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取材於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結果似乎更殘酷壹些,至少在各種介紹中,還沒有出現兩死三傷的悲劇。
實驗
實驗找了20個精神行為正常的普通人,12個扮演囚犯,8個扮演獄卒,過了14天真實的監獄生活。獄卒負責維持秩序,確保囚犯履行義務。囚犯必須服從獄卒的命令,規則包括按時上床睡覺、不剩飯菜等。不允許使用暴力
結果:壹天之後,每個人都基本進入狀態。經過獄警的第壹次嚴厲懲罰後,囚犯們開始遵守規則。當然,仍有壹些 "害群之馬 "屢教不改,導致獄警的行為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兩名囚犯不堪重負,提前退出了實驗。壹名獄卒不願參與其他獄卒的各種行為,被其他獄卒貶為囚犯。
六天後,由於對實驗的批評過多,加上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太多意料之外的過激行為,原計劃進行14天的實驗被迫中止。
這不是壹場遊戲。
每個人都認為這是壹場遊戲。人們懷著興奮和新生的心情來到科學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對著監視器說笑、做鬼臉、唱歌、講黃色笑話。人群中,只有上校知道這根本不是壹場遊戲。
讓壹個人放棄遊戲人生的態度,變得嚴肅起來很簡單。在實驗中,只用了 4000 馬克。每個人都想安安靜靜地完成實驗,拿了錢就走。於是,獄警們開始履行職責,而那些可以光著身子被水管沖洗,可以穿著白色長裙蜷縮在高低床上,聽到 "做俯臥撐 "的口令就趴在地上的囚犯們,通常都會留在監獄裏。
這不是遊戲。對獄卒來說,權力是實實在在的。除了暴力,折磨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門。伯裏斯的爆發恐怕就是這種權力的發泄,不難想象,此人在現實生活中壹定是個極度失敗的人。《犯罪心理》分析認為,他多半性格無能,沒有妻子,或者妻子早就離開了他。沒有孩子,卻自稱是個好父親。他掩蓋了這壹切,卻無法改變他是個失敗者、臭名昭著、生活壹團糟的事實。是的,實驗是假的,但生活的傷痕卻是真的。他也許不是為了復仇,但他已經到了有能力復仇的地步。
領導者
也許 "人之初,性本惡 "這句話並不能真正概括這個實驗所暴露出來的人性。事實上,我們壹開始都是脆弱的、軟弱的。我們都像草原上行進的綿羊,默默地跟隨走在前面的人。獄卒們並不都是邪惡的,但他們將眼睜睜地看著暴力的發生,他們唯壹的思考就是如何開始讓自己適應所面對的現實。
因此,這實際上是壹個關於權力和服從的故事,壹個關於如何在無組織的情況下產生領袖和建立權威的故事。至於服從,米爾格拉姆實驗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簡單的嘲笑就能讓60%的人良心不安。
事實上,如果77個人都順從了,接下來的壹切還會發生嗎?作為實驗者的萊恩教授知道,他不能沒有77號和雷恩斯這兩個人物;只有他們不斷制造沖突,故事才有可能蛻變。而導演似乎想通過 69 號的例子來證明 77 號的合理性,說明在這種絕對控制的環境下,無論是否受到挑釁,控制者都會不自覺地開始變異。遺憾的是,69 號的播放太過突然。我從壹開始就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但無論如何,大多數獄警壹開始所追求的,無非是壹點尊重。本來就處於劣勢的囚犯,因為其笨拙的外表而受到極度的蔑視。他們試圖通過不斷開玩笑來緩解囚犯的狀態。權力從壹杯牛奶開始。規則是必須把飯吃完。而為了 82 歲的人,妳不能喝牛奶。如果輕易改變規則,獄警會很沒面子。而事實上,77號後來的兩個舉動確實讓警告極為難堪。
就在這時,引言中提到的事情發生了:獄警平息了壹場囚犯叛亂,大家開始真正進入角色。
實際上,角色不僅僅是囚犯和獄警。它還包括伯裏斯正在成為獄警的領導者,而77號無疑是叛亂者。領導力源於應對危機的表現。伯裏斯想到了滅火器。
罪人
伯裏斯最後面無表情地看著77:是妳先開始的。他的臉上充滿了痛苦和些許悔恨,似乎他從來就不想這樣。他和女醫生之間的對話顯示出他的某種矛盾心理。當女醫生說她要結束實驗時,事情即將失控,這意味著他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就要結束了。不,他說,我只聽從瑞安教授的指示。他不斷地對自己強調,他的變態行為是在完成瑞安教授的實驗,使他的罪惡具有合法性。
這讓我們追隨著實驗者的譴責,如果伯裏斯是個殺人犯,那麽瑞安不僅給了他子彈和槍,還不住地看著他點頭微笑。這也許就是實驗的罪惡之處,不能指望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只有上帝才有能力創造生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