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錢鐘書《圍城》中 "方鴻漸 "這壹人物形象的塑造

錢鐘書《圍城》中 "方鴻漸 "這壹人物形象的塑造

錢鐘書的長篇小說《圍城》發表於1947年,至今已有60年。在時代的變遷中,書中的人物依然熠熠生輝。圍城》對知識分子靈魂的挖掘,就是放在今天,也顯得恰如其分。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時間或許是檢驗的標準之壹。

小說的主人公是方鴻漸,其他還有趙辛楣、高松年、李梅亭、孫柔嘉等重要形象。對這些人物進行分類,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更好地欣賞這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本文將《圍城》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分為政治家型、實幹家型、迂腐型三類,分別進行分析。

壹、政治家型

自古以來,官本位思想就深深烙印在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心中,似乎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最佳選擇。熱衷於做官的知識分子,大概可以分為兩類:壹類如屈原、杜甫、陸遊、範仲淹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完全從天下蒼生的福祉出發;還有壹類純粹是想做官,把做官當成壹種博取富貴功名的途徑。對他們來說,讀書是壹種手段,科舉也是壹種手段,知識分子的頭銜只是壹件華麗的外衣,他們最熱衷的還是官位。在《圍城》中,趙新之和高松年就是這種政治家型知識分子的代表。

在壹次與方鴻漸的爭論中,趙辛楣語出驚人:"幸虧他知道外交官的秘密,壹會兒就答對了,把口中的香煙煙霧當作煙幕來掩蓋。蘇小姐問他戰況如何,他背誦了壹篇剛寫完的社論,眼裏還是沒有方鴻漸。"

趙辛楣放棄了上海的報社工作,轉到三閭大學教書,他說:"教書也可以做政治,妳看中國很多政治家,都是教授,在歐洲大陸也是壹樣......,做政治先教書,壹可以掌握年輕人的心理,二可以培養自己的幹部人才!壹是把握年輕人的心理,二是培養自己的幹部人才,這與報紙的輿論造勢是壹致的。"無論是辦報還是教書,在趙新芳看來,目標是壹致的,都是 "做政治"。趙辛楣的這段話,把先教書後從政的道理說得直白明了。

小說中另壹個重要人物是高松年。作為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在教職員工聘用、幹部任用等人事安排上,充分展現了平衡各派勢力的政治手腕。高松年給李梅亭頒發聘書,聘請他擔任國文系主任,沒想到王粹侯的侄子、時任教育部次長的李梅亭發表了聲明。高松年權衡利弊,把國文系主任的位置讓給了王稚厚。但如何向李梅亭交代呢?面對這個難題,高校長出絕招,采取回避策略。李梅亭剛到,國文系就搞了個接風宴。李梅亭開始還挺高興,誇國文系的人知書達理。沒想到,這麽重要的宴會,高松年故意不參加,王竹候成了主角。宴會上,大家都稱王處厚為王主任,王處厚也充當主任,致辭歡迎新成員!這場接風宴實際上成了逼迫李梅亭接受既成事實的會議。高主席的政治手腕,不可謂不高明。

接下來就是處理方鴻漸的用人問題了,高松年幹脆來了個大話術,把責任推到了那封根本不是他寫的信上--"'咦?我怎麽沒收到?'高松年直接跳了起來,假驚訝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鴻漸真正的惶恐自然多了;他沒有演這出戲,是戲的不幸,卻是演員的大幸。"③

高校長的政治家型特征還表現在他的適應能力極強,可謂左右逢源。"高松年學過生物學,知道'適者生存'的道理。他自負最能適應環境,適應什麽人,在什麽場合,說什麽話。......今天,政治學學會召開成立大會,恭請他發表演講。他將暢談國際關系,比較法西斯主義和 **** 產主義,歸根結底,中國目前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明天,文學社將舉行聯歡晚會,他除了說詩歌是 "民族的靈魂"、文學是 "心理建設的工具 "之外,還將鼓勵在座的各位做 "印度的泰戈爾、英國的莎士比亞"、"印度的莎士比亞、英國的莎士比亞"。...... 物理協會迎新會後的第二天,他當時沒有原子彈可講,只能喊幾句相對論,害得大洋彼岸的愛因斯坦右耳發燒,連打噴嚏。此外,他還會和軍事教官小聲交談,說--兩個'他媽的'!教官被他的驚奇所打動,把他當成了同道中人"。高校長的 "博學 "和善變簡直令人驚嘆!在高校長的領導下,三閭大學開辦不到壹年,"就被'廣東學校'、'少壯學校'、'留日學校'搞得烏煙瘴氣。學校已經亂成了壹鍋粥"。⑤

