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陳文森
1988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迎接改革的第十年》的社論指出:“新的壹年的最突出的特點是改革將在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領域展開。”此時,壹個不得不過卻又異常困難的關口已經擺在中國改革的道路前。
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高速成長讓中國的經濟列車再次駛入經濟周期的敏感地帶,企業數目劇增,物資供應的緊張更趨激烈。越來越多的經濟問題指向價格——這壹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素,推行了4年的“價格雙軌制”在顯露出自身缺陷的同時,成為了舉國關註的改革焦點。
歷史視頻:1988年 價格雙軌制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制定了幾乎壹切商品的價格,壹盒火柴兩分錢,壹斤鹽壹角三分,這樣的計劃價格維持了28年。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步引入,計劃價格與市場經濟的不兼容開始顯現。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由於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品價格太低,加工工業品價格太高,二者之間的利潤差越來越大,使得基礎工業越來越跟不上加工工業的發展。
從80年代初開始,主管基礎工業的部門逐漸放松了對原有計劃配額制的嚴格管理,既給企業“計劃內指標”,又有少量“計劃外指標”。企業按計劃外指標生產的產品,就可以不按照計劃價格由指定企業收購,而可以自由銷售。這壹政策成為價格雙軌制的濫觴。
1984年9月,在浙江莫幹山召開了首屆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討論會,與會的124位或官或學的改革派青年精英,分為價格、農村等7個組相互切磋,第壹次集體發聲並積極投身於體制內改革的政策建議。這些人包括王岐山、馬凱、樓繼偉、張維迎、周其仁等壹大批今天中國政、經、學界的知名人物,正是在這次名動壹時的“莫幹山會議”上,價格雙軌制正式作為壹項經濟政策誕生。
在莫幹山會議的價格組,主張壹步或分步放開價格控制,實行市場供求價格的“放派”與主張以計劃經濟為主,逐步調整價格的“調派”之間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後由華生等學者,綜合各方觀點,形成了“先改後調,改中有調”、實行放調結合的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最後壹份名為《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的報告擺在了國務院領導的辦公桌上。
所謂“雙軌制”,就是“市場軌”和“計劃軌”並行,壹種物資兩種價格,市場價高於計劃價,計劃分配的比例逐步縮小,市場銷售的份額逐步擴大。雙軌制既避免了價格壹次性放開給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又延續了市場改革的精神,受到了國務院主管領導的首肯,從此成為價格改革的主導政策。
價格雙軌制作為中國特殊國情下的獨特產物,也有著自身的問題。雙軌並行使得投機者得以在兩軌之間找到牟利的機會,由於市場軌的物資供應有限,層出不窮的轉手倒賣現象使得物資的市場價格不斷升高。倒賣的豐厚利潤吸引大量的生產者投身其中,導致各類產品出現供應短缺,價格更進壹步上漲。
當時,上海《新民晚報》曾經作過壹個航天牌冰箱倒賣的報道。出廠價在1500塊左右壹臺的冰箱,經過三四道環節以後價格卻大不相同,跟蹤采訪的記者發現,壹個冰箱出廠以後到了壹個銷售點價格變成1600,這個銷售點的老板認為不壹定在市場賣掉合算,就轉手再賣給另外壹個銷售商變成1700、1800,這樣經過數個環節,壹臺電冰箱的最後價格就變成了2000元壹臺。在雙軌制的價格政策下,這樣的每個環節都是合法的,但是每個環節卻又都是倒賣。
而在雙軌制的另壹邊,計劃軌的物資又因為官商勾結等不法行為,而出現了以計劃價買入計劃內物資,再以市場價出手到市場的“官倒”現象。同樣是壹噸石油,計劃內的價格是100元,計劃外的價格是644元,“倒”出來的利潤相當可觀。
在這樣的環境下,1988年的物價改革被視為“不得不改”。5月19日,鄧小平接見朝鮮代表團時談到價格改革:“理順物價,改革才能加快步伐。”“最近我們決定放開肉、蛋、菜、糖四種副食品價格,先走壹步。中國不是有壹個‘過五關斬六將’的關公的故事嗎?我們可能比關公還要過更多的‘關’,斬更多的‘將’。過壹關很不容易,要擔很大風險。”
