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小吃系正宗,建議您去大柵欄(前門),嚴樓子後面的路右手邊很難走,有很多東西走向的胡同。有壹條胡同都是涮羊肉的,進去壹看,有四家老字號。有四家老店:陳小腸、爆肚馮寶駒、褡褳火燒、月盛齋。在胡同口之前,還有壹個可以吃到奶制品的梅園。
北京小吃街隆福寺小吃街:這裏有很多好吃的,妳可以悠閑地在這裏邊逛邊吃,全國小吃匯聚於此,地道的北京風味小吃當然非百味老號莫屬。這裏有正宗的豆汁、焦圈、鹵蒸,還有各種串串香,是壹家非常正宗的清真餐廳。每當夜幕降臨,小李仙就熱鬧起來,百米長的小吃攤,熱氣騰騰的場面,吆喝聲不絕於耳,妳可以站在攤邊要壹份灌湯包或炒魷魚,價格在3-5元不等。
桂街:別被名字嚇到,這條街之所以叫桂街,是因為它是壹條24小時營業的小吃街,而且越到晚上越火爆。這裏的小吃店及其適合三五好友把酒言歡,店面不大,裝修陳舊,但總有幾道小菜讓人回味無窮,香辣蟹、水煮魚都是經久不衰的菜品;夏天還可以去藝苑餐廳,月上枝頭四合院的林蔭下,這裏更像是壹場盛大的Party,屋內屋外洋溢著服務員熱情的問候和飯菜的香味。悄然走紅的鴨脖子也值得壹試。
京味小吃--灌腸、豆汁
京味小吃有百余種,由於種種原因,流傳至今的雖只剩下幾種,而被人們稱為
"沒有營養 "的油炸灌腸,以及味道 "餿泔水"。"餿泔水 "的豆汁,卻經久不衰,尤其為老北京
人所喜愛。我們走訪了四家經營京味小吃和菜肴的飯館,看看這兩種京味小吃中的佼佼者
。
京華食府
位置:龍潭路1號
:龍潭路1號
特色:傳統京味小吃品種齊全,包括江米梨等近乎失傳的小吃
店內常有正宗魯菜廚師在此傾情獻技,不定期推出各種傳統魯菜。
四合院式的京華食坊背靠美麗的龍潭湖。這裏有世界上最大的銅壺,有百年
古樹,環境十分幽雅。餐廳供應各種京味小吃,其中灌腸是用紅曲水泡制而成,
呈粉紅色,切成圓形薄片,用湯油炸制而成。吃起來有嚼勁,焦香撲鼻,蒜汁粘
稠,味道鮮美。
食苑中的豆汁要數第壹,汁濃而稠,時間長了不留水漿分離。這裏不僅豆汁味道正宗,而且與喝豆汁搭配最全的美食有:燒擂、馬蹄糕。鹹菜香辣,配上
豆汁,十分開胃。
建議:餐廳小桌子太小,應該換成大壹點的,營業時間應該再延長壹些。
四合軒美食街
位置:建國門外大街:建國門外大街京倫飯店四層
特色:不僅有傳統的北京小吃,還不時推出各地風味美食。餐飲
環境優雅,極具民族特色。
能在四星級酒店開北京風味小吃壹條街的,四合軒是京城唯壹壹家。
小吃街簡約、別致的京味裝潢,讓食客倍感新鮮。這裏的京味小吃品種不全,但也不
少。只是沒有豆汁,有點遺憾。如果說沒吃過豆汁兒的不是真正的
北京人,那麽沒有豆汁兒的北京風味小吃街似乎多多少少失去了壹些京味兒。好在這裏的食客大多不會點壹碗怪味豆汁。
香腸切得很薄,配上蒜泥汁擺在盤子裏,做工精細,但整體味道稍顯不夠正宗。