再看趙辛楣、高松年等人物,他們的權力欲很強,性格集教授、官僚、演員於壹身。對於這類政治家型知識分子的產生過程,作者有壹個非常坦率的評價:"中國是世界上最崇尚科學的國家,沒有哪個國家願意給科學家這樣的大官。國外科學進步,中國科學家進銜。......,科班出身當校長,卻是從政的開始;從前治國平天下走的是大學之道,現在治國平天下走的是大學之道,而且是壹條坦途。"(6)從大學走向政壇,教授成為政治家,這條 "坦途 "就是今天所謂的 "大學之道"。政治家型知識分子的產生,也是沿著這條路走出來的。

二、實幹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 "入世"、"出世 "之說,但能真正超脫於外,不涉紅塵者,實在不多。人們離不開現實,"入世 "是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選擇。這種務實的知識分子關註具體的生活,關註現實的物質利益。圍城》中的李梅婷、蘇文蓮、孫柔嘉就是這類知識分子的代表。

在去三閭大學的路上,李梅亭大膽地找妓女李美玉幫忙買票。這壹開創性的舉動,說明李梅亭頗懂得壹些實際變通的辦法。對於談判成本問題,李梅亭毫不含糊,直截了當:"臨走時,李梅亭說妓女不能白回家,去了費用、社會成本怎麽算法,自己都賠了壹條煙。大家向他保證,只要談判順利,不但費用公攤,還要獎勵。"(7)李梅婷對 "壹條煙 "的耿耿於懷,其品格可見壹斑。

剛到三閭大學,李梅亭尚未當上系主任,就開始炫耀其系主任的身價。聽說方鴻漸想教中文,"梅亭笑著說:'教中文是要得到我的同意的,方先生,妳奉承得好,什麽事都可以商量'"。(8)結果出乎意料,李梅亭沒有當上中文系主任。他沖到校長辦公室大吵大鬧,"直接闖了進去,咆哮失態。......糾纏了半天,他說除非學校按他開出的價格購買他帶來的西藥"。李梅亭提出讓學校買藥的辦法,可謂高明!後來,他當上訓導主任後,對學校職工賭博頗有微詞,大肆批評。但被拉去賭了幾次,贏了錢後,他就什麽也不說了。李梅亭對物質利益的重視,斤斤計較,令人刮目相看。

另外兩個人物蘇文紈和孫柔嘉的務實精神也可以和李梅亭相比。這兩個人在小說中前後變化很大。蘇小姐壹開始表現出的大家閨秀的矜持,加上留洋博士的崇敬,讓人簡直有點敬畏。但到最後,卻發現她帶出了個性。"趙新芳說:'她每次飛到重慶,總要帶些新化妝品、藥品、高跟鞋、自來水筆之類的東西送人,也許是為了賣錢,......,她會做中介,剛才她還勸我媽趕緊買外匯呢。'"⑩那個坐在船上孤零零的蘇文紈不見了,李梅亭賺錢的伎倆,她倒是沒學過。

孫柔嘉開始給人的印象只是壹個文靜的弱女子。但婚後的孫柔嘉,簡直像換了壹個人。她不再小鳥依人,"伸手拉住洪劍的右臂,似乎在乞求他的保護"。11 孫柔嘉聽不進方鴻漸的長篇大論,覺得這些都是陳詞濫調,對現實毫無幫助。她用現實的眼光重新審視身邊的男人,開始憤憤不平地表達自己的不滿,言辭越發激烈。孫柔嘉不願去方家,也很少回娘家,而是到姑姑家勤跑。這種勢利的行為,讓方鴻漸憤憤不平,但孫柔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依然我行我素,這更加激發了夫妻間的矛盾。方鴻漸和孫柔嘉感情破裂,說到底還是因為經濟問題。我們來看看孫柔嘉的不滿:

"'妳們方家真大!這麽多親戚有什麽用?'敷衍了幾句,她也顧不上了,叫李媽接電話,說自己不在家。"12

"柔嘉坐下來,拿起報紙,說:'對不起,我竟然關心起妳來了!妳是個麻木不仁的家夥。妳甘願挨餓也是活該,與我無關。我再也不去報社了,偉大的正義之主在外面忙什麽呢?他現在才回來家裏的開銷,我承擔壹半,我有權請客,妳管不了,還有,李媽做的飯有毒,妳還是少吃為妙'"。13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家庭結局,讓人想起《拆彈部隊》中的涓生和子君。孫柔嘉盡管牢騷滿腹,卻懂得務實地對待生存,走自己的路,似乎還帶著幾分堅韌;而《傷逝》中的子君則把壓力和不滿化為內心的痛苦,最終悲慘地死去。"生存競爭逐漸褪去了偽裝和面具,露出了原始的兇狠。正直並不廉價,很多人都無力維持"。14 讀書人詩意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最終讓位於柴米油鹽的實用主義。知識分子不得不面對現實,轉向實用。在《圍城》中,李梅亭早已是實用主義類型的極端,而蘇文典和孫柔嘉可以說是成功轉型。

三、迂腐型

關於迂腐型知識分子,通俗地說,就是書呆子。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思想脫離現實,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言行舉止顯得不合時宜。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個性,但似乎生錯了時代,個性與社會的矛盾無從協調,生活在與現實的不斷沖突中。方鴻漸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

