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譚智的譚智個人發展史

譚智的譚智個人發展史

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跨國公司到本土企業,從管理者到企業家?譚智20年的跨越,匯聚了壹代知識精英,他們在時代大戲中不斷追尋和反思自己的上升通道。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某些小區的居民會發現,樓宇電梯內木質框架的印刷廣告牌,被悄然換成了液晶平板顯示屏,壹幅幅精美、賞心悅目的廣告圖片在顯示屏上輪番閃現,讓封閉、枯燥的電梯之旅變得活躍起來。誰做的?分眾傳媒總裁譚智。譚智稱之為 "框架2.0",是對原有 "框架1.0 "產品的升級。

2007年11月10日,譚智在接受《中國投資》采訪時表示,分眾傳媒已經在全國安裝了1萬塊這種新型的智能液晶平面媒體。據他估計,2008 年在全國安裝 6 萬臺應該沒有問題,如果形勢好壹些,安裝 10 萬臺也不奇怪。這意味著,分眾傳媒原有的主打產品木框印刷媒體將逐步被新型智能液晶印刷媒體所取代。據介紹,這款被稱為全球首款智能液晶平面媒體的 "畫框2.0 "集聲音、多畫面、全視角、紅外、無線遙控為壹體,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遙控,根據用戶的編排需求提供靈活的個性化播放。

譚智說,壹個 "框架2.0 "牛奶廣告主可以在早上展示早餐牛奶品牌,晚上展示晚餐牛奶品牌,這壹切都由後臺系統控制。看似簡單的壹個變化,"框架2.0 "卻完成了向數字化的跨越。

在這背後,成本也在急劇上升。壹塊智能液晶平板顯示屏的價格高達6000元,而原來海報式的 "畫框1.0 "只需200-300元。譚智說,2.0成本雖高,由於智能化程度高,框架在更換原畫時人工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印刷成本、出錯率也會大大降低。譚智也不用擔心世界上第壹件寶貝被偷,因為它配備了 GPS 系統。據譚智介紹,即使收費高壹點,顧客也會樂意買單。譚智告訴《中國投資》,2004年底框架傳媒的營業額是3600萬元,全國其他同類框架傳媒公司加起來壹年也沒超過8000萬元,但現在框架傳媒壹個月的銷售收入就有8000萬。

5年前,譚智並不那麽順利,在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浪潮中,他領導的中國第壹家電子商務網站8848轟然倒塌,而他本人也被媒體評為 "十大互聯網圈外人"。在公眾視野中消失三年後,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11個月內收購整合了9家公司,成立了框架傳媒,隨後又將其賣給了蓬勃發展的分眾傳媒。框架傳媒以3200萬元的估值起步,最終以30億元的動態估值收官。

滿頭銀發的譚智歷經坎坷。無論是做農民、做銷售員,還是做職業經理人,譚智始終追求做壹個有內涵的人,走到了壹個不平凡的境界。接觸過譚智的人,除了感覺他對數字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就是他身上典型的東北人爽快的性格。譚智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父親在吉林省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工作,母親是副食店的售貨員。母親是副食店的售貨員。譚智有壹個姐姐和壹個妹妹,是家中唯壹的男孩。信奉天主教的母親對譚智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譚智回憶說,母親教導他要做壹個優秀的人,要誠實,不能欺騙別人。

1972年,18歲的譚智高中畢業,被下放到離家500公裏外的吉林省馬縣公社建江大隊。青年時期的生活非常艱苦,夏天要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冬天要工作十三個小時。譚智說:"種地、砍柴、上山修梯田,什麽活都幹過"。因為肯賣力氣,譚智當年就入黨了,先後擔任隊長、副書記、書記,管轄6個生產隊、400多戶、1000多人。

1976年,譚誌爭取到壹個工農兵推薦上大學的名額,次年3月1日考入吉林大學計算機系學習,從此與IT結緣。1980年,譚智被分配到外經貿部計算中心。1981 年,譚智偶然獲得了赴美深造的機會。當時,外經貿部計算中心、北京市委、人大和外經貿部行政中心接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援助項目。就這樣,譚智幸運地踏上了美國的土地,正式學習的第壹年,就用上了聯合國的錢。壹年後,譚智爭取到了美國馬薩諸塞州伍斯特理工學院的獎學金,以公費自費留學。6 年後,譚智獲得博士學位。讀博期間,他還兼職教授本科生和碩士生課程,成為助教。美國的機會很多,前途壹片光明,但譚智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國。譚智告訴《中國投資》:"我當時覺得中國的機會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未來30年,中國將經歷壹個非常了不起的階段。