中央政治局也在5月先後召開了兩次會議,會議形成的***識是“長痛不如短痛”,有風險也要闖壹闖。會議放出了進行價格和工資制度改革的風聲。新華社發表通電稱,“中國的物價改革是壹個大膽行動,要冒壹定的風險,但是中央有信心把這件事辦好……”
實際上,早在1988年新春伊始,各種漲價的小道消息便在坊間流傳,各種商品的價格也在悄悄地陸續上揚,民眾的心理就已經開始發生了波動。3月份,國家即將對壹些主要農副產品零售價格進行調整的消息傳出,從而刮起1988年的第壹波搶購狂潮。
當時的上海火柴廠廠長在接受電視采訪時曾經興奮地說:“到今年2月底,倉庫裏還積壓著6000萬盒,3月份生產2000萬盒。可是,3月份三天時間,壹下子銷出4000萬盒,連同4月份生產的,近1億盒,壹銷而光!”另據報道,南京市鼓樓區壹戶居民壹下子買了400多盒火柴存放在家裏,沒想到因小孩玩火而釀成了火災。
到了5月,國家決定放開四種主要副食品的零售價格,果然證實了此前坊間的流言。5月開始,全國中心城市的豬肉和其他肉食價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漲,其他小商品迅速跟進。以北京為例,四種主要副食品上調後,價格上漲的幅度很快就突破了文件的規定。豬肉由每市斤兩塊五漲至四塊九,雞蛋由每市斤壹塊五漲到兩塊七,西紅柿價格在最高時竟賣到八塊錢壹斤!四種主要副食品之外的各種商品也大都乘機漲價,政府的紅頭文件完全失去了效力。
社會上的反應之快,令決策者幾乎始料未及。但這只被視為是改革過程中的“必要之痛”。8月15日至17日,中***中央政治局第十次全體會議在北戴河召開,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在價格改革過程中,通過提高和調整工資、適當增加補貼,保證大多數職工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價格闖關”的消息。價格飛速上漲產生了巨大的搶購風潮。根據當時的報紙報道,“人們像昏了頭壹樣,見東西就買,既搶購保值商品,也搶購基本消費品,連滯銷的也不放過,電視機有圖像就抱,電風扇能轉就買,電冰箱有冷氣就要。”在貴州、雲南等偏僻省份,人們甚至為了搶購毛線而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僅8月壹個月,全國銀行儲蓄存款就減少了268億多元。當時,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長沙等地的銀行和儲蓄所前,取錢提款的民眾聲勢洶湧,人頭攢動。壹些儲蓄所和銀行因為金庫告急,而不得不強行決定在幾天之內停止取款。對此,許多儲戶極為不滿,有人甚至在情緒激動之下掀了儲蓄所的櫃臺。
到了8月28日,上海搶購狂潮進入最高潮,市政府不得不采取緊急措施,實行憑票供應食鹽和火柴,鋁鍋只能以舊換新或憑結婚證和戶口本申請購買。統計數據顯示,1988年上半年,全國物價總指數在1987年已上漲7.3%的基礎上,又連月大幅度上漲,7月份已達到19.3%,局面已經失控。
8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發出緊急通知,宣布物價改革的方案還要進壹步修改完善,相當於宣布中止價格闖關。通知還說:為了穩定金融和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由人民銀行開辦保值儲蓄業務,使三年以上的長期存款利息不低於或稍高於物價上漲幅度。
9月26日至30日,中***十三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確定了宏觀調控,抑制通貨膨脹的方針。“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成為後物價闖關時代的核心政策,“治理整頓”成為最時興的經濟名詞。
美國《商業周刊》以《中國改革路上的彎路》為題報道說:“今天,中國的改革正在失控。為了應對危機,物價改革在上個月被凍結。突如其來的政策轉向給中外投資者帶來了壹段前景不明的困惑期。中國目前正在進入緊急控制狀態,澳大利亞使館的壹位經濟學家說:“我們正在見證壹場旨在恢復消費者信心的地毯式運動……”
物價闖關失敗的教訓被後來的領導者吸取,物資價格在價格雙軌制的機制下繼續緩步調整。直到1992年9月1日,國家物價局宣布將571種產品定價權交給企業,22種產品產價格下放給省級物價部門,社會的反應雖然激烈,但已不復1988年的瘋狂。至此,物價闖關正式成功,價格雙軌制也走向了尾聲。 (本文來源:網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