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壹種神奇的藥叫作“刀尖藥”,據說他有神奇的療效,人們出血的時候敷壹敷接著就好了。他的另壹個名字就是金創藥。
神奇的“刀尖藥”
在清朝末期,人們都是留著長辮子的,因此,理發師們便會在剃頭條子裏,準備幾包刀尖藥,以免自己在手滑的時候不小心打破顧客的頭皮,萬壹出事了沒有壹點準備的話,還是不好的,還會影響自己的名聲,而自己的這個工作也就丟了。這種刀尖藥藥效神奇,只要有人破皮擦傷或者是被被劃傷,敷上它,不出幾天就會痊愈了,當時刀尖要在各大藥鋪都有售賣,甚至是在大街上的小孩子,也會買幾包去兼職賣。因為當時老百姓也沒有多少錢,而這種要價便宜不貴,要笑又好,因此很多百姓家裏都會背上幾包,甚至戲稱“除了砍頭,壹敷就好”。雖然這只是戲言,但是也證明了這個藥的功效。
神奇“刀尖藥”的由來。
清末1880年左右,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在耕種翻地的時候,偶然從地裏挖出幾塊骨頭。有經驗的老人壹看就說了:這是龍骨,能入藥。
龍骨,其實就是古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中醫很早就拿來入藥,並不是什麽稀罕物。
但是,這次挖出來的幾塊龍骨,還是有點不壹樣,這些牛骨頭和烏龜殼子,上面還刻著壹些亂七八糟的符號……沒關系,不妨礙入藥。
於是,在隨後壹次偶然的嘗試中,村民發現把這種龍骨磨成粉,治療外傷止血效果非常好。於是,給它取了個響當當的名字:刀尖藥!
小屯村的農民們,在翻地的時候經常能發現這種帶符號的龍骨,於是都收集了起來,拿來賺錢。比如說,安陽地區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辦壹次廟會。四面八方的人都趕過來,做買賣看熱鬧,人擠人貨挨貨,難得的好機會。
村民們就把龍骨磨成粉,打著刀尖藥的招牌,在廟會上當特產來買。這壹來二去的,刀尖藥也就火了,也有藥店專門來收藥了。
就這麽,刀尖藥流行了十幾年,各大藥店裏都有龍骨這味藥賣。
為何解放後卻消失了?
《甲骨年表》記載,說是金石學家王懿容生病了,他的好朋友劉鄂,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從達仁堂買了藥去看望他。當劉鄂看到藥店的夥計在搗龍骨的時候,發現龍骨上面有奇怪的文字,他就把這壹現象告訴了王懿容。王懿容對古物文字有研究,聽到這個事後很驚訝。他病好後就前往藥店,把所有字跡清晰的龍骨都買了下來。
從王懿容發現甲骨文開始,龍骨就越來越珍貴和稀少。全國解放後,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甲骨的保護研究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眾多的博學專家開始嘗試破解甲骨文字,並將其列為壹門重要的文化學科,為研究殷商文化找到了諸多文字依據。
隨著國家對甲骨的大加重視,它們也成了重要的國寶級文物,被相關部門重點保護起來。值得壹提的是,那些流行在大街上的神藥“刀尖藥”也就此絕跡,畢竟用甲骨制造止血良藥實在是暴殄天物,更是對古代文化的極大不尊重。
現在如果真的在民間發發現了壹件甲骨,要麽是被國家收有,就算作為個人收藏其價格也是高出了天價。再加上現在的各種消炎藥還有治療傷口的藥效果也很好,自然不會有人拿這麽貴重的東西去做這麽雞肋的藥物了,所以刀尖藥這個藥物也就失傳了。
總結:刀尖藥之所以會被傳的如此靈驗,並非是因為它的止血效果優於其他金創藥,而是在民間醫療藥品極其匱乏的條件下,刀尖藥似乎是性價比最高的良藥,畢竟當時的甲骨價格極低,能夠被廣大的百姓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