這條街上不僅有地道的京味小吃,偶爾還能吃到各地的美食,
比如麻辣火鍋(川味)、拉面、灰豆(蘭州風味)等。無論是從環境,還是服務,
四合軒都沒得說。小吃的整體味道也很不錯,只是沒有街頭小吃那麽地道
。
建議:有些小吃做得太精細,失去了風味,可以馬虎壹點,比如這裏的麻辣香鍋
就很地道。北京風味小吃的品種可以再增加壹些。
大紅燈籠涮羊肉鼓樓店
位置:鼓樓小吃街南側第壹家店
特產:主營各種京味小吃,包括湯片、燒餅、疙瘩湯、蘿蔔皮、砂鍋掛件等。
在涮羊肉村吃過無數次小吃的人,很難對涮羊肉村產生共鳴。來這裏吃飯的大多是老北京
街坊,專門來吃各種京味兒小吃。雖然店面不大,但這裏的炸醬面、疙瘩湯等京味小吃味道非常正宗。這裏的牛肚非常嫩,不點上壹大盤是不行的。而且它家的香腸制作也很不錯,湯油炸過,焦黃兩色,內嫩外軟。美中不
足的是蒜汁中的蒜是切碎的,而不是搗成泥狀,所以汁水顯得有些清淡,味道
不夠。這裏的豆汁很好,稠而厚,不分離,入口酸,餿腐味在口中回味
香,喝起來很過癮。
只是這家店開在胡同裏,喝啤酒的人比較難走。
建議:現在店裏經營的京味小吃比較多,應該多開發壹些新鮮的
小吃品種。有些京味小吃應該做得更精細些,如疙瘩湯內的疙瘩就不要那麽大
疙瘩。
壇根院美食坊
位置:地壇東門外北側
:地壇東門外路北
特色:傳統老北京風味服務,餐廳門口有拉洋車的,用餐時有美妙的音樂、
文藝、雜耍表演,主打傳統老北京家常菜。
真正的京腔京韻、老北京風味的老式服務在現在並不多見,譚根園餐廳就是其中之壹。在這裏,六十多歲的老爺爺在門口迎接客人,熱情的服務讓客人贊不絕口。
店裏的菜大多是老北京的名菜,也是老北京街頭常見的食品,但也有鮑魚、魚翅等高檔菜肴。京味小吃的品種也很多,如豆腐豆、棗窩窩
頭、燉酥魚、豆汁兒、焦圈兒等。最近推出的臘腸,色灰黑微白,湯油炸制,兩
面焦黃,香脆可口,內軟可口。燜酥魚酥鹹微有醋香,制作十分講究。豆汁
風味正,以豆汁鹹菜味道最佳,只是豆汁中加水稍多,放久了有分離之狀。羊油
油炸麻豆腐如牛奶般爽滑細膩,伴著辣椒油的麻辣開胃。
餐廳邀請了很多音樂界的名人,表演的節目讓大廳裏掌聲不斷,非常熱鬧。如果妳真的
想體驗老北京的淳樸,譚根園是個不錯的去處。
建議:
建議:北京菜以厚味、油膩為主,應多推出清淡口味的菜肴。
老北京的肚兒【轉帖】
凡是北京小吃,最過癮的當屬肚兒和豆汁兒。
爆肚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的代表,羊肚可分為食信、肚板(也分陰陽兩面,去掉皮,叫 "板芯")、肚領(也分 "大梁""大梁 "和 "銀錠扣",去掉皮的叫 "肚仁")、葫蘆、大草芽、散丹、香菇、蘑菇頭等部位,面積幾斤的壹個肚皮被分成 幾斤的壹個肚皮被分成十幾個部位,分爆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吧?
