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圍繞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大局,統籌謀劃農業綜合開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依據農村現狀、立足農村實際做出的重大決策,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也是新形勢下農業綜合開發的必然要求。當前和今後的農業綜合開發,必須要納入地方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大局進行實施。
1、目標要定位於新農村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在農業農村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財政支農這壹塊,既是壹筆實實在在用於農村和農民的專項投入,又是引導帶動農民群眾和其它方面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的良好平臺。因此,農業綜合開發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唱響新農村建設主旋律,緊扣當前中央關於做好“三農”作的決策部署,從更高層面、更寬領域謀劃新農村建設,認真謀劃好新形勢下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
2、重點要突出於新農村建設。建設全面小康,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業綜合開發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要堅持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不斷加強農田基本建設,著力建設優質、高產、穩產、節水、高效農田,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各地基本農田的生產能力;堅持以建設現代高效外向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為基本目標,把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為主攻方向,努力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建設成為現代高效農業的示範區,新農村建設的先導區。
3、力量要側重於新農村建設。要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己任,找準農業綜合開發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著力點和切入點,發揮自身的優勢和長處,采取攻堅的措施和行動,積極努力地為建設新農村進行創造性實踐。並且在全面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過程中要切實體現新農村建設,重點突出新農村建設。在年度工作計劃實施中,資金使用要真正考慮到新農村建設,項目建設要真正支持新農村建設,開發效果要確實反映新農村建設。
二、圍繞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加強農業綜合能力建設 黨中央對建設新農村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明確指明了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總體目標。要達到這壹目標要求,必須進壹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抓住關鍵環節,采取突出措施,從多方面加強農業綜合能力建設。
1、要加強農業資金投入機制建設。要加快建立健全投入運行新機制,積極擴大增資渠道和範圍。壹是充分利用國家各項支農政策,積極向上爭取壹部分資金,並按照“渠道不變、資金配合、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以項目縣為單位,積極探索農發資金與扶貧、農村“六小工程”、生態建設等其他支農資金統籌使用的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和“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二是采取“壹事壹議”的辦法,在廣泛征求群眾意願的基礎上,按照“誰出工,誰受益”的原則,鼓勵農民、個體大戶或企業以獨資或股份制投資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縣鄉地方財政通過減壓其它支出,擠出壹部分資金,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四是通過申請補貼或以村為單位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方式籌集部分資金,努力促使各類支農項目資金積極主動出力,***同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
2、要加強農業科技應用能力建設。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要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力爭在新品種培育、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治、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重點推廣壹批對增產增收作用顯著的重大農業技術。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為家庭承包經營註入新的活力。要完善農產品科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發布機制,進壹步做好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工作。
3、要加強農業物質裝備能力建設。農業物質裝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條件。要完善農機服務機制,加大對農民購置大型農機具的補貼力度,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主要農作物產前、產中、產後機械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要開發優質、高效、低價、安全的農業生產資料,提倡科學施肥、合理用藥,減少環境汙染,提高使用效率。要加強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流通管理,穩定市場價格。要切實保障農業用電需要,杜絕亂收費。同時,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發展設施農業。
4、要加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建設。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農民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主體。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把人力資源轉變為人力資本,關鍵要靠教育和培訓。要進壹步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幫助他們掌握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民。要加強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幫助農民群眾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增強法制觀念。要普及市場經濟知識,更新經營理念,增強風險意識,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更好地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
