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生姜屬於什麽性質的植物,如寒性、溫性、微溫性、熱性等~。

生姜屬於什麽性質的植物,如寒性、溫性、微溫性、熱性等~。

生姜

開放分類:植物、香料、草本、姜科、草本文獻

種名生姜

別名姜、幹姜、姜皮

拉丁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英文名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科屬分類姜科、姜屬

形態特征

多年生根草本。根莖肉質,肥厚,扁平,芳香而辛辣。葉柱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光滑無毛,葉鞘抱莖;無梗。花莖直立,被覆瓦狀稀疏鱗片覆蓋;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苞片卵形,淡綠色;花密集,長2.5厘米長,先端銳尖;花萼短圓筒形;花冠3裂,裂片披針形,黃色,唇瓣較短,長圓狀倒卵形,淡紫色,有黃白色斑點,三裂片下兩面各有小裂片;雄蕊1,直立,子房下位;子房下位;雄蕊1,直立。子房下位;花柱絲狀,淡紫色,柱頭輻射狀。蒴果長圓形膨脹約2.5厘米。蒴果長圓形膨脹約2.5厘米。

生姜: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塊根。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秋、冬兩季采挖,去根及泥沙。有嫩姜和老姜之分,做鹹菜用嫩姜,藥用以老姜為佳。

性味:辛、微溫

成分:辛、芳香成分。辛味成分是 "姜油酮 "中的芳香揮發油。主要成分有姜油萜、水茴香、樟腦萜、姜酚、案葉油素、澱粉、粘液質等。

功能主治為芳香辛辣健胃藥,有溫中、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功效,尤其對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有解毒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多、咳嗽、胃寒、嘔吐;冰雪、水濕感冒發作後,急飲姜湯可活血祛寒。

藥用及食用方法:

生姜的炮制方法:去雜質,洗凈,用時切厚片。

本品呈不規則塊狀,略扁,有指狀分枝,長4~18cm,厚1~3cm。表面黃褐色或灰褐色,有節,枝頂有莖痕或芽。質脆,易折斷,斷面淡黃色,內皮層有明顯環紋,維管束散在。香氣特殊,味辛。

貯藏於陰涼潮濕處,或埋於濕沙中,防凍。

備註

(1)生姜用於對癥解表,以發散風寒為主,多用於治療輕癥感冒,煎湯加紅糖,乘熱服之,常得汗而解,也可作為預防感冒藥。生姜發汗作用較弱,常與麻黃、桂枝等配伍,作為發汗輔助藥物,可增強發汗力。生姜可單獨用於治療胃寒嘔吐。也可單獨使用,治療胃寒嘔吐。也可與半夏、竹茹、黃連同用,治療胃熱嘔吐。生姜能解魚蟹之毒,可單獨使用,也可與紫蘇同用。此外,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湯服用,可用於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咽喉喑啞、舌脹麻木等癥。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時,常用生姜同制,以減輕其毒性。

(2)生姜汁:將生姜洗凈打碎,取汁入藥。味辛、微溫。具有化痰止嘔的功效,主要用於惡心嘔吐、咳嗽痰多。壹般用量為三滴至十滴,沖服。

(3)姜皮:生姜的外皮。味辛,性涼。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適用於小便失禁、水腫等癥,可與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壹般用量為五分至壹錢五分,水煎服。

(4)煨姜:將原只鮮姜洗凈,用草紙包好,用清水浸泡後,直接放入火中煨煮,待姜色變黑,姜熟至草紙包好的程度;或直接放入火中烘烤。其性辛溫,有和中止吐之功。適用於脾胃不和、惡心嘔吐等癥。壹般用量為兩三片,水煎服。

(5)生姜和姜片用於烹飪,可去腥膻,增加食物的鮮味。

宜忌 陰虛內熱者忌服。

生姜 ---- 男人不可百日無姜

根據中醫理論,生姜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就有 "男人不可百日無姜 "的說法。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描寫杭州錢塘凈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面露難色,"自服生姜40年,故不老雲"。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這仙草就是姜芽。生姜又被稱為 "還魂草",姜湯也被稱為 "還魂湯"。

生姜中含有揮發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驅寒、利濕、發汗等功能,此外還有健胃、止嘔、除腥臭、消水腫的功效。因此,醫家又有諺語 "家備小生姜,小病不心慌",以及 "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 "的說法。

