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地理位置特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抵禦外敵的前哨。特別是元朝以後,人民飽受內憂外患,養成了堅強勇敢的天性,正義感和反侵略反壓迫的優良傳統。明朝永樂八年(1410)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縣域屢遭日軍侵占掠奪,縣內軍民奮起抵抗。在縣城和沿海地區建造了10多座城堡和無數的梯田。關頭滬江島民同心協力抗擊日寇,活捉日本海盜數十名,受到總督嘉獎。嘉靖四十二年(1563),日軍大舉入侵該公司,當地市民昌迪積極配合明朝副總司令戚繼光,祭出平策,在馬鼻消滅倭寇400余人,解救被俘男女2000余人。從此,日本的災難被撲滅。鴉片戰爭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輪番入侵,洋貨毒品充斥城鄉。清廷先後在閩江口的長門等地修築堡壘,後又設立閩江要塞指揮部,加強防範。廉江有識之士發動群眾禁煙抗洋貨。清同治七年(1868),英國傳教士強行在閩江口要地石川島租地建堂,遭到島民的堅決抵制。英國船只派水兵登陸示威,殺死1島民。島民們壹邊提出強烈抗議,要求懲罰肇事者的公正賠償,壹邊聯系周圍村民組織團訓,保衛農村,最終強行簽訂了租賃合同。光緒十年(1884),長門、金牌等炮臺官兵英勇作戰,受到清廷嘉獎。後來,修建了趙衷廟,並豎立了壹座紀念碑來紀念這位忠臣。
辛亥革命中,連江武氏等革命家響應孫中山號召,率領20余名誌願軍前往廣州參加起義。黃花崗72位烈士中,連江占了9位。武昌籌義成功,連江、福州同日收復,推翻了帝制,結束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後來參加了反袁保國護法的鬥爭。武氏組織的護國軍壹度攻克連江、羅源、寧德等縣,隊伍擴大到5000人,有效遏制了福建地方軍閥李厚吉的實力。
近代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後,廉江人民為民族解放進行了壹波又壹波的鬥爭。民國14 (1925)年,連籍榮榮學生回連組織“上海五卅大屠殺連江後援會”,舉行集會遊行,搗毀日商“劍河”洋行,遭到北洋水師團鎮壓,造成1市民被殺,20多名學生受傷的“劍河慘案”。次年9月,時任* * * *團中央專員的方爾豪幫助建立了* * * *團中央連江特別支部,不久改為* * * *團中央連江特別支部。土地革命時期,連江是閩東的革命策源地之壹。鄧子恢、陶鑄、葉飛等人先後到廉江指導革命。民國23年前後,形成了壹股革命熱潮。全縣壹半以上的村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進行了土地改革,先後成立了紅軍第十三獨立團和紅軍西南團。武裝鬥爭如火如荼,後被國民黨軍隊殘酷“圍剿”。主力升級建立閩東紅軍獨立師,堅持遊擊戰爭,後北上與楊二昌等700多名烈士壹起參加抗聯江為革命獻身。民國26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連江是福建最早的淪陷區之壹,縣城和大部分村莊遭到日軍兩次蹂躪,燒殺搶掠,釀成空前浩劫。全縣人民萬眾壹心,抗日救亡運動席卷城鄉。組織了許多抗日遊擊隊與日本侵略者決壹死戰,前後有765,438+000多人投入抗日戰場,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犧牲。解放戰爭時期,中共* * *閩浙贛區委組織連江發展組織,動員人民反內戰、反迫害、反饑餓、反民主,先後建立了六支遊擊隊,反霸分糧,配合解放軍93師解放連江。人民徹底翻身,廉江的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
新中國成立後,臺灣省當局仍占領廉江馬祖列島,並不斷派武裝土匪騷擾破壞。連江人民發揚光榮革命傳統,積極支援前線,組織民兵,配合人民解放軍和公安部隊,進行了剿匪、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鞏固海防、保衛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等壹系列鬥爭,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做出了貢獻。1979之後,兩岸關系逐漸緩和,但壹些臺獨分子和外國勢力仍在阻撓祖國和平統壹大業,有時甚至制造事端。廉江人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他們在做好軍民聯防和海防工作的同時,充分利用臨近臺灣和馬來西亞的獨特條件,加大對臺工作力度,積極聯系臺灣和馬來西亞同胞,聯絡感情,增進了解,熱情為臺灣同胞尋根、尋親、旅遊、投資、發展事業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使廉江成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實現祖國和平統壹的前沿陣地。
連江位於閩江口金三角省會福州經濟圈北翼,是經濟發展較早的地區之壹。境內廣袤的山林、牧區、廣闊的灘塗水域蘊藏著無限生機,勤勞淳樸的廉江人壹代又壹代地在這片沃土上探索。西漢初,獨木舟問世。三國時期,漁業、造船、航運逐漸發達,商業相當活躍。南北朝開始燒制陶瓷。隋朝挖東湖蓄水灌溉農田。唐朝至五代,中原移民大量南遷,閩王推行鼓勵農桑、輕賦役的政策,興修水利,增加土地。同時開辟了甘棠口岸,對外貿易發達,經濟發展迅速。廉江定海港和汕頭港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出口海鹽、木材、亞麻和紙張。到了經濟進入全盛時期的宋代,農業普及雙季稻,產量增加,海洋捕撈和水產養殖大發展。在宋代,“廉江是壹個非常著名的生產蟶子的地方”(《舒敏南禪誌》)。陶瓷技術日臻完善,發展迅速。僅浦口就有36座龍窯,是福建五大窯系之壹。產品大量銷往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元朝以後,經常受戰亂影響,經濟逐漸衰落。明代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紅薯大量引種種植,糧食總產量增加,蔬菜、苧麻、煙葉、甘蔗、柑橘等經濟作物有較大發展,鐵礦采選冶煉、糧食加工、釀酒、紡織等手工業發達,航運貿易繁榮。但從永樂八年(1410)到嘉靖末年,由於海上易貨走私造成的嚴重偷稅漏稅,引發了海上禁令和倭寇入侵,造成了150多年的危害。清初,移邊,實行海禁。沿海居民得知他們移居大陸,留下57000畝農村土地荒蕪,漁業和航運滿目瘡痍。康熙十九年(1680)至嘉慶末年,經濟逐漸恢復。但鴉片戰爭後,屢遭西方列強入侵,城鄉經濟再度蕭條,生產力極低。直到清末,該縣仍處於自然經濟狀態。
