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什麽是“雙盲測試”

什麽是“雙盲測試”

雙盲測試

沒有哪壹個領域可以像醫學領域那樣處處存在“人命關天”的決策。所以,開發、研制、應用各種醫藥和醫療手段都需要小心翼翼,研究和實踐隨時隨刻都是如履薄冰。不管是中國的扁鵲、李時珍,還是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從本質上來看,都是因為在實踐中分辨因果關系的能力異於常人才成為“神醫”的。然而,即便是這種“神醫”,也極大程度地受到自身以及自身經驗的局限。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絕稱不上“神”,他們對疾病的各種理解以及治療手段甚至可能不及格。

在醫學發展的過程中,對“安慰劑效應”的認識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現代醫學對安慰劑的認識是從 亨利·諾爾斯·比徹 開始的。1955年,他在 《行之有效的安慰劑》 壹文中分析了涉及1082個患者的15個臨床試驗,得出的結論是,平均35.2±2.2%的治療效果來自安慰劑。安慰劑效應的壹個比較

好的通俗解釋版本是電影 《火柴人》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看看。

為了消除安慰劑效應的影響,鑒定醫療方法是否真正有效,人們進壹步發明了“雙盲測試”檢驗方法。在“雙盲測試”出現之前,可以說,醫學和醫療領域基本還處在“黑暗時代”。毫不誇張地說,“雙盲測試”的出現標誌著現代醫學文明的開始。這裏用以下的例子簡單說明壹下“雙盲測試”的操作方法。

壹種新的藥物研制出來後,需要測試並明確其真實效果才能投入使用。研究人員會招募壹群病人作為被測試者。被測試者分為兩組,壹組服用新研制出來的藥物,而另外壹組服用看起來壹模壹樣但沒有任何藥力的安慰劑。他們無從知曉自己服用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事實上,他們都認為自己服用的是藥物。此為“壹盲”。不同於測試者,發放藥品的工作人員是知道測試者中壹定有服用安慰劑的,但這些工作人員也不知道自己手中的藥片哪些是新藥、哪些是安慰劑。他們的工作只是把標記著號碼的藥盒發給相應編號的測試者。此為另“壹盲”。研究人員則要在“局外”觀察、記錄、監視被測試者(病人)的治療效果。

服用新藥的被測試者中可能會有壹部分人病情好轉,而服用安慰劑的被測試者中也可能會有壹部分人病情好轉——這是可以觀察到的。將服用安慰劑後病情好轉的比例與服用新藥後病情好轉的比例進行比較,就可以了解新藥的實際效果。如果兩個比例相當(比如均為30%),就說明新藥幾乎是無用的,它的作用與沒有任何藥力的安慰劑差不多。

可是,服用“安慰劑”的被測試者病情怎麽可能會好轉呢?他們服用的不是沒有任何藥力的安慰劑嗎?問題就在這裏。盡管服用的是安慰劑,但被測試者自己卻以為是新藥,也會因此積極配合“治療”(例如按時進餐、按時睡覺),同時,被測試者的心理狀態會因服用“藥物”(其實是安慰劑)發生改變,而“藥物”會影響他的生理狀態——起碼壹個人的心情會影響他的免疫系統的狀態。事實上,很多疾病都可能不治而愈(最明顯的例子是輕度感冒和輕度過敏)。而實際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人群中也有差不多?的人更易受到(來自他人或來自自身的)心理暗示的影響。也就是說,他們更可能在服用安慰劑後病情真正好轉。

舉壹個例子。2000年之前,約有6500名病人接受了稱作“激光心肌血運重建術”的心臟手術。簡單地說,該手術就是通過使用激光在心臟上面燒灼壹系列小孔或通道,來試圖減輕心絞痛造成的嚴重胸痛。然而,紐約 雷諾克斯—希爾心血管研究院 的心臟病學專家馬丁·萊昂懷疑這種手術的實際功效。於是,萊昂與同事設計出了壹種技術性偽裝,前後為25個醫療中心的500名病人分別給予激光心肌血運重建術治療或模擬療法治療。經過壹系列研究,萊昂在2000年經導管心血管治療大會上發表了他的相關報告,得出結論:“兩種治療效果完全沒有差別”。長達6個月的研究表明,治療組和安慰組在運動能力改善方面顯示出相同的效果,兩組表現出的改善水平也相同,“這種激光療法,曾經被吹捧為改善心絞痛和提高運動能力的新手段,但它其實只是壹種有效的安慰劑。”

現代人很難想象過去的人是怎麽活過來的——中國人得了癆病要吃人血饅頭(魯迅的小說《藥》裏就有詳細的刻畫),美國人不管是什麽病,只要嚴重了就使用放血療法(據說美國總統 華盛頓 就是被放血療法弄死的)。這些事現在幾乎不會發生了,但我們今天所生存的世界其實依然沒有想象中那麽光明。觀察壹下教育領域:有多少教師真心宣揚的方法能夠通過“雙盲測試”?理論上的比例應該低得驚人。這種情況沒有引起重視只不過是因為在教育領域中很難應用“雙盲測試”作為檢驗手段罷了,如是,“魚龍混雜”的現象自然無法避免,我們也便只能“見怪不怪”。 盡管很難用“雙盲測試”檢驗教學手段,但這種思考模式仍然可以給我們提供壹種審視教學手段和學習方法的理論依據。由此我們可以想到,無論是什麽學習方法,都可能有?的人由於安慰劑效應而宣稱自己確實受益(註意,他們無意欺騙,他們是真誠的)。很多人宣稱某種學習方法神奇,可能只是因為他們確實看到了很多的“成功案例”,卻沒看到或者忽略了更多的“失敗案例”(他們同樣並非故意)。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總有?的人的學習會受到“安慰劑效應”的影響,最終學習效果出現之前我們又無法確定究竟是哪?的人會受到這種影響,那我們要不要提前告訴他們真相呢?如果我們告訴他們,也就意味著我們實際上在使那?的人(盡管我們並不知道那?的人究竟是哪些人)失去獲得奇跡的機會;如果我們不告訴他們,也就意味著我們將浪費?的人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到學習是大部分年輕人最主要的日常行為,正在學習的人群中又以年輕人居多,浪費的就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了,還有青春,甚至生命。

  • 上一篇:動畫制作簡介
  • 下一篇:好奇nmn吃完多久?nmn真的長期無效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