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最早開辦藥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926年。當年12月28日,武漢國民政府決定將國立武昌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等高校合並,並於次年2月20日正式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在2月16日頒布的學校組織大綱的院系設置中,藥學系即為全校17個系之壹,隸屬於醫科。1928年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後醫科分離,師生分別轉入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國立中山大學醫科。實習醫院(創建於1923年)則幾經輾轉,於1943年設為新創辦的湖北醫學院(原湖北醫科大學前身)的教學醫院,後發展成為今天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醫科分離後的國立武漢大學,壹直為實現王世傑校長開辦“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的萬人大學的理想而努力著。終於在抗戰勝利後,復員珞珈山的同年(1946年)10月2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了武大成立醫學院,下設有解剖學、藥理學等19個學科,著名藥理學家周金黃出任首任院長(兼附屬醫院院長)。1950年,醫學院與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並成立中南同濟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盡管藥學學科未能得到專門的發展,但在武大歷史上對藥物的研究工作卻並未因此中斷。早在西遷樂山時期(1938年),化學系學生彭少逸(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塗主珍等人從中藥馬前子中提取精制成藥品,用於治療當地的流行病。在武大化學系學習制藥的還有著名漫畫家方成等。文革期間,生物學系也先後開設過新藥學(1971年-1973年)、藥學生物學(1976年)等專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對高級藥學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生命科學學院於1994年成立了藥學系(側重於生物技術制藥)並於當年開始招生,湖北醫科大學藥學系(側重於理論及臨床研究)也於同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