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震認為,調理人體氣機以調理肝氣、調理脾腎為主,兼顧其他相關證候。即肝為主體,脾腎為兩翼,“壹體兩翼”等治療原則。
第壹,肝是主體
國醫大師張震認為,調理氣機的關鍵是舒展肝氣,恢復、調整和激活其正常的理氣功能,從而保持人體的氣機通暢。
肝的生理特點是以升為主,活動為主,但肝也有升有降。中國俗話說:“肝透陰陽,主氣血,居真元之間,握舉之樞。”“肝是盛衰之根。”因此,肝促進整個氣的升降運動。在肝氣上升的驅動下,脾升運,胃納、衰、降濁,所以消化功能旺盛;化生和排泄膽汁的是肝臟;肝藏血,使血轉化為腎而精進,這就是肝的入。
蘇文《禁針論》中有句話說:“肝升於左,肺藏於右”,指的是肝升肺降。肝氣上升,肝膽之氣使五臟中的氣血上升。肺氣的下降可以使氣分布於全身的各個器官和器官。認為肝升肺降在生理上是相互依存的,是人體氣機通暢的重要環節,在病理狀態下相互作用。
作者治療肝病主要以慢性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為主。中醫根據其臨床癥狀分為脅痛、積滯、黃疸、腹脹。作者在治療肝病過程中,根據張震的“調氣學說”,以“調氣失調為核心,調氣為主線”,以“調氣湯”為主方,是國醫大師張震首創的名方。該藥物組合物為:柴胡、炒白芍、炒枳實、制香附、郁金、川芎、丹參、白術、茯苓和淫羊藿。從四氣來看,用藥講究寒溫結合,五味講究疏肝、瀉下、散結,歸經以入肝脾為主。由升及降,甜漲而散,苦沈。肝病久治不愈,肝血郁結,故治療後期常加姜黃、赤芍、三棱、莪術等藥,而肝炎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常伴有濕熱、濕毒,常加苦參、蒲公英、紫草、紫花地丁、野菊花。
蒲公英味苦、甘、寒。歸經屬於肝、胃經。
第二,脾腎為側翼。
國醫大師張振國認為,維持人體生、長、壯、老等壹系列生命活動的氣,是由先天父母賦予腎中的元氣,脾胃吸收水谷中的精氣,肺吸收自然界中的精氣組成的。人體內的三氣組合起來,又分成無數個各有功能的人體氣,各有其運動方式和規律,最終形成壹個相對平衡協調的多元矛盾統壹體。所以中醫的“氣”基本上可以說是對人體元氣和臟腑功能的活動模式和規律的全面概括。
正如《金匱要略》所言:“見肝之病,當知肝傳脾,宜先健脾”,肝病患者常伴有少食、腹脹、乏力、倦怠等不適。臟腑辨證屬於脾虛證,即遵循“肝病健脾”理論,補脾健胃,以滋養氣血生化之源,達到“食氣入味,脾散入肝”的目的。肝病持續時間長,脾虛易積濕,積濕易生痰,濕郁易化熱。
李仲子在《同源學說》中說:“互相沖突者,患難時主動...唯火為君,心為主;有兩種火,腎和肝...澤也,海也,是水,是雨嗎?所以肝腎同源。
作者以“調氣”理論為基礎,以肝脾為主,從調氣入手,益氣健脾,調理肝腎,以升肝陽、補腎、活血、津液為主,體現了其“調肝調脾”、“肝腎同源”的辯證思想。茯苓、薏苡仁常用於健脾利水,澤瀉、豬苓常用於利水。腎是五臟陰陽之根,精、血、氣之源。菟絲子、淫羊藿、肉桂、地黃壹應俱全。然後是補氣養血、活血通絡的太子參、雞血藤、當歸、赤芍。
菟絲子味甘,性溫。歸經屬於肝、腎、脾經。
綜上所述,作者對肝病的用藥以理氣健脾益腎理論為基礎,以疏肝益腎、健脾利濕、化痰活血為主,常輔以消食解毒等藥物,體現了調肝調脾、肝腎同源、重在祛邪扶正的辯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