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學範文:國民經濟管理論文
第1章前言
從長期來看,中國的產業結構經濟具有同樣的隨機變化趨勢。因此,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來控制經濟增長的產業政策在中國是有效的。
中國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和結構調整的必要性是壹個老話題。應該肯定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結構有所調整。比如農業占GDP的比重下降了;初級產品在外貿結構中的比重有所調整;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重組已成為壹個非常緊迫的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是壹個非常復雜的課題,需要大量的深入調查和基礎工作。
第二章:中國三大產業結構的現狀
2.1產業結構現狀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和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以及它們之間的經濟關系和數量比較,也稱為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它是在壹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通過產業間關系的有機結合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所謂產業優化升級,是指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或在政府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壹國產業結構的演變呈現出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和優化的過程,即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的過程。二是指產業個體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經濟領域發展的過程,即產業從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演進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適應全球高技術產業競爭和發展的總體形勢和趨勢,中國堅持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相結合,大力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突破性和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技術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2010年GDP初步核實數據計算的三次產業結構為:201202億元國內生產總值,比初步核算數據增加321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率為10.4%,比初步核算數據增加0.65438。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40534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37億元,增速4.3%,與初步核算數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187581億元,比初步核算增加11億元,增長速度為12.4%,比初步核算提高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730.87億元,比初步核算增加2082億元,增長9.6%,比初步核算提高0.1個百分點。據初步核實,第壹產業占10.1%,第二產業占46.8%,第三產業占43.1%。
近年來,我國第壹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進壹步提高,說明服務業對我國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第三產業需要繼續大力發展。從總體上看,我國三大產業結構相對合理,逐步改變了產業之間的相對比重和技術關聯,提高了產業結構的整體效率,優化了產業結構。
2.2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2.2.1農業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形成了較好的格局。但是,當前農業產業結構仍存在諸多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供水、供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部分地區矛盾依然尖銳。比如華北、西北缺水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
(2)農產品品種和質量結構不優化,農產品優質率低。中國的牛、羊、豬等肉類產品,蘋果、梨等水果產品,花卉產品和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但面臨著品種少、質量低的問題。
(3)農產品加工業仍處於初級階段,保鮮、包裝、儲運、銷售體系發展滯後,初級產品與加工產品比例不協調。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大多在2:1以上,而我國僅為0.43: 1,與國外差距較大。
(4)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各地區的區域比較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沒有形成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區域布局結構。
2.2.2第二產業存在的問題
第二產業總量擴張明顯,但生產結構不夠合理,結構升級緩慢,經濟增長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1)處於全球價值鏈底端,產業升級面臨困難。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使中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而中國的比較優勢在相當程度上是靠廉價勞動力獲得的,導致產業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零部件制造和勞動密集型組裝,產品附加值難以提高。
在出口總額中,加工貿易的比重也超過了50%。這說明,即使是本土企業,也嚴重依賴國外企業的訂單,而不是依靠自主研發和自有產品開拓國際市場。這種對訂單的依賴是中國工業處於全球價值鏈底端的又壹證明。壹旦國外市場疲軟,這種模式將難以為繼。金融危機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2)工業R&D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目前,中國的制造業占全球的6%,而R&D的投資只占0.3%。R&D投資嚴重不足,工業技術研究隊伍嚴重萎縮。行業技術創新能力差,導致對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依賴度高,企業無法在質量、創新等差異化競爭中獲得優勢,只能低成本維持利潤。這是中國企業在彩電、空調、手機等諸多領域深陷價格戰的重要原因。
2.2.3第三產業存在的問題
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內部結構需要進壹步調整和改善。我國第三產業增長很快,發揮了就業的主渠道作用,但存在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發展水平滯後。從總量上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顯較低。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在70%左右,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50%左右,而我國長期徘徊在30%-40%之間。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來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占40%以上;郵電通信、金融保險等基礎服務業和信息咨詢、科研開發、旅遊、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發展仍然不足。
2.3產業結構存在問題的原因
2.3.1由於中國是壹個特殊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業剩余勞動力從非農產業轉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資本、技術和其他新興資源的相對短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比其他國家小得多。在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極其龐大,向城市轉移遇到各種障礙和限制的情況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大多采取就地轉移的方式,走上了壹條農村工業化的道路。然而,由於這種“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他們的消費水平低,服務業的發展受到當地需求的限制。工業生產可以依靠城市市場,所以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部分轉移到了農村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而第三產業沒有快速發展。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是由工業的超高增長帶動的,而工業的超高增長主要是由於鄉鎮工業的超高增長。鄉鎮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在1985年為17.7%,在1990年上升到29.7%,在1995年進壹步上升到42.5%。然而,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對第三產業的增長影響不大,這主要是由於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向第二產業的高度傾斜,大大加深了我國工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的偏差。