"入湯須臾便微溫,食材齊全酒壹瓶",白酒是肚皮的好搭檔,有了白酒,吃上壹盤酥松的散旦、香菇頭或牛羊肚仁兒,那才是最高的享受,當然,這些也夠本兒的;手頭不寬裕的,沒關系,最便宜的羊肚板,當然也不怎麽好嚼,只能 "囫圇吞棗 "了。只能 "囫圇吞棗,生吞活剝"。
早些年,爆肚是爆羊肚,沒有爆牛肚,據爆肚王老漢告訴我,水爆牛百葉是從他父親王福奎那裏開始興起的,而水爆牛肚仁兒則是王金亮受油爆肚仁兒的啟發,變油爆為水爆,然後流傳開來的。
牛肚的好壞取決於選料、洗料、刀切、水爆、調味等諸多環節。葉子發黑,可以判斷是壞牛,肚皮上的 "草芽 "發黃,證明吃的是草,不同的食材肚皮質量不同。洗肚既要快又要幹凈,還要用涼水;部位不同,刀法也不同;水爆時間要精確到秒;調料要精準,否則功虧壹簣。
老京城是以爆羊肚為主,現在反過來了,以牛居多,主要是羊肚嬌嫩,稍經貯藏和冷凍就不易保鮮,而且各部位火候不同,更難把握,而牛百葉易貯藏,對廚師的要求不高,所以京城壹直就有爆肚館,真是 "蘿蔔快了不洗泥!",手藝高低不說,更有甚者用煮熟的牛肚下鍋來蒙騙顧客。這裏有三家老字號,供您選擇:
金盛隆大肚館:北土城西路103號。
爆肚峰飯店:前門外走廊二39號房。
東興順百味張:前海東岸什剎海17號。
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肚石、東安市場肚王、後門肚張等,還有肚陽、肚豐、肚滿等。
羊肚的吃法在過去是很講究的,根據羊肚的部位選加工成肚盤、肚瓜、肚散丹、肚菌、肚肚等,隨顧客選擇。爆煮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盡相同。近來,由於流行,新鮮爆肚的貨源又難以保證,像以前那樣的部位已經供應不上了。爆肚除了新鮮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到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如果會喝酒,總要喝上兩口,再吃上兩個新鮮出爐的煎餅,尤其是老北京有 "吃秋有爆肚 "的說法,很講究在秋天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名家都非常樂於吃爆肚。
制作方法:
羊肚洗凈,分為肚領、肚菌、肚散丹、肚葫蘆、肚板和食道
撕去肚皮表面的油和肚皮側面的草芽;將肚散丹、肚板、肚菌、肚瓜上的薄膜撕下,順著肉的紋理切成條,再橫切成小條
將香菜末與蔥花、芝麻醬、醋、醬油、辣椒油、豆腐乳壹起腌制。
鍋內放入半鍋涼水,用大火煮開,下入羊肚,用漏勺攪勻,肚散丹氽5秒、肚盤雍7秒,肚菌、肚領、肚盤約焯8秒,食管約焯12秒,熟後撈入盤中,蘸調料即可食用。
爆肚:牛街輸入胡同、6路、50路牛街站。
八鬥灣:崇文門外花市東街向東白橋,地鐵崇文門站
106路電車磁器口站。
茶湯
北京傳統小吃。茶湯甘甜清香,色澤杏黃,口感細膩,難以入口。清朝嘉慶年間的《杜門竹詩》中有 "清晨壹碗甜粥,早起茶湯面茶 "的說法。在老北京,前門外聚源齋和天橋裏都有喝茶湯的習俗。
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飯莊茶湯,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制作方法:
將魚糜面洗凈,用涼水浸泡兩小時,撈出瀝幹水分,磨成面條,過細鑊,即成、糜面
茶湯壺裏裝滿涼水,燒開後,取壹只碗,倒入開水和適量涼水,稍加攪拌,加入十分之壹的糜面做成面糊,再用開水沖洗面糊
在茶湯上面撒上紅糖、白糖、糖桂花
紅糖、白糖和糖桂花。紅糖、白糖、糖桂花均可食用
茶湯裏:阜成門內、42路、13路公交車、102路、103路電車阜成
門站、地鐵阜成門站。
炒肝
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其特點是湯汁油而紅、肝肥腸香、味濃而不膩、薄而不燥。北京炒肝歷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間食品 "熬肝 "和 "炒肺 "發展而來,清代同治年間,將仙居炒肝以勾芡的方法制作出售,當時京城曾流傳 "炒肝不用勾芡----,熬心熬肺 "的熱鬧說法。後半句 "肺"。吃炒肝時,要沿著碗繞著包子抿壹圈。
清代炒肝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有店肩兩種。第壹推會仙居大門外的店。
北京天興居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制作方法:
將腸子洗凈,盤成若幹捆,用繩捆好,從壹處切下腸子,放入涼水鍋中,大火煮至筷子能將腸子紮透,放入涼水中,洗去腸皮上的油、切成小段
豬肝洗凈,切成菱形片,熟豬油倒入鍋內,用旺火加熱後放入八角,再放入黃醬、姜片和蒜末,炒香後放入豬肝,再放入醬油、醬油和蒜末,炒香豬肝,再放入黃醬、姜末、醬油和蒜泥,炒成稀糊狀的熟蒜泥
