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屬的主要果實包括紐扣山竹(Garcinia?pariniana)和檸檬山竹(Garcinia?madruno),近親是文竹(Garcinia?subelliptica)。
山竹果樹高 7-25 米,樹冠呈圓形或圓錐形,樹皮深褐色,樹液黃色,至少需要 5-6 年才能結果,大多數需要 8-10 年。葉對生,長 8-15 厘米,常綠,厚而有光澤的革質。花直徑 2.5-5 厘米,雄花或兩性花,兩性花生於短枝的前端,1 或 2 朵。萼片和花瓣 4 片,肉質黃色中混有紅色和淡粉色。壹朵花中雄蕊多數,雌蕊壹個,柱頭 4-8 裂。
山竹果成熟時,果實直徑4-8厘米,球形,表面光滑,肉質的萼片和柱頭在外果皮內層殘留,果皮很厚,硬度極高,需要用刀切。它的果皮呈黑紫色或粉紅色,很厚,味道苦澀,壹般不能食用;果肉呈白色,花瓣狀,外形頗似蒜瓣,可食用,味道濃烈,性涼味甘,口感柔軟。
山竹需要在高於 4°C 的環境中生長,否則無法存活。
外果皮?
外形接近的山竹果進行不完全的無性繁殖,因此不需要受精就能長出果實。剛長出的果實呈嫩綠色,如果在樹下生長,則會完全變白。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裏,果實逐漸變大,外皮顏色變深,最終變成深綠色。最後,整個果實長到直徑約 4-8 厘米,堅硬的果皮隨著種子的完全發育而變得柔軟。當果實的體積停止增大時,葉綠素的合成就會減慢,開始出現另壹個顏色階段。最初,果實外果皮的色素為綠色,帶有紅色條紋,然後整個果皮變成紅色,最後變成深紫色,這壹過程持續十多天,標誌著果實完全成熟,可以食用。
山竹果的外果皮含有壹系列具有收斂特性的多酚,包括氧雜蒽酮和單寧酸,可確保果實在未成熟時免受昆蟲、真菌、植物病毒、細菌和動物的侵害。[1]
內果皮山竹果的可食用內果皮在植物學中稱為假種皮,呈白色,直徑約 4-6 厘米,由 4-8 瓣楔形花瓣組成,內含無核種子。外果皮內層有壹些凸起的脊,這是柱頭殘留的痕跡,呈輪狀排列,與假種皮的裂爿數相對應。
山竹種子長約 1 厘米,扁平,屬於頑固型,因此在發芽前必須保持濕潤。其種子的胚為珠心胚,無需受精。山竹果種子壹脫離果實就能發芽,在幹燥條件下會迅速死亡。山竹果實中有多個種子,其中只有壹個能發芽。山竹果吃起來很甜,但它散發出的氣味很淡,因為其氣味中的化學成分含量約為芳香水果氣味的 1/400。[2] 山竹果的清香氣味主要由揮發性成分組成,包括乙酸己酯、氯羥基醇(順-3-己烯醇)和α-古巴烯(科帕烯)。
山竹果營養豐富,富含抗氧化劑,對健康有益,但應適量食用,因為盡管正在研究中的氧雜蒽酮可能具有抗病作用[3],但過量攝入這種物質會增加酸中毒的可能性。[4]其中壹種氧雜蒽酮--α-茵陳,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已被廣泛用於制藥,但過量攝入會對線粒體功能產生毒性,損害呼吸作用[5],並導致乳酸中毒。
山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類,主治脾虛泄瀉、口渴口幹、燒傷、燙傷、濕疹、口腔炎等。山竹果肉性寒,食用榴蓮後易引起上火,可食用山竹去火,但不宜多食,腎病、心臟病、糖尿病患者慎食,濕熱腹痛腹瀉者不宜服用。
粉狀外果皮內服可治腹瀉、痢疾,外用治皮膚病,幹山竹葉可泡茶。外果皮中的紅色素可用於制作黃色染料。
摘自 -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