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再現1
幾乎每個買過牙膏的人都知道,有壹個叫“全國牙防組”的組織,這個組織認證的牙膏似乎是質量的保證。但是,有幾個人知道,全國牙防組只有兩個人,兩張辦公桌。
開展牙膏認證的機構有四個,分別是全國牙防組、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口腔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雖然他們認證的牙膏種類繁多,但認證詞大同小異,壹般都叫“預防齲齒,促進口腔健康”。
南京市民陳先生在使用壹款牙膏後表示,這款中草藥牙膏並不能像包裝上所說的那樣“幫助遠離上火的煩惱”。用了很久,三天了嘴裏還是火。因此,陳先生懷疑壹些“權威機構”對牙膏包裝的認證或推薦有“水分”。在隨後的調查中發現,對於牙膏“功效”的認證,目前並沒有統壹的標準,各種屬於民間團體性質的認證機構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獨立存在,其中利益驅動的影子非常濃厚,也就是說,這些機構並不具備所謂的“權威”認證資質,只是具有商業目的的民間組織。
絕招揭示1
這些所謂的權威存在的意義是什麽?壹家大型日化公司公關部的工作人員揭開了這個謎底,“可以促進產品的銷售。功效是廠家說的,消費者不會相信,但是有認證機構就不壹樣了。”另壹位熟悉牙膏廠的人士說:這四個組織雖然是民間組織,但都冠以“國家,中國”的頭銜,官方色彩濃厚。消費者潛意識裏對這些機構有壹種習慣性的高度信任。“我們感興趣的是這些機構的官方背景,能夠吸引消費者,促進產品銷售,給我們帶來豐厚的利潤。認證的成本和認證給廠商帶來的利潤比起來不算什麽。”南京新街口壹家超市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有認證的牙膏比沒有認證的牙膏好。超市裏,認證牙膏的數量是未認證牙膏的數倍。場景再現2
某餐廳的招牌菜福壽螺導致顧客集體食物中毒,入院治療。事後,餐廳表示,事件是由某名師公布的菜譜引發的。事件發生後,菜單的可靠性也受到了廣泛關註。餐廳認為自己的“蝸牛”菜加熱時間不夠,是被菜譜誤導了。
事件發生後,壹位雜誌記者走訪了北京圖書大廈。在現場,記者看到圖書大廈的美食烹飪圖書區有千余種食譜在售。
今天特意來買烤箱食譜的劉女士,拿著幾本食譜猶豫著告訴記者:“我來買食譜就是想嘗嘗鮮。我沒想過是誰寫的。做壹本書應該沒錯!”
記者在美食烹飪書籍區隨機采訪了100名閱讀菜譜的讀者。90%以上的讀者表示,他們很少思考這些書中的內容來自哪裏。而對於那些編輯水平更高,書名更多的書,買的時候就越舒服。
騙局2
中國烹飪協會副秘書長邊江表示,除了禁止使用的食材,菜譜和菜品的搭配並沒有相關的規定,也沒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鑒定。
Frontier說,做中餐的過程並不是壹個嚴格的技術和工業過程,調料必須做得壹模壹樣。它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可復制性,所以配方只是壹個參考,並不是100%正確的東西,也不能完全按照文中提到的原料來制作。
針對菜單市場的現狀,Frontier強調,菜單只是壹個參考,不是萬能的。比如按照菜譜做菜,味道就不好。下次再用的時候,要靈活掌握食譜的用法,不要再挑剔自己了。
場景再現3
商家靠央視吸引消費者。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央視品牌”讓人覺得安全可靠。於是,長春市壹些賣小家電的商家就打起了這個主意。日前,記者對部分商家進行了暗訪。在壹家電賣場,銷售人員指著櫃臺上賣的小霸王電磁爐說:“這是央視上的牌子”。在亞泰街附近的壹家門店,小霸王展區門口有壹個明顯的廣告燈箱。除了產品廣告語,燈箱右上角還赫然印著“CCTV央視品牌上榜”的字樣。銷售人員說:“我們已經在央視打廣告了。”在央視做廣告是“央視榜上有名的品牌”?據記者了解,早在2006年,央視就表示不允許任何企業使用“央視品牌上榜”等宣傳性詞語。針對長春部分商家使用“央視上榜品牌”進行宣傳銷售的行為,央視廣告部壹位負責人表示,央視從未開展過類似“央視上榜品牌”的評選活動。針對這壹現象,央視廣告部也於2006年3月發布相關聲明稱,“央視廣告部從未向任何企業頒發過‘央視上榜品牌’的稱號或證書,上述企業行為從未得到央視的認可和認可。希望消費者不要被誤導。”
騙局3
毫無疑問,商家是想利用央視的社會認知度,用“央視上榜品牌”來包裝自己的品牌。由於我國尚未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商家的這種做法是在打擦邊球,涉嫌欺騙消費者。“商家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也很重視品牌效應,但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在媒體上做廣告,所以采取了這種既經濟又有效的方法。”丁兆永說,商家用模糊的概念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認同感,這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吉林省消費者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購買家用電器不能只看廣告,要理性消費。
技巧分析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騰訊新聞中心、新浪新聞中心,就產品認證等問題進行了壹次民意調查。在參與調查的1786人中,有54.1%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購買食品、日用品或家用電器時選擇有認證標誌的產品”。
當消費者去超市或商場購物時,許多人會註意他們需要的商品上是否有認證標誌。“現在幾乎每個商品都有各種各樣的認證標誌,不是這個協會就是那個指導委員會。既然大部分都有,那他們沒有的壹定是品質。”但是,是不是只要有壹定的認證標誌,商品的質量就壹定有保證?
調查顯示,44.0%的人認為認證標誌“有總比沒有好”,但同時也有59.5%的人認為“認證”已經成為企業的壹種促銷手段”。據新華社報道,目前,無論是中國認證機構頒發的證書數量,還是國內企業獲得的證書數量,都位居世界第壹。截至目前,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作為國內最大的認證機構之壹,已累計頒發有效3C證書(編者註)近654.38+0.4萬份,各類管理體系有效證書3萬余份。
壹位業內人士認為,從表面上看,認證是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手段,實質上是市場誠信危機下的無奈之舉。目前中國的認證已經發展到泛濫的地步,認證機構魚龍混雜。壹些假冒偽劣產品,也是靠個別“左手出錢,右手蓋章”的認證,才得以在市場上炫耀。這樣的認證能讓公眾信服嗎?
消費者指南:
光環和宣傳會讓普通人成為權威,必然會對市場正義造成傷害。在普通消費者眼中,權威認證印章意味著對每件產品質量水平的認可。但實際上是權威機構根本不對消費者承擔任何責任,認證印章透露的信息充滿虛假和誤導。與其沒有權威,不如相信所謂的權威。辯證來看,歸根結底,真正能取信於人的,無非是產品本身,其他的都只是延伸。擦亮眼睛,不要被權威沖昏了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