豬骨湯燒熱後,放入豬大腸,將燒開後,撇去浮油、
放入豬肝、醬油和熟蒜泥、生蒜泥、鹽攪勻,湯燒開後,立即用生粉勾芡,再燒開,撒上味精攪勻即成
天興居炒肝店:崇文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
電話:67023240
傳真:67023240
地址:崇文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67023240
熟圈
北京風味小吃。該產品呈深黃色,形似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中的燒圈男女老少都愛吃。老北京愛吃燒餅,愛喝豆汁燒圈。這是壹種古老的食品。
南來順飯莊有位 "燒圈君王",他的手藝無人能敵,炸出的燒圈個個焦黃,大小壹致,輕輕壹碰即碎,絕無硬邦邦的酒紅色感覺。
北京護國寺小吃店和群芳小吃店制作的焦圈,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制作方法:
將明礬、堿液、精鹽壹起搗碎,加入溫水,用木槌攪出泡沫花,再倒入適量溫水,制成調料液
取出百分之壹留用,其余與面粉和成面團、然後取百分之壹溶液的壹半揉勻,餳 15 分鐘,再蘸上溶液揉壓幾分鐘,餳 15 分鐘,然後塗上花生油,餳 15 分鐘。之後,塗上花生油餳 1 小時
把面團捏成六七分寬的小劑子,取兩個小劑子,水平疊放,油面朝上,在小劑子中間橫向壓壹個凹槽、
將面坯放入大火加熱至六成熱的花生油中,用筷子插入面坯的切口,使切口成圓形,然後將面坯放入油鍋中炸至兩面呈深黃色
再將面坯放入大火加熱至六成熱的花生油中炸至兩面呈深黃色即可。
黃豆卷
黃豆卷是流傳於清代的民間小吃。它的特點是色澤潔白、口感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
北京黃鸝館飯店制作的蕓豆卷,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制作方法:
將蕓豆磨成碎豆瓣,去掉外皮,放入沸水鍋中,加堿和明礬,再加適量水,煮至豆瓣搓撚成粉就算熟了
將蕓豆瓣用紗布撈出、上蒸籠蒸壹刻鐘取出,逐個舀壹些豆瓣倒在馬尾上,刮成泥狀,冷卻後放入冰箱冷藏,以防吸潮
並將做好的蕓豆泥搓成圓條,放在濕布中間、壓成片,再抹成長方形片,鋪上三分之壹的濕布,上面鋪上芝麻餡,將另壹半濕布蓋在餡上、壓實
將 另壹半濕布蓋上芝麻餡,壓實
揭開濕布,將壹半蕓豆泥卷成壹個大卷圓,捏緊,再將濕布從卷筒中抽出,用同樣的方法卷起另壹半蕓豆泥,即e.,蕓豆卷
豌豆和豌豆
北京的豌豆和豌豆分為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的花豌豆為最佳。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與蕓豆卷壹起進入清宮。在宮中食用時,通常用精致的盒子包裝,並飾以金黃色的糕點。紅黃相間。據說慈禧喜歡吃。街邊小販壹般會加上小棗,整塊出售。吆喝聲 "豌豆黃兒哎---- 大片!"豌豆黃色澤淡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
北京黃鸝館飯店制作的豌豆黃,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制作方法:
將豌豆磨成碎豆瓣,磕去外皮,用清水洗凈
鋁鍋置旺火上,倒入涼水燒沸,放入堿和碎豆瓣,燒沸後,用文火煮成稀糊狀,放入白糖、將鍋底下鍋,將豆瓣舀在炒鍋和湯上,用竹板括搓成細小絲狀的豆泥
將豆泥倒入鋁鍋中,用旺火攪拌,防止糊鍋。用大火翻炒防止糊鍋,當撈上來的豆泥順流而下很慢並形成壹堆時,逐漸和鍋中的豆泥融合,就可以起鍋了
把炒好的豆泥平鋪放入白鐵模中,上面用幹凈的白紙蓋住,放在通風處晾五六個小時、
"北京小吃"
凡是到過北京的人都會說,說到吃,除了提到全聚德的烤鴨、大壹的燒賣,都會對北京小吃頗感興趣。
"小吃 "與點心和正餐不同,"小吃 "不是吃飯的時候吃的,是用來 "填飽 "肚子或吃著玩的食物。風味小吃的特點是:壹是風味濃郁,有地方色彩,甜鹹適中,味覺刺激明顯;二是質地純正,要麽香脆可口,要麽軟滑爽口;三是溫度極高,有的特熱,非熱的吃起來才有味道,像白湯肉餡、熱炸糕;有的清涼,如江米涼糕、涼粉;四是價格便宜,都是好吃不貴的。
北京小吃可分為漢族風味、回族風味和宮廷風味三種。在烹調方法上又有蒸、炒、炸、烙、爆、烤、涮、沖、煎、煨、煮等,***計約有百余種。
來北京的朋友,我告訴妳幾個品嘗北京小吃的地方:壹是位於北京市宣武區的 "南來順",這裏的小吃有70多種;二是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隆福寺小吃,這裏的清真風味小吃很有名;三是北海公園裏的仿膳飯莊,專門供應宮廷風味小吃;四是老百姓喜愛的小吃--東華門夜市小吃街。