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封建帝制。民國初年有壹些社會政治革新和經濟發展,但很快就出現了軍閥割據,戰亂頻仍,敲詐勒索,工業衰落。北伐勝利後,經濟恢復。民國22 ~ 23年,廉江革命蘇區經濟發展迅速,全縣水產品產量壹度達到265438+萬噸,產量、產值、漁船數量均居全省第壹。火力發電、機械碾米、客船等現代工業和交通也初具規模。民國26年侵華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廉江兩度淪陷,城鄉屢遭轟炸,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瀕臨崩潰。直到解放前夕,城鄉還是壹片廢墟,壹片破敗景象。到1949年末,全縣社會總產值僅為1349萬元(按1990不變價格計算為750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為1133萬元(按1990不變價格計算為4026萬元)。
新中國成立後,全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致力於經濟建設,當家作主,重建家園。特別是土地改革和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後,生產力得到解放,國民經濟迅速恢復。1952,全縣社會總產值1.21億元(1990不變價,下同),即1949,年均增長17.3%,國民生產總值17.7%。1953後進入實施國民經濟發展第壹個五年計劃時期。通過執行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很高,順利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國營和集體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先後投入12多萬元建設道路、水利、避險場所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沿海發展遠洋漁業和傳統貝類養殖,北方海帶成功洄遊到南方,大大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到1957,第壹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指標都已圓滿完成。與1952相比,社會總產值增長56%,年均增長9.3%;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2倍,年均增長15.2%;糧食總產量增加11.2%;水產品總產量增長81.1%,年均增長12.6%;財政收入增長1.23倍,年均增長1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8倍,年均增長20.9%。
從1958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到1976,由於“左”的錯誤指導思想日益嚴重,政治運動不斷,經濟發展走過了壹條艱難曲折的道路。1958“大躍進”脫離實際,無視客觀規律,強調“壹年兩年”,盲目追求高速度,實行高指標,導致經濟建設出現重大失誤。1959 ~ 1961年,加上自然災害的持續影響,經濟出現了暫時的困難。經過三年的調整,直到1965,經濟才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從1966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以“階級鬥爭”為綱,國民經濟發展再次遭受嚴重挫折,主要指標持續下降。與1970和1965相比,社會總產值減少14.5%,農業產值減少17.5%,財政收入減少10.8%。由於幹部群眾自覺抵制“左”的做法,生產和工作秩序在1971年後才逐步恢復。此後,農業耕作制度改革、農田基本建設、雜交水稻推廣、海帶夏播育苗、紫菜、貽貝、河鰻人工養殖等獲得成功,農業和漁業生產得到壹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合成氨廠和碘廠的建立,過坡溪水庫、蔡溪水電站和35千伏輸電線路的建成,以及與福州的聯網,使工業生產有所回升。但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經濟效益下降。與1976和1957相比,20年間社會總產值僅增長52.6%,年均增長2.1%;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年均增長0.3%;財政收入增長19.1%,年均增長0.9%;糧食總產量減少65438±0%;水產品總產量增長40.6%,年均增長65438±0.7%。
19710江青反革命集團十月被粉碎後,經濟發展開始好轉。然而,人們仍然被“左”的思想嚴重禁錮,許多禁區難以突破,發展的步伐受到制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工作重點撥亂反正,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隨著兩岸關系的逐步緩和,給廉江國家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65438年至0980年,農村開始全面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斷深化。然後推向城市,推動國有企業、商品流通、財稅、計劃勞動管理等壹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發展,使城鄉經濟空前活躍,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迅速崛起,國民經濟呈現強勁增長勢頭。1984福州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後,廉江利用毗鄰省會福州,港、臺、僑眾多的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投資環境明顯改善。1988年6月65438日至10月65438日,經國務院批準,廉江被列為經濟開放區。該縣先後出臺了壹系列優惠政策和服務措施,積極參與各類招商引資活動,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和檔次。鰲江、琯頭、貴安等開發區、投資區和琯頭、黃岐對臺貿易點相繼建成,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全縣經濟步入持續健康高速發展軌道,創造了連江歷史上建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惠民最多的時期。連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