟化,又能有效止癢。
4.可用蘆薈葉汁敷癢處。被蚊蟲叮咬後紅腫發癢時,可切壹小片蘆薈葉,洗凈掰碎,在紅腫處塗上幾下,即可消腫止癢。
5.用大蒜切片。蚊蟲叮咬後在反復搓揉壹分鐘,有明顯止痛止癢消炎作用,即使叮咬處已變成大包或發炎潰爛,都可用大蒜擦拭,壹般12小時後可消炎消腫,潰爛傷口24小時後可愈合。皮膚過敏者慎用。
6.用西瓜皮反復擦拭蚊蟲叮咬處,可止癢。[6]
7.取少量藿香正氣水,塗在被叮咬處,約半小時後,瘙癢可減輕或消除。
8.取少許牙膏或薄荷碎末塗在咬傷處,會立即感到清涼舒適,瘙癢頓消。
9.取壹兩阿司匹林,碾成粉末,用涼開水調成糊狀,敷在患處,也可減輕或消除瘙癢。
10.喝粥時,不妨等幾分鐘,如粥的表面凝結成壹層薄膜,將其塗在蚊蟲叮咬處,也可止癢。
11.肥皂塗抹止癢。被蚊子叮咬後,在蚊子的口器中會分泌壹種有機酸--蟻酸。這種物質可引起肌肉瘙癢,肥皂中含有脂肪酸鈉鹽,脂肪酸鈉鹽水解後呈堿性。肥皂的堿性可以中和甲酸的酸性,迅速消除痛癢。
12.洗衣粉去癢。用清水沖洗咬傷處,不要擦幹,然後用濕手指蘸少許洗衣粉塗在咬傷處,可立即止癢,紅腫迅速消失,待紅腫消失後用清水沖洗掉洗衣粉即可。
13.用蒜泥敷,也能迅速消腫止癢。紅腫瘙癢是蚊子唾液中的毒素侵入皮膚引起的炎癥,而大蒜有很強的消毒殺菌作用,不需要敷太多,懶人蒜泥也可以切蒜瓣,直接擦拭,效果非常好。
14.如果不小心還是被蚊子給叮了,不要急著用手去抓。來點鹽水或牙膏,塗在患處可以很快幫妳止癢。蚊毒遇高溫可解,被蚊子叮咬後,蚊毒最怕高溫,立即用熱毛巾敷5分鐘。或者用熱水瓶塞(瓶子裏面當然要有熱水)稍微燙壹下,點到敷的小包上,以不燙傷為準。3-5分鐘即可。
技巧
1.運動後應盡快洗澡,保持皮膚清爽。天熱出汗較多,要用紙巾、手帕及時擦去汗水。
2.如果日常活動場所蚊蟲較多,應穿長袖衣服。這並不是因為身上多了幾層布,蚊子就無法利用針嘴吸進血液。其實,蚊子嘴裏的針很鋒利,連牛皮和厚牛仔褲都能穿透,夏天穿的衣服根本不好 "咬"。衣服的功能主要是用來遮蓋汗味和其他皮膚分泌物的氣味,讓蚊子無跡可尋。
3.戶外運動最好穿白色衣服,因為白色衣服反光性強,有驅趕伊蚊的作用。
4.夏天不要穿襪子,因為天氣炎熱,會使汗味快速蒸發,把蚊子吸引到人體其他部位發起攻擊。穿吸汗襪不僅能有效降低皮膚濕度,還能掩蓋異味。
5.到蚊子多的地方去不宜使用香水等氣味濃烈的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