有人把北京小吃比作這座城市千年歷史的 "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用四個字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小吃是偉大的藝術著名作家舒乙先生用四個字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小吃是偉大的"。有壹首歌詞是這樣唱的:"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吃不夠"。說實話,我在北京生活了40多年,北京小吃還沒嘗遍,還得慢慢吃。
建議您到本網看看:/bjlife/nosh.htm
北京四合院式制,非常典型,在各種四合院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征。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在平面上基本上是壹個正方形,這是其他地區壹些民居所沒有的。
例如,山西、陜西等地四合院的院落南北長、東西窄,而四川等地四合院的院落多為東西橫、南北窄的長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舍朝向是相互獨立的,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房等建築本身並不相連,而正房、廂房、倒座房等所有房屋為壹層,沒有樓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四角的遊廊。
這樣,從空中鳥瞰北京四合院,就像四個小盒子圍成了壹個院子。
而南方很多地方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在四合院的四個角上,房屋是相連的,東西南北的房屋並不獨立存在。所以南方人將四合院稱為 "天井",見江南四合院狹小,像壹口 "井",不免讓人聯想到 "井底之蛙"、"坐井觀天 "等成語。
北京四合院是真正的四合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開闊。
在封建社會,尊卑有序,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分配十分嚴格,住宅的位置在正房的上位,都是給老壹輩的老爺太太住的。
北房三間,只有中間壹間向外敞開,稱為廳房。兩邊的兩間房只對廳堂開放,形成套間,壹明壹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居住、招待親戚或逢年過節祭祀祖先的地方,兩側多用作臥室。
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在壹夫多妻制下,東邊以正房為尊,西邊以偏房為卑。
東西耳房可以是單門的,也可以與正房相連,壹般用作臥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是年輕人居住的地方。隔間也是壹明兩暗,中間壹間是客廳,兩邊是臥室。
房子南側的壹個房間還可以用作廚房或餐廳。後室--後室或後宅多建在中型以上的院落中,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丫鬟居住。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院平面基本上是方形的,這與其他地區的壹些住宅不同。
比如,山西、陜西四合院的院子是南北長、東西窄的豎長方形,而四川等地四合院的院子多是東西長、南北窄的橫長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舍朝向是相互獨立的,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房等建築本身並不相連,而正房、廂房、倒座房等所有房屋為壹層,沒有樓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四角的廊角。
這樣,從空中鳥瞰北京四合院,就像四個小盒子圍成了壹個院子。
而南方很多地方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在四合院的四個角上,房屋相連,東西南北的房屋並不獨立存在。所以南方人將四合院稱為 "天井",見江南四合院小,像壹口 "井",不免讓人聯想到 "井底之蛙"、"坐井觀天 "等成語。
北京四合院是真正的四合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開闊。
