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壹幅軟木畫是民國初年陳潤春創作的。隨後,陳潤春的得意門生和鄭先後在總督府(今省城路)後開辦木畫作坊。木畫產品種類繁多,有屏風、掛屏、大型擺件、小擺設、旅遊紀念品等。,有400至500種顏色,暢銷全中國及歐、亞、美、港、澳等39個國家和地區。1960年,人民大會堂落成,福建廳懸掛的“福州西湖”、“鷺島風光”、“泉州東西塔”、“武夷春景”等大型軟木畫均由福州工匠制作。此外,館內還有福州脫胎漆器和福州壽山石雕。這些特殊的藝術在工藝和色彩方面都是壹流的,同時也反映了地方特色和時代風格。它們相互輝映,* * *共同構成了壹幅和諧美好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據說在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有人從德國帶回了壹幅類似“木板畫”的畫。受此啟發,當地民間雕塑家陳春潤、、鄭、等。,以從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進口的軟木樹軟木為主要原料,將這種柔軟、富有彈性、紋理細密的軟木切成薄片,運用我國各種傳統雕刻技法,以刀代筆手工雕刻,制成紋理細密的復雜畫面,並利用有限的畫框,
20世紀30年代,軟木畫逐漸從短小簡單的平板卡片發展到大小不壹的多層次透視半立體掛架。20世紀60年代,陳康、吳雪寶、陳莊、趙全、郭木措、吳傳福等福州木刻界的老藝術家,大膽運用圓雕、透雕的原理,創作出結構嚴謹、空間感強、前後觀賞的立體畫面,開辟了木刻藝術的又壹片新天地,不僅在國內外市場站穩了腳跟,也為木刻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0年代初,軟木畫產值只有10多萬元,員工不到100人。到80年代,軟木畫產值已達5000多萬元,從業人員1.5萬多人。軟木畫自誕生以來,巧妙地運用了中國畫的構圖和宮廷園林的布局造型,雕畫結合,以小見大,古樸典雅,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因此深受國內外有識之士的贊賞。在短短的30年間,軟木畫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引人註目的手工藝品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