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茸:又名黃鹿茸、花鹿茸。是梅花鹿的幼角。1.鋸絨:全部為圓柱形,1 ~ 2的分支較多。具有1分枝的稱為“二杠”,其主枝稱為“大立”,高14 ~ 20 cm,鋸口直徑約3 cm,距鋸口約3 cm處有分枝,分枝長10 ~ 15 cm,直徑略小於主枝。皮膚呈紅褐色或褐色,光滑。表面覆蓋著濃密的紅黃色或棕黃色絨毛。上端密,下端細。枝間有灰棱,細毛緊密。重量輕,切口白色,蜂窩狀,周圍沒有骨頭。氣味略帶腥味和鹹味。有兩個分支的,俗稱“三叉”,長24 ~ 30厘米,直徑較小,多為圓形,略彎曲,稍向後,頂端稍尖,下部有縱脊(稱為“肋”)和突起的突起(稱為“骨豆”或“指甲”),皮紅黃色,毛細而厚。第二茬與第壹茬相似,但相當長且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毛粗身重,無腥味。二、劈:即把帶腦骨的鹿茸也分成兩杠三叉,和鋸壹樣。腦骨前端齊平,後端有壹對彎骨,俗稱“虎牙”。腦骨潔白無殘肉,外附腦皮,皮上密布毛發。鹿茸厚而圓,頂端豐滿,肉質細嫩。毛細血管,紅棕色皮膚,油性明亮者優先。它比較瘦,下部有棱紋,毛比較粗糙,重量較輕。所在地: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區也有少量生產。
◆紅鹿茸:又名青鹿茸,是馬鹿的幼角。其形狀比鹿茸大,分支多。壹個側分支叫“單門”,兩個叫“蓮花”,三個叫“三叉”,四個叫“四叉”,或者更多。其中以蓮花、三叉、四叉為主。東北制造的單扇門長28 ~ 27厘米,直徑3厘米。皮灰黑色,綿灰色或灰黃色,薄而亮,質嫩,橫切面厚,灰黑色,中央米色,眼細蜂窩狀,微腥,味微鹹,蓮花長16 ~ 33厘米,下部有棱紋,但質不老,橫切面稍大,眼三叉,膚色較深。茸茸骨細,色灰,毛灰褐色,兩茸之間的距離比鹿茸寬。西北產的多為碎絨,長30 ~ 100 cm。相當壹部分不圓,前端圓扁,表面有梭形,多皺縮,分叉長而彎曲。毛發呈灰色或深灰色,厚而長,鋸面較暗,上端呈紫色,中段以下呈灰紅色,下部呈灰白色,骨骼常見。又臭又鹹。鹿茸飽滿輕盈。下無脊線。最好是蜂窩破碎,組織致密,米色。絨體幹癟,毛粗,體重,下部僵硬,橫切面灰紅色。絨體大部分毛發已脫落,呈灰臼色,或下部凸起如結,內部灰白色。體重已骨化者,不宜作鹿茸藥。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地。東北產的產品叫“馬東蓉”,又叫“關麻蓉”,品質較好。西北產的產品叫“西米”,質量低劣。除上述品種外,還有水鹿、白唇鹿、白鹿等同種動物的幼角,也用作鹿茸。四川的商品叫春絨(水絨)、巖絨(白唇絨)、草絨(白絨),但都是野生的,產量很少。
◆鹿茸根據采收加工方式的不同,壹般分為鋸茸和茸茸。梅花鹿茸分為“二杠”和“三叉”兩個等級,二杠鹿茸是鹿茸的上品。Trigemma是第二個。鹿茸主要是“四平頭”。
梅花鹿茸以厚、圓、頂豐滿、嫩、毛細而細、油亮、皮毛紅黃、皮紅棕色為上品。絨體較薄,下部有羅紋,毛發粗糙,重量較輕。鹿茸飽滿、輕盈,下部無筋。體幹癟、毛粗、體重、下部有棱紋者質量低劣,重量骨化者應為鹿角而非鹿角。
◆初絨:圓柱形或圓錐形,稍彎曲,無分叉,長約15-30cm,直徑約2-3cm,皮紅褐色或棕褐色,密被黃褐色或淺灰色細毛,絨基底部切縫略圓,黃白色或有血汙,周邊有骨髓。中間海綿狀毛孔,底座外壁略具骨釘,微腥,微鹹。
◆二條絨:相當圓柱形,直立長15-18cm,直徑3-4cm。頂端鈍而滿薄,略向內彎,眉叉也呈圓柱形,斜向前延伸,長9-15cm,直徑2,5-3。
◆三叉絨:大絨略呈方形彎曲,長20-30cm,已分枝成第二支。大絨和側枝尖端略尖無肘,壁下部有縱脊和突起略突出於丐。俗稱骨甲,皮膚紅褐色,皮毛稀疏略厚,外骨較厚,其余同兩極。