生姜的營養成分與蔥蒜相似,還含有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等物質,並含有植物抗菌素,其殺菌作用不亞於蔥蒜。生姜還含有較多的揮發油,能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臟和血清膽固醇的積累。用生姜和紅糖熬制的姜湯能活血驅寒,預防感冒,自古以來就是治療風寒感冒的良藥。外出旅遊,出發前咀嚼生姜,或在肚臍上貼壹塊,也可放在鼻子旁聞,還有防暈船、暈船的功效。因此,民間有 "出門帶片姜,當養生 "之說。

曾有壹位手術發現全身淋巴系統有癌細胞轉移,接受化療的病人,由於發生反射性嘔吐,每個化療周期體重下降2~3公斤,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在采取臨床營養支持,調節患者飲食後,每天早上接受化療前,不強迫患者進食,而是讓患者含壹片薄薄的生姜,利用鮮姜止吐、溫中散寒的功效。下午四點,趁化療藥物毒性已過高潮期,分多次、少量進餐,以保證病人得到足夠的熱量和營養補充。在長達壹年的治療中,病人的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加了十公斤。免疫功能的增強,使病人的生命又延續了五年。在這裏,生姜的作用不容忽視。

需要註意的是,腐爛的生姜中含有有毒物質黃樟素,對肝臟有劇毒,所以壹旦發現生姜腐爛,壹定不能食用。

中醫著作對生姜的論述

《名醫別錄》:味辛,微溫。主治風寒頭痛,鼻塞,咳喘,止嘔。又,生姜,微溫,味辛,歸五藏。去輕、下氣、止嘔,除風邪寒熱。久服小柴胡少智,傷心益氣。

《本草拾遺》:本功能外,汁解毒藥,自余血,調中,去寒,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須冷即留皮。

《藥性論》:使。主痰、水、氣滿、下氣。生幹治嗽,治病,止嘔不食。生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暑不能食者,搗汁和蜜服。又汁和杏仁為煎,下諸結氣,實心胸抱冷熱之氣,有效。

《開寶本草》:味辛,微溫。主感冒頭痛鼻塞,咳喘,止嘔。

《本草綱目》:生姜切細,和好茶,二碗任啜,治痢甚妙!熱痢留姜皮,寒痢皮。

《本草衍義》:治暴逆氣。嚼三兩皂角大,咽下,屢服屢效。乍寒乍熱,痰多咳嗽,燒壹塊,含之咬破,咳嗽自愈。暴赤目無瘡者,以古銅錢刮凈生姜上汁,於錢唇點目,熱淚出,今日點之,次日愈。但小兒甚懼,不必疑,已試佳效。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用大棗有厚腸之說。溫經散表邪之風,益氣止胃噦。

《湯液本草》:溫、味辛。味辛甘,微溫,氣味俱淡,陽也,無毒。

《大象》雲:傷寒頭痛,鼻塞,咳氣,止嘔,治痰嗽。生幹同治。同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切細用。

心經雲:能制半夏之毒,厚樸,發散風寒,益氣力,大棗同用。辛溫,配芍藥,溫經散寒,吐故納新之聖藥。辛以散之,吐者氣不散也。此藥能行陽散氣。

《甄氏》雲:益脾胃,散風寒,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孫真人》雲:為吐家聖藥。

或問東莞曰:生姜辛溫入肺,何則入胃?曰∶俗皆心下為胃口,非也。在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中,必為胃口。與肺同位,故入肺而開胃之口。又問曰:人夜不食姜,食則閉,何也?曰∶生姜辛溫,主發,夜則氣斂,反食則發其氣,故違天道,不宜食也。此亦可平人論之。若有病則不可。生姜比幹姜不熱,比幹姜不潤,以幹姜代幹姜,因其不擅。

《本草綱目》雲:秦椒為使。殺半夏、莨菪毒。惡黃芩,黃黃連。

《本草衍義補》:辛溫,俱輕,陽也。主傷寒頭痛,鼻塞,咳喘,止吐之聖藥。咳痰涎不止者,此藥能行太陽散氣也。又東莞曰:生姜辛溫入肺,豈入胃口乎?曰∶俗皆以心為胃口,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謂之制,必胃之口,與肺同位,故入肺而開胃之口。又問曰:人夜不食姜,食則閉,何也?曰:生姜辛溫主發,夜則氣斂,反食發其氣,則違天道,故不宜也。若有病則不可,若破血、調中、散寒、除痰、健胃。熱則去皮,寒則留皮。

