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張圖:
這張圖主要展示了兩種市場——國內貨幣市場(也稱為Home Money Market)和外匯市場(FX Market)——在貨幣供應量(MS)變化時的反應和相互影響。
(a) 國內貨幣市場
貨幣供應量與利率的關系:
圖片中的(a)部分說明了在國內貨幣市場上,當貨幣供應量(MS)增加時,國內的利率(rN)會下降。這是因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使得市場上的資金更加充裕,借貸成本降低,從而導致利率下降。
這裏提到的“預期收益(MS)隨利率上升而減少”可能是壹個表述上的誤導或簡化,因為通常預期收益與利率的關系不是直接由貨幣供應量決定的,而是由投資項目的未來現金流和折現率(即利率)***同決定的。但在此圖中,我們主要關註的是貨幣供應量對利率的直接影響。
實際收益(MD)的穩定性:
圖片指出,盡管貨幣供應量變化影響了利率,但國內貨幣市場的實際收益(MD)並未受到影響。這裏的實際收益可能指的是人們持有的貨幣或金融資產的實際購買力或價值,它可能由於通貨膨脹、商品價格變化等因素而波動,但在本圖中被簡化為不受貨幣供應量直接影響。
(b) 外匯市場
貨幣供應量與外匯市場預期收益:
在外匯市場上,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降低了外匯市場上的預期收益(MS)。這裏的“預期收益”可能指的是外國投資者持有本國貨幣或資產所能獲得的預期回報率。由於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本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下降,從而降低了外國投資者持有本國資產的吸引力。
匯率波動與貨幣貶值:
外匯市場還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當本國貨幣供應量增加時,由於市場上本國貨幣供給增多,相對於外國貨幣的價值就會下降,即貨幣貶值(DR)。這種貶值不僅影響了本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還可能引發壹系列的經濟和金融反應,如貿易條件惡化、資本外流等。
實際收益(DR)的下降:
圖片中提到,外匯市場上的實際收益(DR)也下降了。這裏的實際收益可能指的是外國投資者在考慮匯率變動後所獲得的凈收益。由於貨幣貶值,外國投資者在將本國貨幣兌換回本國貨幣時所能獲得的金額減少,從而降低了他們的實際收益。
第二張圖:
(a) Home Money Market(本國貨幣市場)
貨幣供應量(MS)增加:
當本國的貨幣供應量增加時,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增多,導致借貸成本降低。
這直接導致了**利率(RR)**的下降,因為資金變得更加充裕,借款方需要支付的利息減少。
然而,**預期回報率(EPR)**保持不變,這可能是因為市場預期已經考慮到了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或者預期回報率受其他因素影響較大(如經濟增長、投資風險等)。
市場平衡:
盡管貨幣供應量增加和利率下降,但本國貨幣市場的總體平衡(即貨幣需求與供給的平衡)保持不變。這是因為貨幣市場的自動調節機制在起作用,包括投資者調整資產組合、企業和個人調整借貸行為等。
(b) FX Market(外匯市場)
外國臨時增加貨幣供給:
當外國(如歐元區)臨時增加貨幣供給時,這會直接影響歐元區的經濟。
歐元區的貨幣供應量增長會導致歐元區的利率下降,因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降低了借貸成本。
匯率變動:
與此同時,外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使得外幣(如歐元)相對於本國貨幣(如美元)的供給增加。
這通常會導致外幣貶值和本國貨幣升值,但圖片中的文字文本提到“dollar to appreciate”(美元升值),這似乎與常規經濟理論相悖。然而,這可能是由於特定的市場條件或政策幹預導致的。
但從經濟學原理上講,外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更可能導致外幣貶值而非本幣升值。因此,這裏的“dollar to appreciate”可能是壹個特例或假設情境。
預期回報率與匯率:
圖片中提到的等式和關系(如貨幣供應量與貨幣需求之比、交換率與預期回報率之間的關系)是理解外匯市場動態的關鍵。
這些關系表明,外匯市場的變動不僅受貨幣供應量的影響,還受市場預期、投資者行為、政策幹預等多種因素的***同作用。
第三張圖:
總體概述
這張圖展示了在短期內,當美國貨幣供應量(MS)預期永久性增加時,對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影響。通過兩個子圖(a)和(b)分別描述了短期貨幣市場(Money Market)和外匯市場(FX Market)的反應。
短期貨幣市場(Money Market)
預期美國貨幣供應量永久上升:這壹預期導致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減少,因為人們預期未來將有更多的貨幣流通。
國內回報率下降:由於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資金變得相對充裕,從而使得借貸成本降低,即國內回報率(如利率)下降。
利率降低:國內回報率的下降直接導致名義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降低。這反映在市場上,表現為借貸成本的減少和資金供應的增加。
短期外匯市場(FX Market)
美國貨幣供應量永久性上升的影響:這壹變化不僅影響國內市場,還通過外匯市場影響到國際市場。外國投資者看到美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可能預期美國貨幣(如美元)將貶值。
外國貨幣供應量增加:雖然圖片中未直接說明外國貨幣供應量增加的原因,但可以推斷這是市場對美國貨幣供應量增加的壹種反應。外國可能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或市場力量推動其貨幣供應量上升,以維持匯率穩定或應對其他經濟因素。
匯率下跌:由於市場預期美國貨幣將貶值,這會導致匯率下跌(即美元貶值)。匯率的下跌使得外國貨幣相對於美元升值。
超調(Overshoot)現象:圖片中提到的“超調”是指匯率在短期內可能過度調整,即匯率的變動幅度超過了長期均衡水平。這通常是由於市場預期的過度反應或信息不對稱導致的。
第四張圖:
這張圖探討了兩種市場——國內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在長期中對於貨幣供應量持久增加的反應。它分析了價格水平、預期未來利率、匯率以及真實貨幣余額等關鍵經濟變量的變化。
國內貨幣市場(Long Run: Money Market)
貨幣供應量持久增加:
圖中指出,本國貨幣供應量(MS)持久地增加。這意味著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手段(如購買國債、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向經濟中註入了更多的貨幣。
價格水平上升:
在長期中,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價格水平(P)會上升。這是因為更多的貨幣追逐相對有限的商品和服務,導致物價普遍上漲,即通貨膨脹。
利率回到原始水平:
盡管貨幣供應量增加初期可能會降低利率(因為資金更加充裕),但在長期中,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實際利率(即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會回到其原始水平。這是因為經濟體系會自動調整以恢復均衡狀態。
真實貨幣余額減少:
由於價格水平上升,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因此真實貨幣余額(MD/P,即實際貨幣余額)會減少。這意味著人們持有的貨幣的實際價值降低了。
外匯市場(Long Run: FX Market)
預期未來匯率:
圖中提到,盡管外國利率(FR)預期會保持較高水平,但外匯市場最終會調整以反映新的經濟現實。
美元匯率上升:
在長期中,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匯率(E/P*,其中P*為外國價格水平)會上升,即美元升值。這可能是因為外國經濟也受到了類似的貨幣供應量增加的影響,但程度較輕,或者外國經濟相對較弱,導致外國貨幣貶值。
真實回報率:
盡管外國利率(FR)在名義上仍然較高,但由於匯率變動和通貨膨脹的影響,美元的真實回報率(DR)最終會回到其原始水平。這意味著投資者在考慮匯率風險和通貨膨脹因素後,投資於國內和國外的實際回報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