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幾乎所有的制藥企業在進行GMP改造時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產。許多企業的想法都是,好不容易貸來資金,又是建車間,又是買設備,何不多建幾條生產線?這種想法導致GM P改造後的企業生產能力較大幅度增加。
如茂祥集團並購梅河制藥有限公司後進行壹期GMP技改項目,項目總投資9589.5萬元,達產後形成提取中藥500噸、膠囊劑1億粒、丸劑5億粒、口服液1億支的生產能力。天津的中央藥業改造歷時3年多才完成,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生產能力比過去大大增加。
然而擴充後的產能能得到充分利用嗎?來自北京康派特醫藥經濟技術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通過GMP認證的企業中,約65%的生產線面臨開工不足,新建或改建的GMP生產線處於閑置狀態,特別是生物制藥領域;約50%以上的企業老板在為新品種四處奔波;約60%的中小企業在不同程度承受著新品研發、銀行還貸、營銷渠道建設、資金缺乏的巨大壓力。
對此於明德認為,GMP認證對醫藥企業來說是把雙刃劍,壹方面提升了制藥檔次與水平,另壹方面使得競爭更加激烈,生存更加不易,過剩的產能若不能利用好隨時可能成為企業的陷阱。他對記者說,解決這壹問題需要企業與政府雙方的努力:
壹、以OEM形式為外資制藥企業做加工,由於中國廉價的生產成本,外資藥企壹直都有意在中國做藥品的生產外包,但中國藥廠較落後的生產工藝和不穩定的產品質量很大程度上妨礙了這壹模式的普及。可以說GMP認證為外資藥企在中國的生產外包掃除了最大障礙。在江浙等地的制藥企業已經開始這壹嘗試,如浙江海正為美國默克、蘇州利達為美國惠氏的藥品加工等等。全球著名制藥企業已悉數進入中國,相信這應是壹個較大的市場。
二、改變妨礙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政策,如我國政府規定科研單位的成果不能委托藥廠生產,而只能賣給法人,而這壹法人還只能是制藥企業,這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單位將成果轉化為產品的積極性,也為制藥企業的委托生產制造了障礙。於明德說,如果從這兩方面努力,產能過剩的壓力將得到較大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