《本草發揮》:入聊齋雲:生姜、大棗味辛、甘。固能散,而不專於散用。脾主胃行其津液,生姜、大棗之用,專於脾之津液,而榮衛也。

《潔古雲》:姜,性溫,味辛、甘,氣味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制厚樸、半夏毒壹,散風邪二,溫化濕三,益脾胃藥佐四。東莞雲:生姜為嘔吐聖藥之族。辛以散之,吐為氣未盡也,此物能行陽散氣。又雲:生姜消痰下氣,益脾胃,散風寒。主風寒頭痛,鼻塞,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又雲:姜棗同用,調和脾胃;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

《本草綱目》:生用散,熟用和中。

晨行山中,宜含壹片霧露濕氣及山瘴。久食,積熱傷目。痔瘡、癰疽不宜食。

姜皮消腫腹脹痞,去翳明目。

藥用名

生姜

別名

姜根、百辣雲、鉤指、茵陳、閻良小兒、鮮姜、蜜焙姜、姜汁、生姜

漢語拼音

sheng jiang

英文名

Fresh Ginger, Common Ginger, Gingerrace, Ginger.生姜,姜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歸經:歸肺、胃、脾經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對於患有孤立性小胃瘺和食道瘺的犬,用 50%的提取物治療胃部。對於患有孤立性小胃瘺和食管瘺的犬,將 50%的煎煮液放入口中,可對胃酸和胃液的分泌產生雙相作用,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胃酸和胃液的分泌受到抑制,隨後會有壹個較長的興奮期。向胃中註射 200 毫升 25% 的煎煮液會產生興奮作用。給離體微胃犬註射 0.1-1.0 克生姜,胃液分泌增加,遊離鹽酸分泌受到刺激,但胃蛋白酶對蛋白質的消化減少,脂肪酶作用增強。輸液可抑制硫酸銅引起的狗嘔吐,給狗註射 10-50% 的 30 毫升姜汁也有效,但給狗註射 5% 的 30 毫升則無效。從生姜中分離出的姜油酮和姜烯酮混合物也有止吐作用,最小有效量為 3 毫克,對狗的阿撲嗎啡引起的嘔吐和鴿子的洋地黃引起的嘔吐無效。給兔子服用姜油酮通過消化道可使腸管松弛,蠕動減弱。生姜是壹種驅蟲藥,對消化道有輕度刺激作用,可使腸道張力、節律和蠕動增強,有時隨之減弱,可用於脹氣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絞痛。

2.對循環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咀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縮壓平均上升11.2mmHg,舒張壓上升14mmHg,對脈搏無明顯影響。酒精提取物對麻醉貓的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對心臟也有直接興奮作用。