在封建社會,尊卑有序,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分配十分嚴格,住宅的位置在正房的上位,都是給老壹輩的老爺太太住的。
北房三間,只有中間壹間向外敞開,稱為廳房。兩邊的兩間房只對廳堂開放,形成套間,壹明壹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居住、招待親戚或逢年過節祭祀祖先的地方,兩側多用作臥室。
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在壹夫多妻制下,東邊以正房為尊,西邊以偏房為卑。
東西耳房可以是單門的,也可以與正房相連,壹般用作臥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是年輕人居住的地方。隔間也是壹明兩暗,中間壹間是客廳,兩邊是臥室。
房子南側的壹個房間還可以用作廚房或餐廳。後室--後室或裏屋多建在中型以上的院落中,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丫鬟居住。
北海、景山、什剎海附近都有人力三輪車 "北京胡同遊",可以找找。不過記得找正規的,那些黑車不能坐。
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它位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成祖朱棣以南京皇宮為藍本,從大江南北招募能工巧匠,役使數百萬人力,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墻環繞四周,周長3428米,墻高7.9米,底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建雉牒,內側建虞城。城墻四角各有壹座結構嚴謹的角樓。城外有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宮城開四門,南側為午門,為宮城正門,北側為神武門(玄武門),東側為東華門,西側為西華門。
在公元1420-1911年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共有24位皇帝(明朝14位,清朝10位)先後在此居住過,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宮內有各類殿堂9000余間,均為木結構,黃色琉璃瓦頂,青花石礎上飾以絢麗彩畫,建築總面積15萬平方米。故宮由外朝和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務、舉行重大慶典的場所。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寢宮)、交泰殿、坤寧宮(皇帝迎娶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為東六宮、西六宮(皇極宮),輔以養心殿、奉先殿、載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和禦花園等、是皇帝處理平日政務和皇帝、皇後、太後、嬪妃、皇子、公主的居住、行禮、讀書和遊樂的場所。整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前、中、後三殿位於城市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獨壹無二、輝煌壯麗,並具有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風格的建築和世界上最大的宮殿。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但廢帝伯夷仍住在宮中。但廢帝伯夷仍居後半宮。1912 年 將外朝改為 "古物陳列所"。1924 年 11 月 5 日,馮玉祥將軍鹿鐘麟將伯夷逐出宮外。1925 年 10 月 10 日,故宮博物院成立。1948 年將古物陳列改為故宮博物院。1949 年以後,政府將此古建築和文物劃歸故宮博物院。1949 年後,政府對古建築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並整理展出了大量文物,使之成為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並在西華門內建立了第壹家檔案館,專門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故宮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