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誰能提供壹下仲景經方,最好比較有造詣的前輩指教壹二,而且古今的計量換算之類的

誰能提供壹下仲景經方,最好比較有造詣的前輩指教壹二,而且古今的計量換算之類的

仲景經方劑量研究概況

仲景制方精妙,藥簡效宏,為歷代醫家推崇備至。其方劑藥物用量,因時移物換,原貌不可得窺,是以爭論頗大。劑量之多寡、比例之大小,與療效息息相關,實有考證之必要。近年來有關經方劑量的研究報道不少,今據近十年有有關文獻,勾勒其研究動態如下。

壹.古今度量衡制的考證

仲景著書於東漢末年,其計量單位自為彼時所習用者。因時隔近兩千年,度量衡單位屢經變更,原制已不可知,故今人采用各種方法以考證換算之。

研究表明[1~3],秦至東漢度量衡單位實值雖變而無大異,根據對秦始皇26年的方升、西漢初年的“尚方半”、東漢“光和大司農銅權”以及東漢“永平大司農銅合”等衡量器的考證,、東漢1斤合今制250g,1兩合今之15.625g,1升合今之200ml。而方寸匕當是容積為1立方寸的立方形容器。若以漢時1寸為2.3cm計算,其容量當是12.167cm3[4]。

而根據《金匱要略》烏頭桂枝湯方後註,經換算得出:漢制1斤約為126g,1兩約8g,與前述結論不符[5]。

更有研究認為[6],古代常用市秤不符合藥物計量實際,古時另有古藥秤和古藥升,經實測計算得出:漢時每藥兩為1g左右,最大不超過1.6g;而每藥升容積按同制為6.34ml,按南北朝制應為10.4ml,漢制不越此值。

米氏[7]通過對《傷寒雜病論》桂枝湯的藥物劑量、煎藥加水量、煎次、煎出量用服用量的古今差異進行考證,並結合自身臨床實踐,認為現行“1錢等於3g,尾數不計”的定量換算關系不符合中醫傳統用藥1錢有效量之實際數值,提出今舊市制1錢應折合公制3.73125g,臨床使用可約為3.5g。

從上述可知,大部分研究結果接近於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1兩=13.9g,1升=198ml)和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1兩約合15.6g,1升約合258.14g)的記載,與現行換算關系量不符,然亦存在古市秤、古藥秤之爭。

如按上述研究結果折合,則仲景經方劑量明顯大於或小於現代常用量。對此,各家認識不壹。有認為[1~3],量重味寡是仲景用藥特點之壹,符合原意 且從中醫學角度來看,也是合理的;也有的認為[8,9],對經方藥量不必鑿求,而應以臨床藥效為準,現代《傷寒論講義》的折算標準符合臨床實際。

二.經方劑量運用規律和特點

仲景對劑量的應用有嚴格的原則性和規律性[10],表現為:①制短揚長,如瓜蔞薤白半夏湯辛熱藥與寒潤藥為3:1,故制其寒而用其開通之性;②量依病變,即根據癥候的主次、輕重而確定藥量;③動靜相合,即動靜藥物配伍須依比例而行;④量變性變,即藥物劑量變化會導致方劑性質的變化。因而,在運用經方時應重視[11]:①每劑量,即每壹劑藥物中某藥的分量,它主要是通過調整各藥間的相互比例而影響到藥物的配伍關系;②每服量,即每次服用的劑量,通常此量為該藥的治療量,顯示了藥物的量效關系,而根據量效關系原則,在壹定劑量範圍內,隨劑量的增減,其方藥效也相應增減;③每日量,即壹日中某藥服用量總和,此量決定於每服量和每日服用次數,即藥物時效關系的影響,而根據時效關系原理,每種藥物在服用後均有相對穩定的潛伏期、高峰期和殘效期,間隔壹定的時間重復給藥可以維持藥效的連續性。從另壹種角度認識,也應註意[12]:①單壹方劑中的藥物用量、尤其要掌握方中較重要的藥物用量;②重視復合方劑中的每壹方劑用量;③重視加減方劑中的方藥用量,即基礎方的取用量、加味藥物用量和藥味相同方的用量等;④重視方劑的每次服用量。

簡言之,經方劑量的具體應用要註重藥物的絕對量,絕對量反映了藥物的有效用量,但不能生搬硬套,應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如病情重者宜大,輕淺者宜小,藥質輕者宜小,質重者宜大,急性病宜重,慢性病宜輕等;同時,更應註意藥物的相對量,相對量體現了各藥用量的比例,寓有組方之法度,其變化既能影響方劑的性能,又能影響其功效的大小;古今衡量雖異,然其比例恒定[8,9,13,14]。