3、抗菌和抗原蟲作用:體外水浸試驗對毛癬菌有抑制作用,對陰道毛癬菌有殺滅作用。

4.其他作用:青蛙皮下註射,家兔靜脈註射大量姜油酮,可引起中樞性運動麻痹,對家兔有時可使血壓下降。

中藥化學成分

生姜含揮發性成分:α-姜烯(α-zingiberene)、β-山梨醇(β-santalol)、β-黃柏烯(β-phellandrene)、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α-姜烯(α-curcumene)。薑萜醇、紫蘇醛、芫荽醛、香葉醇、2-蒈烯、3-蒈烯、莰烯、β-ocimene、α-佛手柑烯。佛手柑烯、β-法呢烯、月桂烯、β-蒎烯、2-龍腦、檸檬醛、7-薄荷烯、異葑醇、α-金合歡烯、α-莰烯、α-香芹酮、α-香芹酮、1,3,3-三甲基三環[2.2.1.02,6]-heptane [1,3,3-trimethyltricyclo[2.2.1.02,6]heptane], 2,6-dimethyl-6-(4-methyl-3-pentenyl)-dicyclo[3.1.1]-2-heptane [2,6-dimethyl- 6-(4-methyl-3-pentenyl)-bicyclo[3.1.1]-2-heptene], 1,3,3-trimethyl-2-oxabicyclo[2.2.2]辛烷[1,3,3-trimethyl-2-oxabicyclo[2.2.2]octane]、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和高良姜萜內酯(galanolactone)等數十種;辛辣成分:6-姜酚(6-gingerol)、3-姜酚、4-姜酚、5-姜酚、8-姜酚、8-gingerol.10-gingerol, 12-gingerol, 6-gingerol (6-gingediol), 4-gingerol, 8-gingerol, 10-gingerol, 6-methylgingediol, 6-gingediol, 4-gingerol, 8-gingerol, 10-gingerol, 6-methylgingediol, 4-gingerol, 4-gingerol, 4-gingerol, 4-gingerol, 4-gingerol bisacetate.4-gingerdiol diacetate, 6-gingerdiol diacetate, 6-methylgingerdiol diacetate, 6-gingerdione, 10-gingerdione, 6-dehydrogingerdione, 6-dehydrogingerdiong, 6-dehydrogingerdione, 10-gingerdione, 10-gingerdione, 6-dehydrogingerdione、6-脫氫姜酮、6-脫氫姜二酮、6-脫氫姜二酮、6-脫氫姜二酮、6-脫氫姜二酮、6-脫氫姜二酮-脫氫姜二雄)、10-脫氫姜二酮、6-乙酰基姜醇、6-舒高醇等。

生姜還含有呋喃姜酮(furanogermenone)、2-哌啶酸(pipecolic acid)和天門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絲氨酸(serine)等氨基酸。本草圖經》:生姜,生於犍為山谷及荊州、揚州。今遍地皆是,以漢、溫、池州為佳。苗高二、三尺,葉似箭竹而長,兩兩相接,苗青,根黃,不開花結果。秋季采根,在長水中洗凈,曬幹為幹姜。

3、《本草衍義》:生姜,治暴風逆氣,嚼三枚,二皂大,下咽定,屢服屢定。初起寒熱痰咳,用鼠口燒壹片,日間咳嗽自愈。暴赤目無瘡者,以古銅錢刮凈生姜,取汁於錢唇點目,熱淚盈眶,今日點之,次日痊愈。但小兒甚懼,不必疑,已試佳效。

4.《綱目》:生姜,初嫩時其蒂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根者謂之母姜。姜宜原濕沙地,四月取母姜種,五月出苗,如初生嫩蘆,而葉略闊似竹葉,上生,葉亦辛。秋社前後新芽敦隆,如柱指狀,采之無筋,人稱子姜,後次於秋分後,霜降後即老。性濕洳,畏日曬,故秋熱無姜。

科屬分類:姜科

拉丁名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主治

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咳嗽;脹氣;泄瀉

科屬論述

1.成無極:生姜、大棗味辛、甘。入藥,既能發散,又能散結。

2.高力士:《孫真人雲》,生姜為嘔吐聖藥。蓋辛以散之,吐則氣逆不行,此藥行陽而散氣也。俗話說,上床蘿蔔下姜,姜能開胃,蘿蔔能消食。3."《藥性類明》:生姜去濕,正溫脾胃,脾胃之氣溫健運,則濕氣自去。痰之消除,取其味辛辣,有開散之功。

4、《醫學入門》:生姜,產後必用,以破血逐瘀。今人但知其為健胃之藥,而不知其能通心肺。心氣通,則壹身之氣正邪不能容,故曰去穢惡,通神明。丹溪雲,留皮則寒,留膚則熱。膚之性不寒,蓋留膚行於表而熱去,去膚留熱耳。

5."綱目》:生用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毒入喉痹;浸汁點目赤;搗汁和黃膠煮,貼風濕痛。生姜,辛而葷,去邪辟惡,生吃、熟吃、醋吃、醬吃、糟吃、鹽吃、蜜吃、煎吃,無壹不宜,可菜可茹,可果可藥,其益溥矣。凡晨行,山行宜含壹片,勿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箭之誤邪。按方廣《心法用衡》雲,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邪、燥霍亂,凡中風之病,用姜汁和小兒服之,皆可化解,蓋姜能開痰氣,小兒大便降火。