回國後,譚智回到外經貿部計算中心工作,並被提拔為主任。但這個主任很 "不安分",在美國學到的先進理論,在計算中心幾乎派不上用場。回國第壹件事,譚智就跑到北京計算機學院,要求當壹名免費的兼職教師。他敲開院長辦公室,自我介紹說,譚老師剛從美國回來,是計算機博士。院長問有什麽事,譚智說,可以來這裏兼職教書,沒有工資,沒有房子,沒有補貼。院長壹臉疑惑,說研究完再給他答復。從此,譚智再也沒有了免費任教的消息。1988 年 2 月,譚智被派往美國開辦公司。外經貿部出資 27 萬美元,譚智出資 3 萬美元,占 10%的股份,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第壹單生意是向全國出口傳真機,首批僅100臺傳真機就賺了10萬美元。"那時候機會太多了,有批文就有錢賺,拿到外經貿部的批文,根本不用賣出去,外經貿部系統就夠消化了。"譚智回憶說。

賺到錢後,譚智在中國成立了多家獨資、合資企業,從事化妝品、藥品、電子產品等多種經營。

1993年6月,在知識分子下海經商的浪潮中,譚智毅然結束了長達5年的官商生涯,轉戰美國,擔任美國Chipcom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兼首席代表,負責拓展中國市場業務。譚智轉型為跨國職業經理人,源於壹次偶然的機會。譚智常駐美國,經常接待國內代表團。壹次,他率團訪問美國Chipcom公司,負責接待的美國副總裁問:"聽說中國市場很大,我們要不要去中國?"當時,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窮,買不起好東西。"所有公司都應該去!"譚智回答說。於是,公司副總裁請譚智出來談談中國市場。第壹次,兩人談了三個小時。結束時,副總裁已經萌生了在中國開設辦事處的想法。之後,雙方又談了七次,"就像我在給他們上課壹樣,"譚智笑著回憶道。

另壹件事也讓譚智記憶猶新。當總部設在美國的Chipcom公司決定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時,起初想把新加坡作為亞洲總部,因為他們認為新加坡是了解中國的窗口。譚智對他們說:"中國的大門是敞開的,妳們為什麽還要從窗戶跳進來呢?"雙方都笑了,美國人壹下子明白了。在Chipcom期間,譚智非常努力地做銷售,第壹年就出去講產品,壹年大概講了150場講座,做市場教育的工作。不到兩年,他就獲得了 ChipcomCorporation 的最佳銷售貢獻獎,使公司成為中國網絡市場上最大的網絡產品提供商。1995 年,Chipcom 被 3COM 收購,譚旭光離開公司,加入UT斯達康,擔任中國區高級副總裁。幾年後,這家憑借小型手機壹舉成名的公司開始銷售接入網設備,與華為展開競爭。

1998年,應原微軟中國總經理吳士宏的邀請,譚智出任微軟(中國)副總經理,負責微軟在中國的合作夥伴選擇、銷售渠道開發和分銷管理。不到壹年後,譚智離開了微軟。如果沒有互聯網,他可能會留在微軟。

當互聯網風起雲湧,吸引了無數成功海歸的時候,IDG邀請譚先生加入8848電子商務網站。

8848之旅成了譚智職業生涯中揮之不去的 "麥城"。"浮躁!"譚智說。當時,整個互聯網行業就像現在的A股市場壹樣浮躁,大家都覺得能圈到錢就能賺到錢,能賺到錢才能圈更多的錢。當時,8848已經融資6000多萬美元,積極籌劃海外上市。但海外上市材料壹上來,就被壹拖再拖。直到 2001 年底,互聯網泡沫破滅,審批才下來。海外上市已無可能,人心渙散,譚智成了著名的 "互聯網局外人 "之壹。回顧8848的兩年,譚智告訴《中國投資》:"我經常告訴自己,我沒有做錯,我能做的都做了,我找不到任何理由這不是決策問題,所以我覺得可惜而不是後悔。"離開8848的譚智被香港湯姆集團拉來擔任高級顧問。譚智說,原來想去做運營,去了發現是做投資。有團隊的整合,有TOM在中國投資的管理,有TOM在中國投資項目的管理、運營。就這樣,他壹幹就是三年。這是譚智職業生涯中最長的壹段時間。正是在這段時間裏,譚智發現了裝幀媒介和這個行業的投資機會。當時,他先是找 TOM 投資,但 TOM 認為項目太小,不感興趣。於是,譚智決定自己做。2002 年,漢能投資董事長陳宏找到譚智,同意打造 "中國的高盛"。兩人各自投入資金,進行了壹個框架中介項目。當時,這個項目並不被業內人士看好,但譚智偏執地自己投資,親自管理。後來的成功案例早已被媒體詳細報道:譚智在11個月內收購、整合了9家公司,打包賣給分眾傳媒,贏得了25倍的投資回報。2007 年 1 月,譚智被任命為分眾傳媒新總裁。現在,譚智管理著更大更繁忙的業務。譚智告訴《中國投資》,他不追求名利,只想腳踏實地地做點事,把事情做成。

  • 上一篇:醫藥制造廣告費扣除比例
  • 下一篇:藥典怎麽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