三.某些常用藥物的劑量運用探討

甘草:《傷寒論》中甘草的用量很嚴格,根據方劑功用不同,選用大劑量為君,有復陽益氣作用,中小劑量多為佐使,可緩和藥性[15]。其劑量的掌握亦根據以下原則而定:表證輕,裏證重;實證輕,虛證重;熱證輕,寒證重;治濕輕,斂陰重;治痢輕,治泄重[16]。

生姜、大棗:《傷寒論》中姜棗劑量運用有如下規律:①用小量者,生姜1~2兩(3~6g),大棗4~6枚,多用於風寒較輕、病勢較緩、邪正抗爭不劇、須微微發汗者;②壹般用量,生姜3~4兩(9.5~12.5g),大棗10~15枚,多用於風寒束於肌表、邪正抗爭的病證;③用大量者,生姜5~6兩(15.5~18.7g),大棗25枚,大量生姜多用於邪氣較重的病證,大量大棗多用於正氣較虛者[17]。

桂枝、白芍:洪氏[18]根據仲景應用桂枝的劑量變化規律,在臨床上以6~9g為中等量,小於6g為小劑量,大於9g為大劑量,應用大劑量時,采用逐步遞增或累加方式緩緩多次進服之方法。而在經方中,桂枝、白芍常配伍並用,其劑量特點有:常量等用、小量等用、大劑量重用桂枝、小劑量多用桂枝、大劑量重用白芍、小劑量多用白芍等,大凡等量並用,不論常量或小量,通常都發揮調營衛的作用;反之,則或偏調衛,或偏和營。壹般重用桂枝主要為平沖降逆,重用白芍主要為緩急止痛;若小幅度變更桂芍比例,同時伴有配伍藥物變化者,則其作用主要取決於配伍藥物變化[19]。

石膏:石膏在經方中用量壹般較大,現代臨床運用亦然。但安氏[20]認為凡水煎服的藥物劑量,應根據其藥物的溶解度而定,礦物、貝類藥的溶解度小,因此,縮小麻杏石甘湯等方劑中的石膏用量,同樣能獲得與大劑量用藥的相同效果。

附子:《傷寒論》對附子的使用有以下特點:①根據病情的輕重及不同病因來確定其用量及生熟,壹般陽虛重證宜生用重用,陽虛輕證則炮用輕用,而風寒濕痹則炮用重用;②根據性別及體質強弱確定用量[21]。

半夏:對脾不化濕、釀痰停飲、胃逆嘔惡諸癥,壹般可用9~15g,如旋覆代赭石湯等;小半夏湯等也可用15g,但應與生姜基本持平,不能明顯高於其量;對於心下痞結較甚、嘔吐較頑固、逆氣沖咽或不寐證,則應投大量,30~60g,甚至120g(久煎),如生姜瀉心湯等;對於陰虛氣逆、脾虛生濕、胃氣呆滯諸證,宜以小量6~9g,為佐為使,尤其是脾胃陰虛者,其量寧小勿大,如麥門冬湯[22]。而胡氏[23]亦認為,化痰和胃小量即可(10g左右),重癥痰飲嘔逆適當增加,15g左右,不寐者則重用至30~60g,其效方顯。

細辛:細辛劑量,歷來爭議頗大。據後世習俗,則經方劑量大大超越常量(按古藥秤折算除外)。是以後世用經方,細辛常減量。而王氏[24]據臨床實踐認為:陽氣虛、寒濕重者,可用大劑量(可達20g),待病情好轉,便須減量;若發病純屬風寒外感、陽氣不虛者,則用中量(10g);若病情熱象較重、兼有濕濁不化者,可用小量2~5g佐之;然痢、泄、咳喘等,若病久、虛寒較重者,亦可用大量。

四.結束語

綜上可知,有關古今度量衡的考證,其結論不太壹致,臨床運用並未照之而行,強調根據病情、體質等因素而定;對經方的絕對量不拘泥,更註重相對量的確定。

筆者認為,關於經方劑量的研究,考證度量衡變化誠然必要,然不宜以古繩今,生搬硬套。要知古今體質、氣候、環境等因素變化甚大,豈能等同視之?加之,漢時度量衡制雖屬統壹,然仲景身處戰亂之際,其方劑藥量是否悉依國家統壹計量,實難肯定,也有可能習用民間土法計量,或另有藥秤計量等。觀其著述,同壹藥物,其計量單位亦不盡壹致,如厚樸有壹尺、半斤之異,石膏有如雞子大、壹斤之別等,竹葉有壹把之量等,即可知其計量單位不壹。因此,今後的研究,不宜過分強調計量之考,而應以臨床為基礎,以實驗為手段,觀察不同劑量、不同比例的方藥療效。如以動物模型為實驗對象,進行古量、今量的比較,經典比例與變更比例的對照,或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等因素對方藥劑量影響的比較等。廣泛引用各種先進手段的方法以研究之,可望獲得對臨床更有意義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賈文成,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用藥劑量初考·遼寧中醫雜誌 1985;(4):38