6."本草經疏》:生姜稟性,與幹姜性氣不異,首消痰飲,止嘔吐,發汗,散風,祛寒,止泄,疏肝,導滯,功勝幹姜。

7. "藥":姜辛通竅,藥用善開痰液,止嘔寒,去淫穢,通神明。助蔥白頭大發散表邪諸風寒濕熱癥;合黑棗、柴、甘,謂辛甘發散為陽,治寒熱往來及表虛發熱;佐燈心通肺氣之竅,寧嗽不咳;入補脾藥,開胃健脾,止瀉。

8."《本草新編》:生姜通神,古誌矣,但單用壹二片,欲驟然通光,亦必不能至數。或配人參,或配白術,或配菖蒲,或配丹砂,互相配伍,則神可通,邪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風邪,大風小病,何用桂枝,用生姜三錢搗爛,加薄荷二錢,滾水沖服,邪即解。或問生姜發汗,不宜常服,有乎?曰,生姜可隨時服,但不宜多服散氣,不可特發汗。然多服則傷,少服則無害,又不可太過,以免坐臥不寧,不收其功。至於偶感風寒,如手足厥冷、臍周腹痛而不能止者,不妨多用生姜,搗碎炒熱,熨於心腹之外,以祛其內寒。

9."本草從新》:生姜汁,開痰,治噎膈,救風雨,療狐臭,敷凍耳。煨姜,止嘔。煨姜,而止嘔,用生姜恐其散,用幹姜恐其燥,然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嘔,與大棗並用,取其和脾胃津液而營衛者,最安。

10."本草經疏》:仲景桂枝湯,生姜與大棗同用,取其辛而潤肺衛,大棗之甘以養心營,二者合用,能調營衛也。真武湯與茯苓、桂枝湯合用,因辛能益肺,氣行則水止汗出,肺為水之源。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的使用,是因為小柴胡是少陽經的藥。吳茱萸湯用之者,去陽明之氣,陽明之氣下行為順,而嘔吐自止;少陰之氣,上行於陽明之土,而利止也。若人只知其發汗散邪,而不知其有止汗之功,每於真武湯、白術湯之近效,輒疑生姜而妄行,皆讀死句下矣。

11."此經":去氣味,通神明。

12."別錄":主感冒頭痛鼻塞,咳喘。

13.陶弘景》:歸五臟,除痰,止嘔,去風濕,寒熱。

14."藥性論》:主痰飲水滿,下氣;生燥而治咳,治時節病,止嘔吐而不食。生半夏主心下急痛;若於暑不能食,搗汁和蜜服。又汁與杏仁同煎,下諸結氣實,心胸痞塞,寒熱氣者。

15."千金-食治》:以通汗,去膈上臭。

16."食療本草》:除壯熱,治抽筋,心下滿。止逆、散煩、開胃氣。

17."本草拾遺》:汁解毒藥,破血調中,去痰,除寒,開胃。

18."珍珠囊":益脾胃,祛風寒。

19."醫杞園》:溫中散濕。主治後埔、半夏之毒。

20."日用本草》:治傷寒,風,頭痛,九竅不利。入肺開胃,去腹中寒,解臭氣。解真菌、蘑菇之毒。

21.惠藥鏡》:煨姜,治胃寒,泄瀉,吞酸。

22.現代實用中藥》:治腸疝疼痛有效。

采收與儲藏

10-12月莖葉枯黃時采收。挖取根莖,除去莖葉、根

資源分布: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均有廣泛栽培。

選方

生姜瀉心湯(《傷寒論》);桂枝湯(《傷寒論》);生姜甘草湯(《備急千金要方》);當歸生姜羊肉湯(《金匱要略》);生姜半夏湯(《金匱要略》)

用藥禁忌

陰虛、內熱、實熱者忌用。

植物區系

生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80厘米,根莖粗大,黃白色,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葉互生,排列成2行,無柄,數枚抱莖;葉舌長2-4毫米;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1.5-2.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狹窄,葉革鞘狀抱莖,無毛。花葶從根莖中抽出,長15-25厘米;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厘米;苞片卵形,長約2.5厘米,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壹小尖頭;萼筒長約1厘米,有3個短尖頭。萼管長約 1厘米,有 3 個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約 2-2.5 厘米,裂片長約 1.5 厘米。2-2.5厘米長,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2厘米,唇瓣中裂片長圓形倒卵狀開口,比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有少量淡褐色斑點,有少量淡綠色斑點。花冠裂片卵形,黃綠色,邊緣紫色;雄蕊1,深紫色,花藥長約9米,藥隔附屬物纏繞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黑色。種子多數,黑色。