方鴻漸回國後的經歷可以說是潰不成軍。當然,他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環境。當時,國家正處於戰亂時期,《圍城》中的所有人物,無不承受著社會動蕩之痛。否則,蘇文聯、趙辛楣不會從上海跑到重慶,三閭大學也不會辦在那麽偏僻封閉的地方。客觀環境是壹個因素,但就方鴻漸個人而言,他的三大挫折,還有他迂腐的性格。

第壹,愛情的失敗。方鴻漸對蘇小姐的模糊態度,成了愛情的絆腳石。"蘇小姐只等他正式求愛,心裏怪他太浮、太慢。他只等機會向她表白自己不愛她,又恨自己心太軟,沒有快刀斬亂麻的勇氣。他每次去蘇家,出於悔恨此時更要去,言多必失。他漸漸意識到自己就是西方人所說的'道德懦夫'。"15方鴻漸沒有處理好與蘇文紈、唐曉芙的關系,在表兄妹之間應對不力。結果,蘇文紈釜底抽薪,方鴻漸的愛情壹夕之間灰飛煙滅。

事業的失敗。方鴻漸雖然沒有學位,但其能力在三閭大夫中並不是最差的,何況三閭大夫也不是完全靠真才實學的地方。韓學貴不也是克萊登大學畢業的嗎?方鴻漸的問題是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同事、領導的關系處理得很不好。在三閭大學,除了趙辛楣和孫柔嘉,他跟誰都合不來。結果,趙新誌壹走,他立馬沒了立足之地。

家庭的失敗。方鴻漸和孫柔嘉回到上海後,經濟拮據。孫柔嘉的姑媽陸太太是唯壹能幫助他們的人,但方鴻漸卻罵她是資本家的走狗,視她如仇人。最後,陸太太成了方家破裂的導火索。客觀地說,為了親情,為了生存,方鴻漸對陸太太即使不至於殷勤諂媚,至少也能保持和**** 處。

方鴻漸在愛情、事業、家庭上的失敗,充分暴露了他迂腐的性格和與現實的矛盾。他似乎遊離於社會之外,處處顯得不合時宜。剛回國時的意氣風發,經過這壹連串的打擊,變成了無限的失望。在整部小說中,他的失望、抑郁和沮喪不斷加深,層層推進。在香港見到蘇文紈後,方鴻誌被感動了:"壹年前與她完全是平等的。現在,她高高在上,她們的地位簡直是泥與泥的區別。就像辛楣罷,程他看得起,把自己當朋友,可他也壹步步高攀,自己卻要攀他,不比從前,不如分道揚鑣。鴻漸郁郁寡歡,覺得自己就像暗室裏的野獸,撞墻、抓墻、打墻,卻找不到出路。"16 方鴻漸離社會越近,反而覺得越遙遠。"洪戰對恰巴狗的感慨,有壹半是真實的。就像他去年後悔去大陸壹樣,他現在後悔聽了柔嘉的話回到上海。在小鄉鎮,他怕人傾軋,到了大都市,他恨人冷漠,但覺得傾軋還是看不起自己的表現。是微蟲,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把它放在顯微鏡下放大了看。寂寞在擁擠中,繁華在淒涼中,使他和許多生活在這座孤島上的人壹樣,心靈也仿佛是壹座沒有岸的孤島。"17到最後,方鴻漸幹脆有些崩潰,他說:"親戚看不起我,朋友沒有,太太--呃--太太容易生氣,不理人。有狗沖我搖尾巴,終於世界上有比我低的東西來討好我了。"18

與前面提到的實用知識分子相比,方鴻漸可以說是走向了另壹個極端。實用知識分子面對現實,選擇的是屈服、迎合,甚至投機取巧;而方鴻漸這樣的迂腐知識分子選擇的是固執己見、頂牛、頑抗。方鴻漸每每以調侃的口吻諷刺身邊不如意的地方,恰恰說明他內心深處與現實的對立。究其知識分子迂腐的根源,主要是因為缺乏社會實踐,導致心理上壹定程度的自我封閉,個體與社會嚴重脫節。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心只讀聖賢書,書齋外的世界他們似懂非懂。三國演義》中的米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大都是這類人。

《圍城》中的這些人物類型,讓我們看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壹年後的方鴻漸,已經不是剛回國的方鴻漸了;壹年後的趙辛楣、蘇文達,也不是當初的蘇文達了。我想,年輕時的李梅亭,或許也是另壹副面孔。社會動蕩,戰火紛飛,生存的焦慮早已彌漫在每個人的心頭。圍城》帶給讀者的壹個重要啟示是,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誰也無法回避政治和經濟問題。小說中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說到底都是客觀社會環境的產物。

  • 上一篇:支付寶風控是什麽?
  • 下一篇:鰻魚降鈣素簡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