另壹方面,農村地區資金、技術、管理知識、人才、信息等資源短缺問題更加突出,技術升級和進步遠遠趕不上農村產業擴張的速度,產業結構升級相當緩慢。但第壹、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落後,結構升級進程受到相應影響。隨著鄉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其產業結構日益突出,影響著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的進程。
2.3.2中國產業結構的偏差,與改革前片面強調工業化留下的滯後影響有很大關系。雖然改革二十年來有了壹些變化,但這種影響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首先,中國是在人均收入較低的情況下推進工業化的。作為壹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口眾多,使得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1952年開始工業化的時候,中國人均GDP只有119元。在改革前的二十年裏,中國的工業化在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得到了極大的推進。工業產值比重的提高幾乎與人均收入水平的變化失去了聯系。1978年人均GDP僅為379元,明顯低於錢納裏關於人均收入水平與工業化變化關系的“壹般模型”中作為工業化起點的人均收入水平。這壹年中國工業占GDP的比重為94.3%,比1952提高了26.7%。這種工業比重的提高與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相分離的特殊現象,帶來了持續至今的影響。
其次,中國是在市場化落後的條件下推進工業化的。市場經濟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市場化已經發展到很大程度,第三產業比重較高。隨著工業化階段的進展,市場化不斷發展,第三產業比重繼續以低於工業化率的速度上升。但是,我國在工業化初期,特別是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市場化程度和第三產業比重較低,第三產業比重沒有逐步提高,導致改革初期出現了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比重高、第三產業比重低的結構性偏差。改革後,城市第三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發展,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第三產業的狀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農村工業化加速和經濟增長結構傾斜的影響下,這壹趨勢有所加深。最後,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分開的。因為中國的工業化是在計劃經濟時期打下的,計劃工業化和市場驅動工業化的不同特點是產業結構的變化和需求結構的變化是分離的。人為因素導致片面性,阻礙工業化進程中市場機制的形成和發揮作用。改革前的工業化主要是壹種城市工業化,只是有計劃地安排少數農民進城就業,其余農村人口被排除在計劃之外,繼續留在農村。導致快速工業化過程中城市化進展緩慢,農村人口比重居高不下,工業產值比重大幅上升。同時,農業就業比重居高不下,農業剩余勞動力無法轉移出去。這種城市化遠遠落後於工業化的情況,直到現在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城市化的滯後對中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主要是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大了產業結構的偏差,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城市化有關,只有城市數量和規模的擴大才能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第三章:國內外新形勢的挑戰和演變方向。
3.1國際環境的挑戰
雖然中國的產業結構在改革開放前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在內外環境的雙重影響下,我們的產業結構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歷史使命。從國際環境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目前,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均陷入衰退,部分國家僅有部分復蘇跡象。世界銀行等機構仍下調了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全球經濟將進入緩慢增長期。
同時,我國出口有效需求下降,對外投資不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大幅下降,導致企業業務持續收縮,新增投資最小化。可見,經濟危機也是壹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壹些舊的產業和技術不得不退出戰場,采用新的產業和技術是必然的選擇。壹些企業利用這種國際形勢進行產業升級,此時產業升級的難度和風險都大大增加。
中國對外貿易額的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的增加,貨幣的快速升值,使得中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越來越困難。歐美日經濟衰退也給中國產品出口蒙上陰影,所以過度依賴外需暴露了中國產業結構的脆弱性,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
3.2國內環境的挑戰
除了外界不利的經濟環境,中國產業的發展困境還受到內部因素的制約。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正逐步進入經濟轉型期。雖然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提高了資本和勞動力的比重,但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賴於低水平產能的擴張,即在產能快速增長的同時,軟實力的上升速度相對滯後,壹些技術將不得不繼續依附於發達國家,因此難以形成自己的自主創新產品。即使企業加強R&D投資,我們的綜合設計開發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仍處於較低水平;同時,中國企業缺乏高層次跨國人才,海外拓展人員水平薄弱,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沒有相應拓展。
目前我國要素稟賦結構的特點是普通勞動力相對豐富,高端人才相對匱乏,信息技術等資本也相對匱乏。長期依賴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的中國產品逐漸失去競爭力。隨著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和比較優勢的演變,中國的產業發展必須開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變。這種轉變要求中國企業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和全球經濟放緩的雙重影響,使中國經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工業能否抓住歷史機遇,選擇正確的升級路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是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3.3三大產業的演進方向
對產業結構變化三大趨勢的總體判斷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中間階段可能會持續到2020年以後。在壹、二、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的格局在2020年之前不太可能改變。“十壹五”到2020年,第壹產業收入比重將繼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在“十壹五”期間有可能上升,在2010左右達到峰值後可能開始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在“十壹五”期間基本穩定,2010以後可能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1.農業的基礎地位沒有改變。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繼續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在傳統農業中,種植業的比重會降低,漁業和畜牧業的貢獻會增加。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的比重會慢慢下降,經濟作物、瓜菜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會上升。
2.產業內部結構調整
(1)重工業化階段不可逾越。霍夫曼定律表明,在工業化中後期,產業結構趨向於重工業化,這是許多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規律。根據國際經驗,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攀升至3000美元的時期,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即從溫飽、耐用消費品有著落、有房住,向溫飽、改善居住條件、提高耐用消費品質量、擴大服務消費轉變。相應地,汽車、住宅、建材、通信等行業將會有跨越式發展,這將促進鋼鐵、機械、建材、化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等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發展重化工業是必然趨勢。