功效分類:解毒;開竅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怕潮濕,怕強光直射。避免連作。宜選擇山坡和稍陰的地塊種植。上層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至重壤土為宜。

栽培技術有根莖(種姜)繁殖、穴播或條播。秋季挖姜時,要選擇肥大、顏色淺黃的。有光澤、無病蟲疤痕的根莖作種姜,入窖貯藏或室內與細沙分層貯藏備用。南方在1-4月,北方

方在5月,取出種差保溫催芽,然後將種姜切成小塊,每塊保留1-2個壯芽。穴植按行距40cm×30cm挖穴,深13-17cm,先在穴內澆糞水,待土壤浸潤後,每穴平放壹塊種姜,最後用細堆肥和土覆蓋。條播按行距40cm開溝,施足基肥後,按株距27cm下種,覆土與地面平。四川產區講究播種深度,播種深(挖穴30cm左右),不斷培土成壹定姜量,為姜源;播種淺(挖穴5-10cm)而成藥姜,為幹姜源。

田間管理發現缺苗缺株後,及時補種。每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生長期間對水分要求較嚴,不能缺水,出現缺株指導及時澆水保濕,收獲前10d停止澆水。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腐爛病,俗稱姜溫病,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用波爾多液浸種10min,發病時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蟲害有亞洲玉米螟,8-9 月危害生姜莖稈。用 90% 敵百蟲 1000 倍液灌心、灌葉。姜蝶,以幼蟲危害葉片。用80%敵敵畏1500倍液噴灑。

炮制方法

1.生姜:揀去雜質,洗凈泥土,切片使用。

2.鮮姜粉:取鮮姜,洗凈,搗爛,壓汁,靜置,分離沈澱粉末,曬幹,或低溫幹燥。

3.煨姜:取凈姜,用紙包六七層,浸入清水中,置於火灰中煨至紙色焦黃,取出用紙包好。

生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根莖呈不規則塊狀,略扁,有指狀分枝,長4-18cm,粗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環節,莖尖有分枝痕或芽。質脆,斷裂晚,斷面淡黃色,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散生。有香氣,味奇特辛辣。

根狀莖橫切面顯微鑒別:木質部層為多線狀扁平木質部細胞。皮層散布多數葉痕維管束;內皮層明顯,可見凱氏帶。中柱占根莖的大部分,外部散生大部分堅韌的維管束,近中部至鞘處維管束形狀較小,行

列較緊湊,木質部內部或周圍為非木質纖維束。這種產品薄壁組織散布著油細胞。薄壁細胞中含有澱粉顆粒。

藥物用途鑒別

姜皮辛涼,治皮膚浮腫,行皮膚水;姜汁辛溫,辛散胃寒之力,多用於嘔吐;幹姜辛溫,溫中煽寒,回陽通脈,溫脾寒之力,炮姜味辛苦去裏不去表,溫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溫,喜溫血分之寒;煨姜苦溫,喜溫腸胃之寒。生姜辛溫,益脾胃,善溫中降逆,除濕消痞,止咳祛痰,久服降逆止嘔。

性味:辛;溫

中藥化學鑒別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法:取幹姜1g,生姜5g研末,各加甲醇適量,振搖靜置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 1m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 G 薄層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開,加 1%香蘭素硫酸溶液顯色,作為供試品溶液,以芳樟醇、1,8-按油酸為對照品,分別點於同壹矽膠 G 薄層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開,加 1%香蘭素硫酸溶液顯色,作為對照品溶液。供試品溶液的色譜圖在對照品色譜圖的相應位置上顯示相同的斑點。

質量標誌(中國人民****、國家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8%(ml/g)。

藥材基源

為柴胡科植物柴胡的新鮮根莖。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 克;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熱熨;或撚汁

  • 上一篇:鄭州煙花爆竹
  • 下一篇:為什麽體內會有濕氣,如何去除?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