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最好的喜劇是把喜劇和悲劇結合得最緊密的喜劇。水桶名單》/《玩命速遞》正是如此。這部講述兩個男性之間兄弟情誼的影片充滿了黑色幽默,通過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裏曼的表演,影片達到了難得的搞笑而不惡俗的效果。
《遺願清單》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兩位主角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裏曼的表演。就像他們的年齡壹樣,他們在影片中的表演不僅旗鼓相當,而且還能取長補短,壹言壹行、舉手投足之間,簡直就是大師級的表演,對英雄的認可和珍視。所有最偉大的導演都會告訴妳,演員是電影的生命線(是的,即使是羅伯特-布列松,他堅持不讓演員 "表演",這導致了他們明顯的 "木訥的嘴和木訥的臉"),因為他們是將劇本搬上銀幕的人。
因為是他們把劇本中毫無生氣的文字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百老匯和好萊塢流行奇葩情境喜劇(由舞臺劇編劇尼爾-西蒙(Neil Simon)首創)--兩個性格不合的角色(通常為男性),被迫在壹出戲中扮演男壹號。(通常為男性),被迫在同壹房間 ****,或合作完成壹項任務,開始時互為仇敵,互咬喉嚨,最後成為手足情深的兄弟。換句話說,它的主題實際上是男性之間的關系,並帶有壹些模棱兩可的同性戀色彩(遊戲元素是最重要的)。遊戲》是這類喜劇的繼承者:尼科爾森飾演的伊瓦爾和弗裏曼飾演的卡特,壹個是腰纏萬貫的富翁,壹個是工人階級的技工;壹個傲慢任性,壹個誠實忠厚;壹個結了四次婚卻拒絕見女兒,壹個兒孫滿堂。當伊瓦爾以為自己已經說服卡特在臨死前放縱自己時,是後者帶領他踏上了壹段救贖之旅(救贖是好萊塢 80% 以上劇本的指定主題)。到目前為止,劇情還算常規。
這部電影的有趣之處在於其主題(死亡)和形式(喜劇)之間的對立。有人說,最好的喜劇是讓喜劇盡可能接近悲劇的喜劇。在《玩》中有這樣壹個場景:兩位主角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最後笑到淚流滿面。作為觀眾的我,雖然沒有流淚,但也不乏感動(尤其是結尾)。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是北美最受歡迎的影評人之壹,他從自己患鼻咽癌的經歷出發,認為電影拿癌癥晚期患者開玩笑是不道德的。他可能忘了,在喜劇中有壹種叫做 "黑色幽默 "的技巧,可以讓編劇戲弄或模仿不該嘲笑的東西。我認為《玩》在這個層面上是成功的。妳可以挑剔它不切實際(兩個人沒有癌癥病人幾乎所有的消瘦和變化的描述,也沒有太多的痛苦),但喜劇從來不允許誇張(這是放大的現實)。這部電影既能引發笑聲,又不失惡搞或惡搞的味道,夫復何求?
《玩命》的導演是鮑勃-雷納(Bob Reiner),他是電視演員出身,擅長喜劇,上世紀80年代成為導演後,也專攻喜劇,但也涉獵其他類型;他或許沒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特色,但執行效率很高,總能很好地做到雅俗共賞。(1984年的《這就是脊背》(This is Spinal Tap,壹部 "偽搖滾音樂紀錄片/喜劇",如今已被奉為經典)、1986年的《伴我同行》(Stand by Me,斯蒂芬-金的第壹部非恐怖片)、1989年的《90個男人和女人》(When SallyMet Sally)、1990年的《悲慘世界》(Misery)和1992年的《少數好人》(A Few Good Men)。但自 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再無值得壹提的作品。按理說,《玩》本可以成為他的轉機。然而,這部電影在美國本土並不受歡迎,大多數評論都對其黑色主題不屑壹顧。在好萊塢,與鮑勃-雷納創作生涯相似的導演不在少數。也就是說,在經歷了壹段輝煌的日子後,卻突然變得平庸,以致逐漸黯淡無光。究其原因,除了機遇的不可預測性之外,還在於他們都是執行者而非真正的作家(缺乏個人眼光和視角),甚至嚴重依賴劇本(由電影公司或經理人公司提供給他們)。因此,在風光過後,或者在壹兩次錯誤的選擇之後,他們就不怎麽被人記住了。
這種大起大落可能還有壹個原因:謙虛。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因為MODEST,所以競爭力不強,不會太優秀,也不會太自卑(反面例子是Ron HowardRon Howard),但也因為MODEST,所以恰到好處,長處在於圓滑。玩命關頭》(Playing for Keeps Before You Die)最能說明這壹點。如前所述,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兩位爐火純青的演員,劇本工整嫻熟,臺詞生動形象,作為導演,如果也去爭奪聚光燈,那將是毀滅性的。雷納的優點在於他完全是穩如泰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什麽都不做--很多場景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平鋪直敘的前後對切,但分鏡頭卻相當準確犀利。伊瓦爾和卡特從針鋒相對到感同身受的蒙太奇,處理得既經濟又簡潔。影片的大部分情節都帶著這種從容不迫的自信,兩個老頑童相互配合的老練,是任何資深導演都無法做到的。
當然,這種低調和含蓄在當今世界註定會被嘲笑為過時和落伍。盡管如此,我還是對《玩命關頭》帶給我的97分鐘的快樂感到滿意。如果妳仔細想想,能做到這壹點的電影並不多,妳可能會更欣賞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