(2)信息產業將成為中國未來的主導產業。據統計,從1985到2003年,世界高技術產業出口年均增長14.3%,比低技術、低技術產業出口高5-6個百分點。高科技產業正逐漸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制造業的主導。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IT產品消費國之壹,也是參與信息產業制造業國際分工的國家。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集中了發展信息產業所必需的大量人力資本。同時,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得中國的IT產業制造業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參與IT產業制造業的國際分工,中國不僅可以實現充分就業,還可以獲得較高的比較利益。通過不斷的“幹中學”和“用中學”,中國將逐漸積累強大的IT產業技術開發能力。信息產業應該而且能夠成為中國未來的主導產業。
國民經濟範文2:國民經濟統計分析
摘要
消費需求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對總需求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進而對總需求政策的制定產生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本文首先建立模型,利用SPSS軟件研究影響國民消費的因素,檢驗模型分析結果的經濟顯著性和統計推斷性。最後得出結論,居民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最為顯著,其他因素次之。通過對消費支出結構的分析,了解居民生活水平的變化趨勢。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這說明了我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通過比較分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進出口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得出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明顯大於凈出口,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而消費需求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國民消費,消費結構,消費需求
壹,研究國民消費的意義
根據經濟學的分析,社會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消費需求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對總需求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進而對總需求政策的制定產生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
現階段,中國有條件也有必要通過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來促進經濟發展。首先,我國正處於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發展階段。高儲蓄率和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為刺激需求增長提供了物質條件。其次,中國居民的生存性消費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正處於發展性消費需求的升級過程中。然而,工業產品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區域協調發展程度以及消費政策和觀念嚴重滯後於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不僅導致消費需求減少,而且對社會生產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關於如何擴大內需,中央經濟會議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費是重點。從理論上講,消費需求的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消費結構上。增加居民消費,要從研究居民消費結構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和規律,掌握消費需求的熱點和發展方向,才能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引導消費者合理擴大消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協調,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二、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分析
(壹)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居民消費水平受收入水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恩格爾系數等多種因素影響。下表給出了從1991到2010消費水平的相關數據。基於表1和表2的數據,分別建立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三個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並進行了逐步回歸分析。
(2)模型試驗
1,根據回歸結果進行經濟顯著性檢驗:town: 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農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已知x1前面的系數0.736和0.721分別表示在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不變的情況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1元。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絕對數平均提高0.736元(0.721元),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對居民消費水平變化有明顯影響的結論壹致,居民收入水平是消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
2.統計推斷測驗
(1)擬合優度測試:
從以上分析數據可知,兩個模型的決定系數r分別為0.994和0.998,調整後的決定系數為0.992和0.998。可以看出,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說明模型對樣本有非常好的擬合效果,解釋變量可以解釋被解釋變量99.4%和99.8%的偏差。
(2)方程&的顯著性檢驗;mdashf檢驗
給定顯著性水平?=0.05,從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F分布表中的自由度為k=3,n?k?1?臨界值2F為4?3,46.59,由於0.05
F & gtF0.05?3,4?因此認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Y與x1、x2、x3、X3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回歸方程顯著,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對被解釋變量有顯著影響。
(3)變量的顯著性檢驗;mdash對給定的顯著性水平進行t檢驗?=0.05,查T分布表,得到4自由度的臨界值T?4?=2.776,由於回歸分析表:0.025
鎮:t1?25.622,t20.371,t31.956
農村:t1?37.832,t2?0.812,t31.838從檢查中可以看出,鎮t1?2.776意義重大,而t2?2.776,t3?2.776都是國民經濟統計分析的論文,農村t1?2.776,t2?2.776,t3?2.776也不顯著,即可以認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恩格爾系數對居民消費水平沒有顯著影響,可以在建立模型時引入模型作為解釋變量。居民收入水平對居民消費水平影響顯著。
結論
通過對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分析,得出居民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最為顯著,其他因素次之。通過對消費支出使用結構的分析,我們知道,生活性消費的比重會下降,而享受性消費和發展性消費的比重會上升。對恩格爾系數的分析表明,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這說明我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通過比較分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進出口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得出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明顯大於凈出口,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而消費需求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必須徹底拋棄“投資第壹”的觀念,牢固樹立“消費第壹”的思想。把擴大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根本目標和動力,才能不斷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考
[1]李寶玉。國民經濟統計分析[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2]許,,龔德恩,吳.“關於生產函數的新思考——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3]潘文卿、李自耐、張偉。《21世紀前20年中國經濟增長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