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荊州以原境內蜿蜒巍峨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設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劃歸荊州專員公署管轄。1979年,沙市劃歸省轄市。1983 年,荊門縣劃歸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區,合並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為省轄市。1996 年改荊州市、京山縣、鐘祥市為荊州市。京山縣、鐘祥市劃出。市政府駐沙市。
2001年,荊州市轄荊州、沙市兩區,公安、監利、江陵三縣和松滋、石首、洪湖三個縣級市。全市轄103個鄉鎮、l2個街道、421個居委會、2927個村委會、24476個村民小組。全市國土面積14067平方公裏,其中星?溝膠558平方公裏,城市建成區面積53平方公裏。
2004年底,全市轄12個街道、88個鎮、14個鄉。
沙市 本江陵縣沙市鎮,1949年設沙市,隸屬省轄。1958年,沙市移交荊州專署領導。1979年,沙市改為省轄。荊州地區,1949 年設荊州地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轄京山、荊山、鐘祥、天門、潛江、公安、松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1951 年,原沔陽專區的沔陽(在仙桃鎮)、嘉魚、石首 3 縣並入荊州專區。下轄 11 個縣。1952 年,沔陽縣設洪湖縣,駐洪湖。荊州專區轄 12 個縣。1953 年,公安、松滋、石首三縣置荊江縣,駐陡湖。荊州專區轄 13 個縣。1955 年,撤銷荊江縣,並入公安縣。公安縣遷至原荊江縣城址陡湖圩,原公安縣城關改稱南坪鎮。荊州專區轄12縣。1958年,原省轄沙市劃歸荊州專署領導,洪湖縣遷至新堤鎮。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沙市區,由荊州專署領導。轄2市12縣。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荊州專區轄1市、12縣。1970 年荊州地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和江陵、荊門、鐘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秀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原陡湖堤鎮)、松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1979 年,沙市改由省轄。荊門市由荊門縣城關鎮和鄰近地區組成,隸屬荊州地區領導。荊州地區轄 1 市 12 縣。沔陽專區 1949 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轄沔陽(仙桃鎮)、漢川、漢陽(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 7 個縣和新堤辦事處。1950 年,撤銷新地辦事處,設立新地鎮,隸屬沔陽縣領導。1951 年,沔陽專署駐沔陽縣新堤鎮。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監利、石首 3 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 2 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 2 縣劃歸大冶專區。(摘自石維樂主編《中國人民****、州政區沿革》(1949-1979))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
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以原洪湖縣的行政區域為洪湖市的行政區域。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復(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沙市市北京路。(二)荊沙市新設立沙市區、荊州區、江陵縣。沙市區轄原沙市區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官岔、聯盟、羅場4個鄉鎮,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三島市5個鎮和紀南、百靈山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荊州鎮;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垱、岑河、子城、譚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集9個鎮和馬家寨、琴石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三)荊州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立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鐘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管轄。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5]86號)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復(國函[1996]99號)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6]111號)將荊州市所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將荊州市所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管轄。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荊州市總人口6279990人。其中沙市區 591572 荊州區 585578 公安縣 1009690 監利縣 1363132 江陵縣 389653 石首市 602649 洪湖市 877775 松滋市 859941(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荊州市總人口6279990人:
區域位置:
荊州市位於東經111°150,北緯114°050,北緯29°260-31°370。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長江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全長 483 公裏。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接常德,北連荊門、樊城。總面積 1.41 萬平方公裏,其中平原湖泊占 78.7%,丘陵低山占 21.1%。全市轄荊州、沙市2區和江陵、公安、監利3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下設119個鄉鎮、18個街道辦事處,***有3398個村(居)委會、24835個村民小組。
人口:
荊州是湖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壹。
全市總人口642.1萬人,人口密度456人/平方公裏,占湖北省總人口的10.7%。全市城鎮人口超過 200 萬,占總人口的 33.0%。中心城區面積54平方公裏,人口75萬人。
歷史文化: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 "文化之邦、魚米之鄉 "的美譽。荊州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越王勾踐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國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全套石編鐘編磬,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壹枝獨秀 "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登上歷史舞臺的。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三國演義》中,有82回寫到荊州。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三國演義》中,有82回寫到荊州。"三國 "名勝遍布全城,保存完好的10.5公裏長的荊州古城墻被譽為 "中國江南少有的城墻"。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被考古界認定為 "中國第壹,世界罕見"。"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中心。荊州也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祥地,壹年壹度的 "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文化特色脾、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交通:
荊州是湖北中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土開發壹級軸線(長江)和二級軸線(京廣、焦柳鐵路)在此交匯,長江483公裏黃金水道穿境而過,207國道縱貫南北,318國道和宜黃高速公路橫跨東西、沙市港為長江中遊重要港口,沙市機場為國家二級機場,構成了荊州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連接的現代交通網絡;已開工建設的湘(樊)-荊(州)、荊(州)-長(德)高速公路,特別是10月1日建成的荊州長江公路大橋,使荊州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交通優勢更加明顯。荊州是湖北省第二大信息樞紐節點和信息傳輸中心,通信技術裝備、通信能力、用戶規模、業務總量等四項指標均居全省第二位。國家規劃的八縱八橫 "信息高速公路 "光纜幹線已有壹縱壹橫兩條主幹光纜從荊州通過,全市信息、通信產業已具備相當規模。特別值得壹提的是,98抗洪勝利後,國家投資55億多元,實施了荊江大堤和長江大堤加固工程,如今,雄偉的千裏江堤已成為荊州壹道亮麗的風景線。隨著長江三峽的截流,荊州防洪保安和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昔日受洪水威脅的地方即將成為前景廣闊的投資熱土。
經濟發展:
荊州是壹座充滿商機的城市。自古以來,荊州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早在漢代,荊州就是全國十大商都之壹;近代,荊州又是中國最早的內陸對外貿易港口城市。今天的荊州市,地處西部大開發前沿,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為全國 "四個增長極 "十字軸的交叉區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慶均在1000公裏左右。荊州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紡織、化工基地,是壹座充滿商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經過多年的建設,荊州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荊州工業特色鮮明,形成了機械、輕工、燃料化工、紡織、電子等五大門類,湧現出沙隆達、天發、車橋、開磷、洪城、神電等壹批重點骨幹企業、有7家企業實現上市融資,其中沙隆達集團在全國農藥行業排名第壹,開洛科技是全國塑料管道排頭兵,鴻程是中國低壓大口徑智能閥門龍頭企業;全市農業總產值約占湖北省的13%,糧食、棉花、油料、水產品總產量均居湖北省首位,建成了天容、銀鑫、吉祥等6家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荊州開放開發勢頭強勁,全市現有三資企業474家,並已成功引進了荷蘭飛利浦、美國德爾福、法國法拉法、德國法爾勝等壹批大型跨國公司。壹批大型跨國公司落戶荊州;荊州商貿流通繁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居湖北省第二位。國家級商品交易市場藍星商貿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築裝飾材料批發市場,洪城商埠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品市場,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量販店、電子商務等新生態不斷湧現,荊州已成為湖北江漢平原和湖南洞庭湖平原重要的商品流通中心。同時,荊州科技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全市高新技術涉及精細化工、電子、新材料等領域,擁有全省除武漢市外最豐富的教育資源,建有9所高校,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在校生達3萬余人,可為荊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