三、圍繞改善新農村建設的物質環境,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 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態環境,既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因此,在農業綜合開發中,要將土地治理項目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有機結合起來,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要高標準抓好農田建設。要逐步提高土地治理項目的建設標準和投入標準,實現高標準農田、高產出農田和高效益農田的統壹,進壹步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率和效益。要搞好配套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建設農田系統生態屏障。要進壹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利用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生態技術措施,發展節水灌溉,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要緊緊圍繞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優質飼料作物生產基地、發展節水農業和建設生態農業來進行土地治理項目建設,努力把項目區建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高產穩產和可持續發展的高標準農田。
2、要高要求改造中低產田。要緊密圍繞新農村建設布局,堅持集中連片,保證規模,因地制宜采取綜合措施,著力解決制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尤其是要解決項目區內中低產田存在的冷浸漬害、灌溉困難等問題,不斷改善農田土壤理化性狀,增強土壤的適耕性、宜耕性、宜種性,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要大力實施“沃土工程”,不斷提高土壤肥力,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要高質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要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強化“抓生態就是抓經濟,抓生態就是抓發展”的理念,采取措施整體提高農村生產水平。要按照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活動,將項目區建成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示範區。要適應“綠色食品”的發展需求,通過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生物肥等措施,在改良土壤結構、培肥地力的同時,積極采用生物措施、綜合措施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用量,堅決不用劇毒、高殘留農藥,增加無公害、無汙染農產品有效供給;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做到采補平衡;項目區的農田防護林建設要實行喬、灌、木結合,綠化美化結合,點線片結合,經濟性與觀賞性結合,營造現代化的園林氣息,形成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
四、圍繞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經濟是基礎。農業綜合開發沒有促進農民增收,沒有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則就失去開發的意義。只有農民手頭寬裕了,新農村建設才會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要從各地區域出發,把發展產業經濟作為農業綜合開發的重中之重來抓,努力創造內在發展條件。
1、要大力創新開發理念。發展農村經濟要突破傳統農業的思路,堅定不移的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綜合開發,以城市化的理念帶動農村經濟,既要做好農業綜合開發內部文章,又要做好農業綜合開發外部文章;既要做好農村壹產業的發展,更要反彈琵琶,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優化農村二、三產業結構,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方向邁進。
2、要著力壯大主導產業。實行專業化生產,形成有優勢的主導產業,是農業綜合開發的支柱。選擇主導產業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場需求,形成生產規模。要大力進行結構調整,特別是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防止產業、產品趨同和重復建設。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特色農產品,開發名優新品種,創新名牌產品,積極推進農村專業化、標準化生產。
3、要致力培育龍頭企業。加快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是加快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舉措和動力。要認真篩選論證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加工企業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土地治理項目要積極為龍頭企業配套建設生產基地,根據企業發展的要求,幫助其建立生產基地,改善基地條件。允許符合立項條件的企業直接承擔土地治理項目,建立企業自己的核心生產基地。允許具有法人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項目主體申報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對優勢產業明顯、經營管理規範,與會員建立起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予以優先扶持。
五、圍繞對接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創新完善項目管理機制 要強化服務“三農”意識,深入研究農業綜合開發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並通過學習和掌握農業開發新政策,開拓工作視野,積極推進項目管理機制創新。
1、要統籌新農村建設項目建設內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註意與農村“三清”(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家園)和“三化”(硬化、綠化、美化)工程相銜接,綜合考慮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的統籌兼顧,不僅要註重改善農田水利的基本面貌,也要註意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美化村容村貌的有機結合。特別是項目區道路、橋梁、綠化等工程建設要同時滿足於農村交通、農民出行和改善居民點生態環境的需要。
2、要深入細致抓好項目規劃設計環節。在開展項目前期工作中,要十分重視並細致抓好項目規劃設計環節,不斷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提升項目區形象。通過可采取委托等方式,利用社會中介機構的技術力量,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和規劃設計等工作,以緩解區縣部門人員不足、技術受限的矛盾,提高業務工作水平。
3、要探索建立項目投資績效評價制度。要通過調查分析的方式,對各類建成項目在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客觀分析項目建設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逐步建立起項目投資建設的績效評價制度,科學合理地反映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成效。
4、要立足長遠探索項目建後管護機制。要著力研究解決項目工程建後管護薄弱的問題,積極推進項目區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允許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以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進行產權流轉,落實管護主體,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項目工程建後管護機制,提高項目工程的使用期限和建設效益。同時,要著力提高農民群眾在農村事務中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群眾自籌資金和投工投勞的積極性,樹立和培養農民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和發動農民群眾掀起建設新農村的高潮。 (作者系懷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