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遷至土龍山後,因原有壹幢3層樓房不能滿足治療需要,另由善後救濟總署撥給8間活動房屋,作為業務用房。醫院有職工54人,病床48張。1947年1月,醫院開展門診和住院治療。外科只能做下腹部手術,內科只能看壹般內科,每天門診量約100人上下。
1947年秋,馮治辭職,國民黨安徽省政府衛生廳派張繼接任院長,張繼曾任杜聿明的軍醫處長,解放前夕棄院倉皇出逃。此時醫院仍有23名職工,在代院長王佑民的帶領下,團結壹致保護人民財產安全,迎接人民解放軍的到來。雖然此時醫院周圍的竹圍已搖搖欲墜,糧食也無著落,但大家並不氣餒,積極組織 "護院運動",日夜巡邏,監督和守護醫院財產。蕪湖解放後,1949年6月21日,醫院更名為 "蕪湖市立醫院"。當年大軍南下,市裏接手工作繁忙,加之夏季疫情流行,原有的48張病床全部住滿。為了搶救更多的病人,病床增加到60多張,最多時連門診都住滿了病人。
1950年2月1日,醫院更名為 "蕪湖市人民醫院"。上半年,門診和住院病人不斷增加,原有房屋不夠用,將壹間活動房墊高改建成三間二層小樓,增加床位30張。1950年4月,接收了市結核病防治所,又成立了街道第二門診部,床位增加到80張,工作人員增加到120人。
50年代,醫院分別以醫院護士學校、護士訓練班和半工半讀醫生學習班等多種形式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市直醫療單位的骨幹。
1951年,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聖母醫院的房屋和留守人員全部移交給教會留下的蕪湖市人民醫院。下半年,傷病員誌願從康復醫院轉入地方醫院,醫院床位又擴充到250張,分設6個病區,即:內科2個病區(含兒科)、外科2個病區(含婦科)、肺科、傳染科各1個病區,職工增至213人。12月,市立醫院將土龍山全部房屋共1158.5平方米出售給蕪湖紡織廠,並在接收聖母院和主教樓的東面,面向獅子山。並在主教樓以東,面向獅子山路空地,新建 "王 "字形門診平房3間,1645平方米。1953年6月開始遷入收治病人。此時,蕪湖市人民醫院已發展成為擁有職工268人,病床250張,日門診量400-500人次的綜合性醫院。設有內科、外 科、婦科、兒科、肺科、眼科、傳染科等七個臨床科室,以及藥劑科、檢驗科、放射科等醫技科室。解放初期至 50 年代初,是醫院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醫院成為蕪湖市規模較大、設備齊全、技術先進的綜合性醫院。
1953年12月,醫院更名為 "蕪湖市第壹人民醫院"。1958年冬至1959年4月,我市及大江南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蔓延,醫院僅有的20張傳染病床不能滿足需要,醫院停止接收內科病人,將內科整編為80張病床,專門收治流行病病人,但仍不能解決問題。無奈之下,醫院只好用壹張病床容納兩名兒科病人,壹張嬰兒病床橫躺 3-4 人,最多 100 張病床容納 200 名病人。醫務人員超負荷工作,完成搶救任務。1960年,病床增至350張,增設婦產科、皮膚科。
1958年下半年,"大躍進 "開始,全院職工每天工作10小時,學習2小時,星期天休息半天。內、外、兒科實行三班倒門診制;肺病科由每周3個半天門診改為全天門診;中醫科和婦科等門診定額規定,全部取消定額。同時在醫院南墻外設立小高爐煉鐵,每天還抽出50人到文教高爐幹砸鐵礦石等勞動。
到 "文化大革命 "時,市醫院已發展成為擁有300張病床、345名職工的綜合性醫院。1973年2月12日,市革命委員會正式批準恢復該院。並更名為 "蕪湖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