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部位嚴格限制在三叉神經的壹條或多條分支分布的額部或面部,以右側最多見,約占60%,絕對不會串到對側,但雙側的病例不到5%。疼痛多以第二支為中心,僅第二支受累和第二支受累的病例約占25%,其中第二支和第三支同時受累的病例最多,約占32%至42%,其次是第二支或第三支,第壹支受累的病例不超過5%。
疼痛的性質是閃電式的、淺表的、尖銳的、劇烈的,常被描述為刨痛、電燒痛、燒灼痛或撕裂痛。疼痛程度極為劇烈,疼痛發作時表情異常痛苦,表現為:用手揉搓面部,以至於皮膚腫脹、破損,眉毛和胡須擦光;有的頻頻叫喊;也有的用頭猛烈撞擊墻壁或在地上打滾;還有的患者表現為呆若木雞,似乎遇到某種突如其來的打擊和驚嚇,保持原來的姿勢,不敢動彈。疼痛持續時間從幾秒鐘到2分鐘不等,伴隨癥狀可能包括面部潮紅、流淚、流涎、流鼻涕等。
觸發點約有1/3的患者,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的某壹區域特別敏感,稍有觸動就會引起疼痛發作,這壹區域被稱為觸發點或觸發點,觸發點常位於疼痛受累支的支配範圍內,如嘴唇、鼻側、牙齦和舌頭等。說話、洗臉、進食、刷牙、震動、寒冷刺激、情緒變化等因素均可誘發發作。除上述疼痛特征外,發病年齡多在 40 歲以上,其中 70% 以上的患者在 50 歲以後發病。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但部分患者可能因局部皮膚刺激而出現皮膚粗糙和面部輕度痛覺減退。根據上述癥狀和體征進行診斷並不困難,但應註意與以下疾病鑒別:
(1)牙痛 第二、三支三叉神經痛早期易誤診為牙痛,常需多次撥牙而疼痛不緩解,牙科檢查無病變。另外,牙痛沒有明顯的陣發性發作和扳機點,多與冷熱食物刺激有關。
(2)舌咽神經痛 疼痛特點與三叉神經痛相似,但疼痛部位多見於舌根、扁桃體窩和耳部。
(3)顳下頜關節病 疼痛位於耳前顳下頜關節處,可從該處放射,但顳下頜關節活動範圍減小,活動時有彈響,關節囊有壓痛,X線和/或同位素閃爍掃描有陽性發現。
(4)非典型面部疼痛 疼痛與神經分布無關,呈持續性,疼痛較深且難以定位。對於繼發性三叉神經痛,首先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但當原發疾病無法治療或治療後疼痛不能緩解時,疼痛的控制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相同。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法很多,人們也曾嘗試用多種藥物來治療該病,但科學的臨床研究表明,兩種抗癲癇藥物--苯妥英鈉和卡馬西平確實具有較好的鎮痛效果(Crill 1973)。它們的作用機制:壹是可以增加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二是可以減少腦幹以上相關疼痛結構的突觸傳遞。有價值的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又稱痛驚寧,商品名為 "替格瑞洛(Tegretol)"。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它被公認為治療這種疾病最有效的首選藥物。副作用包括厭食、頭暈、嗜睡、記憶力減退、****、構音障礙、體位性低血壓、阿托品樣反應(口幹、瞳孔調節不良、尿瀦留等)和皮疹。長期大量服用會導致紅血球和白血球或血小板減少、充血性心力衰竭、血尿、肝功能異常、剝脫性皮炎等,甚至有死亡的報道。如果在緩解疼痛的同時出現副作用,最明智的做法是停藥 24 小時,然後從最初的小劑量開始重新給藥,直到疼痛完全緩解。卡馬西平的副作用是肯定的,但它還不是壹種危險的藥物。在服藥的最初壹年裏,應每月進行壹次血檢,此後每三個月進行壹次血檢。對血象的影響通常發生在用藥的頭三個月。75%的三叉神經痛患者服用卡馬西平後疼痛會得到很好的緩解,只有25%的患者服用卡馬西平後完全無效,但25%的患者在緩解疼痛的同時會出現副作用,因此治療成功率只有50%。長期使用大多會產生抗藥性,需要逐漸增加劑量,其中25%的患者最終會失敗。
(2)苯妥英鈉(二苯海因):1912年,內科醫生Bergouiguan首次報道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在此之前,這種疾病從未得到有效控制。三叉神經痛最初被認為是癲癇的壹種可能的感覺性發作,但在隨後的幾十年中被證明具有確切的療效,卡馬西平成為治療這種疾病的第二選擇藥物,並開始在臨床上普遍使用。長期服用卡馬西平可能會出現骨質疏松癥、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以及肝腎功能損害。同時補充維生素 B6、B12 和葉酸有利於減少並發癥。
(3)其他:Carasso(1979)報道了阿米替林的使用。有些作者還建議聯合使用阿米替林和氟奮乃靜治療 "慢性化 "三叉神經痛,其特點是個別長期患者的疼痛發作時間更長,可持續數十分鐘至數十分鐘。三叉神經痛屬於中醫的 "頭風 "或 "偏頭痛 "範疇。內經》雲:"隨風者,腦風也,見之則頭痛甚"。張氏醫傳》說:"偏頭痛者,人有濕痰,加風襲之,久之引為火總少陽厥陰經也"。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三叉神經痛是由風、寒、外邪侵襲所致。因巔頂獨風可即,外感風寒獨邪,尋巔頂委中、清竅所致本病,精神因素也可誘發本病。肝郁氣滯,郁久化火,火熱風動風火,包括痰濁上擾使青陽不能舒展,頭為陽會而已。五臟六腑只有精氣神血都聚集在頭部,邪、風、火、痰濕、血客於經絡,痰阻血行,氣滯血瘀,租遏經絡 "不通則痛"。
處方:
當歸100克,白芍45克,川芎15克,伸筋草12克,甘草10克,水煎兩次後兌藥液飲服。
針灸療法:
1、普通針灸療法針灸療法在臨床應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要取穴:風池、翳風、下關、手三裏、合谷。配穴:第 1 支疼痛者,加太陽、陽白、聊渚、頭維。第2、3支疼痛,加太陽、四白、下關、解會、地倉、承漿、迎香。重刺激法,並留針,也可用電針刺激治療機進行電針治療。
2、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 針刺眶上孔、眶下孔、齒槽後上孔和頦孔,直接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以所見同側支分布區的疼痛和麻脹感為度,取得快速鎮痛效果。在針刺手法上,系提插撚轉強刺激,不分陰陽補瀉,對於初次進針的患者取俯臥位,手法要輕,以免引起頭暈,或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