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是不是營養不均衡引起的,多補充各方面的營養,從食物中補充維生素要比口服藥物效果好。
另外,要看爛舌前面有沒有水泡,這可能是壹種叫皰疹的病毒引起的。
圖舌又稱剝脫性舌炎、癤腫性舌炎、遊走性舌炎或花舌。它是由舌粘膜上皮(絲狀乳頭)暫時脫落和消失引起的。
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乳牙萌出有關,也有人認為與腸道寄生蟲有關,或與齲齒、扁桃體炎等口腔慢性病竈有關。中醫認為是胃陰不足所致,微量元素鋅缺乏是地圖舌的重要病因。
地圖舌是壹種淺表慢性剝脫性舌炎。初起時,舌尖、舌邊或舌背可出現壹小塊圓形灰白色微凸區。不久,中心下陷,白色褪成火紅色。絲狀乳頭消失,菌狀乳頭保留或變得更加突出,表面看起來光滑而略顯幹燥。皮損可能會逐漸擴大,最後合並成邊緣凹凸不平的地圖狀,這就是地圖舌的由來。壹般來說,病變區域界限分明,無論損害的大小和形狀如何變化,其周圍都會有壹個白色或黃色略微隆起的孤形邊緣,寬約 1 至 2 毫米。內部是火紅色的絲狀乳頭狀剝脫區。在損害逐漸擴大的過程中,該區域的形狀和位置會發生變化,通常在壹晝夜內發生。皮損通常持續 3 到 4 天,可自行消失,但也可能在其他部位再次出現。病情緩解後也可能復發。有時經過幾次復發後,病情會逐漸減輕,甚至不再復發。這種疾病通常不會有什麽特別不舒服的感覺,有時可能會有壹些燒灼樣疼痛。
地圖舌病變較淺,深層組織不受影響,多無不適感,也無疼痛、流涎或其他口腔炎癥狀。其病因不明,非維生素缺乏,對健康無明顯影響,飲食如常,不影響生長發育,無需特殊治療。由於絲狀乳頭可自我修復,故病變有時可完全恢復正常,但也可復發,有的病程較長,甚至可達數年之久。
治療楓鬥舌的中藥,其實大多是調理體質的藥物,如黃芪、太子參、黃精等,具有補益元氣的作用。健脾開胃的白術、茯苓、山藥、扁豆,以及滋陰清熱的南北虎耳草、石斛、麥冬等。在眾多藥物中,黃芪、山藥、功勞葉、仙鶴草補楓舌的功效值得稱道。
今天介紹兩個方子,供大家參考使用。這兩味藥性平和,味微甘,每日煎服。
方壹:黃芪10克,丹參10克,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仙鶴草10克,大棗5克,甘草5克。此方適用於易反復感冒的楓鬥舌患兒,壹般連續服用10-15天為壹療程。
處方二:人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地骨皮10克,扁豆10克。功勞葉10克、雞內金10克、甘草5克,適用於脾胃虛弱圖舌的孩子,其中雞內金有很好的消食開胃作用,也可單獨打粉吞服。
服用中藥的同時,還應註意飲食和生活習慣。每天要有充足的水分和果蔬供應,少去公共****,減少感冒的發生,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魚、瘦豬肉等,其中含鋅較多,對 "舌尖上的地圖 "也有幫助。
說到底,中醫修復地圖舌,其實是對孩子體質的合理調整,只要辨證用藥得當,地圖舌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建議去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