[2] 柯雪帆,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藥物劑量問題·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3;(12):36

[3] 顧銘印·經方藥物劑量之我見·北京中醫 1987;(3):14

[4] 張同振·《傷寒論》《金匱要略》用藥劑量續考·吉林中醫藥 1987;(6):42

[5] 陳家驊·經方藥量管窺·浙江中醫雜誌 1981;(5):81

[6] 王伊明·為古方權量正本清源·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86;9(2):10

[7] 米伯讓·以桂枝湯為例探討古今中藥處方計量的換算·中華全國第二次仲景學說討論會論文匯編 1987,10:P2

[8] 姜建國·關於經方藥量之管見·中醫雜誌 1986;27(11):864

[9] 齊教授信箱·如何對待《傷寒論》方劑藥量·新中醫 1982;(11):43

[10] 王國三·試論張仲景劑量應用的規律·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83;(4):13

[11] 劉建奇·《傷寒論》的藥量研究方法淺議·遼寧中醫雜誌 1988;(3):12

[12] 蔡緒江·重視《傷寒論》方劑的劑量·中華全國第二次仲景學說討論會論文匯編 1987,10:P80

[13] 王三虎·仲景藥量索隱·陜西中醫學院學報 1983;(2):8

[14] 嶽美中·方劑配伍和用藥劑量的討論·浙江中醫藥雜誌 1977;(4):35

[15] 趙誌謹·試談《傷寒論》中甘草的使用劑量和禁忌·山東中醫雜誌 1983;(5):10

[16] 胡國棟·仲景應用甘草規律的探討·四川中醫 1983;(1):21

[17] 劉含堂,等·仲景用生姜、大棗初探·河南中醫 1982;(1):9

[18] 洪嘉禾·桂枝在內科臨床的應用·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2;(1):13

[19] 張笑平,等·張仲景並用桂芍的規律探討·遼寧中醫雜誌 1983;(8):10

[20] 安東柱·談石膏的藥用量·吉林中醫藥 1982;(4):47

[21] 和建清·從《傷寒論》看附子的用量及生用炮用問題·雲南中醫雜誌 1982;(5):37

[22] 牛元起·談半夏的用量·中醫雜誌 1986;27(10):787

[23] 胡學剛·、漫話半夏之用量·中醫雜誌 1986;27(10):787

[24] 王振祥·細辛用量之我見·吉林中醫藥 1982;(1):48 另轉載:《傷寒雜病論》方劑劑量單位是斤、兩、分、銖、黍等諸多方面,與當今劑量單位不同,對此筆者查閱有關文獻,並結合自己臨床實際體會,確認研究仲景方藥劑量單位,必須結合臨床實際,只有從臨床實際出發,才能避免從文獻到文獻。今根據明·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說:“今古異制,古之壹兩,今用壹錢可也。”又如清·程知於《傷寒經註》中說:“大約古用壹兩,今用壹錢足也。”李氏程氏所言“古”,當指東漢時期,所言“今”當指其所處的時代。現將《傷寒雜病論》方藥劑量單位折算為當今劑量單位:壹兩為3g,壹升為18~30g,壹方寸匕為6~9g,壹錢匕為1.5~1.8g壹尺為30g,雲如雞子大為48g,壹合(容量)為6~8ml,壹升(容量)為60~80ml,壹鬥(容量)為600~800ml,附子壹枚為5g,杏仁、桃仁雲40個為10g,枳實壹枚為1~2g,烏頭壹枚為2~3g,竹葉壹把為10g,栝樓壹枚為15~30g,水蛭百枚為200~240g,百合壹枚為2~4g,礦石類雲彈子大15~20g,梔子壹枚1~2g,芍藥壹枚為2~4g。又仲景於方中所言“錢”者,當言“錢匕”,可從“錢匕”計算,且不可將仲景所言“錢”與其後所言“錢”而換算為3g;關於有些方劑言劑量曰“分”者,此“分”字不是十黍為壹銖,六銖為壹分,四分為壹兩之“分”字,而是指方中劑量各占多少比分之“分”字,因此理解“分”字不能將“分”折算為0.8g左右。但為了使方劑劑量統壹定為國際標準計量單位,現將某些方劑如薯蕷丸等劑量比分之“分”折為3g,可供臨證參考用量。對此還要知道方劑劑量比分用量在臨床實際中可根據具體病情而適當地按比例增減,以使方藥組成與證機切切相應,達到愈疾之目的。</p>

  • 上一篇:密雲區醫院可以用電子醫保卡嗎?
  • 下一篇:旅行時買的現磨珍珠粉可以用來護膚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