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小小的細節也許是這次戰爭最好的註腳:拿破侖曾嘲笑英國是壹個“小店主”的國家,但是這位法國英雄卻沒有想到,無論自己用多麽強大的力量,采取什麽嚴格的封鎖措施,也難以阻擋“小店主”國家的產品湧入它要去的地方。拿破侖更不願承認,即便是自己的軍隊與英國人面對面作戰時,法國人身上穿的軍服,也都是來自英帝國的棉紡織品。
事實上,在戰爭中,英國為參戰國提供了軍服、槍炮和其他產品,而整個歐洲正是這些產品的消費者。因此當戰爭結束後,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產業大國。
利用自身首屈壹指的工業優勢,英國開始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率先采用取消貿易限制的辦法來擴大國外市場,也就是用取消別國產品輸入英國的限制,來換取別國取消對英國產品的限制。自由貿易成為英國的國策。“英國制造”從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場裏長驅直入。
應該引起註意的是,這種經濟的自由化是在英國早已取得了在工業領域絕對的領先地位後才得以實現的。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後,我們才進入了自由貿易的時代。
為了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英國用武力迫使壹個又壹個國家打開了大門,迅速擴張成為壹個“太陽不落的帝國”。在這個帝國裏,壹個以英國為核心的商業貿易圈逐漸形成。英國的經濟學家傑文斯1865年曾這樣描述:
“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有我們的牧羊場;秘魯送來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我們的棉花長期以來栽培在美國南部,現已擴展到地球每個溫暖地區。”
居高臨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擴張,反過來又極大地推動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到19世紀中期,英國往昔那種田園詩般的風情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壹個忙忙碌碌的世界。鄉村建起了灰暗的廠房,城鎮豎起了高聳的煙囪,工廠裏回蕩著機器的轟響,高爐前迸射著鐵水的光亮。1850年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60%;鐵產量超過了世界上所有國家鐵產量的總和;煤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壹半以上。
工業化進程,也改變了英國人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時間第壹次被精確到以秒為單位,而火車和汽船則開始代替馬車和帆船。1814年,世界上第壹個蒸汽火車頭在英國誕生;1830年,蒸汽機車開始在世界上第壹條投入運營的鐵路上奔跑;到1851年,英國已經擁有22個鐵路網絡,鐵路總長度約13000公裏,相當於今天中國6條京廣鐵路。
普魯士的國王曾羨慕地說,“不列顛……的經濟地位發展到了國民生產和國民財富為古往今來任何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高度。”
我們可以這麽說,就是沒有工業革命,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它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就是英國壹個國家能夠對抗整個世界。工業革命呢,還使英國走進了現代化的大門,使英國成為第壹個現代化國家。這也就迫使整個世界追隨著英國向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因此,我們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
這裏曾經有壹座563米長的巨型建築,但令人惋惜的是,1936年的壹場大火把它徹底毀滅了。今天,殘存的雕塑只能靜靜地佇立在風中,面對每日緩緩升起的朝陽,追憶往昔,感嘆世事的滄桑。
水晶宮,它始建於1850年,完全用鋼鐵骨架和平板玻璃組裝而成,在19世紀中葉,水晶宮是歐洲最宏偉和最富想象力的建築。
1851年5月1日,來自世界25個國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匯集在它的穹頂下。這是壹次規模空前的聚會,人們相聚目的是為了展示進步和繁榮,155年前那次盛會的準確名稱是: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當時的中國人把它翻譯為“炫奇會”。
倫敦博覽會開幕以後,可以說是人潮湧動,展出的展品可以說是不勝枚舉,除了藝術品,和來自國外的各種動植物以外,主要展出的是英國的工業產品,包括輪船的模型啊,機車的模型啊,還有各式各樣的機床,這標誌著英國已經成為了壹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也標誌著英國的工業革命取得了成功。
萬國博覽會開幕式成為整個倫敦的節日,萬眾喧騰中,前來剪彩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反復使用壹個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興奮情緒: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
這位18歲登基時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的女王,壹直到82歲才去世,命運似乎要讓她完整地見證和享有英國的榮光,維多利亞女王伴隨英國走完了19世紀。這位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王,除了養育九個孩子、懷念早逝的丈夫、讓遍布歐洲皇室的子孫們稱她為“歐洲的祖母”外,在國事上,被認為幾乎什麽都不做。而恰恰是這位看起來什麽都不做的女王,讓那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了力量,開啟了至今都讓英國人津津樂道的維多利亞時代。
1851年5月1日,女王懷著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宮。晚上回來後,42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 “我們歷史上最隆重的日子,最美麗最堂皇的日子。”
然而,就在英帝國看似如日中天的時候,太陽已經在悄悄傾斜。越來越龐大的殖民地在為英國提供巨大的發展資源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拴在它身上的巨大包袱。隨著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逐漸高漲,這個包袱終於壓彎了帝國的腰身。
到1850年以後,人們發現要是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新增的殖民屬地對帝國本身而言並沒有多大價值;他們只是增加了帝國需要管理和保護的資源數量而已。因此到了19世紀下半葉,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就指出了不列顛帝國的回報率或是利潤率實際上非常之小。
到了20世紀40年代,英國做出了選擇。它或者可以繼續為其大國的地位和海外殖民地花費大量的金錢,或者將資金用於本國的發展。它選擇了後者。最後,大英帝國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
也正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德國和美國迎頭趕了上來,開始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流,更為棘手的問題是,自由經濟模式與生俱來的缺陷,在20世紀給英國,也給世界帶來慘痛而深刻的教訓。
總結:剛開始是非常好的,越後就越顯現出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