◆再生絨:外形與兩極相似,除了尺寸相當圓或者下粗上細,沒有彎頭。皮毛灰棕色,絨薄而厚或有長針狀毛。鋸口外骨較厚,外壁有縱向棱線,結實厚重,其余與兩極相似。
剁茸:即帶骷髏頭的兩極或三叉,茸形和氣味與兩極或三叉相同。顯微鑒別:粉末:淡黃色。表皮角質層表面呈顆粒狀,脫落後的毛窩為圓孔。毛茸的中部直徑為13-50μ m,表面被小的毛狀皮膚包圍,扁平細胞(鱗片)呈瓦片狀排列。細胞遊離邊緣指向毛尖,皮質有褐色色素,髓質斷續或缺失。發根常與毛囊相連,基底部擴張撕裂。骨碎片表面有縱向條紋和點狀孔隙,骨陷窩呈圓形或梭形,邊緣骨小管呈放射狀溝槽。在橫截面上可以看到大圓孔,邊緣不均勻。骨化的骨組織表面有許多不規則的腫塊。角膜梭形細胞多呈散在分布。
◆鹿茸的化學成分:我國歷代醫書均有記載,中醫臨床證明鹿茸壯陽。補益氣血、益精強筋壯骨等保健功能。為了闡明鹿茸的醫療保健機理,中國、前蘇聯和日本的學者多年來對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從鹿茸中分離出新化合物,但結合藥理實驗發現了許多活性成分。這些成分主要包括:氨基酸、核酸、多胺、堿性成分、脂類、芳香族化合物、酶、維生素、激素、無機元素等。應該說這些成分都是鹿茸的有效成分。目前,鹿茸中某些成分對人體某種疾病或生理功能的獨特藥理作用已經明確,但在病理和生理上更明顯的作用尚不清楚。這就提醒人們有必要對鹿茸進行深入而廣泛的研究,鹿茸是由水、有機物和無機物組成的。鹿茸中這三種物質的比例因鹿的品種、采收期和鹿茸的部位而異。?鹿茸、鹿鞭、鹿茸。明代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記載鹿茸可以“養精填髓,滋益陽,強筋壯骨”。現代科學研究進壹步證明,鹿茸具有調節新陳代謝、抗疲勞、促進多種生理功能的作用。又甜又暖。入肝腎經。本品為補腎陽、益精血之藥。腎陽不足、精血不足的癥狀均可適用。“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肌”,能補益肝腎精血,故有強筋骨之功,可治筋骨無力,亦可用於小兒發育不良。此外,對陽虛精血虛引起的沖任失調、崩漏脈不穩,還能起到調理沖任、固脈的作用。對外陰長期潰爛,膿性分泌物者,亦有溫補內支之效。
鹿鞭的主要作用是:補腎壯陽,益精血,壯陽。可用於治療勞損、腰膝酸軟、陽痿、遺精、不育癥、慢性睪丸炎、腎虛耳鳴。陰虛陽亢者慎用腎炎。
[功效]
1,補腎陽,益精血:適用於腎陽不足,精血不足,四肢冰冷,陽痿早泄,宮寒不孕,尿頻,腰膝酸痛,頭暈耳聾,神疲乏力等癥。本品可單用或合用,如沈蓉固本丸。
2、強筋骨:適用於精血不足、筋骨無力、小兒發育不良、骨軟、顱骨逾期等。本品可單用或與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等配伍,如加味地黃丸。
3、調沖任,定脈:適用於沖任虛寒,崩漏脈不穩,白帶過多。例如,鹿茸粉與當歸、阿膠、烏賊骨和蒲黃壹起用於治療子宮出血。濟生方用本品配合慈濟、白蘞治療白帶過多。
1的吃法:將40g幹茸片(鮮茸片100)浸泡在1000ml溫度50 (v/v/v)以上的白酒中,浸泡兩周,每日25-50ml,分兩次服用。
方法二:將鹿茸切片(鮮切片曬幹)研末,用粉末送服,每次1-2g,每日壹次,或用化學嚼服鹿茸切片。
方法三:用鹿茸片做藥茶喝。最後嚼碎了拿走。每次0.5g,隔天喝壹次即可。
食用方法:將鹿茸片(粉)和小米(或粳米)煮成粥,每次0.5g為宜。
方法五:用小米(或粳米)煮粥。吃粥時加參茸粉5g(白參50g,黨參100g,鹿茸3g***)和少許紅糖服用,每日壹次。
方法六:取茸茸25-30g,雞肉(鴨、鵝、鴿、瘦豬肉等。),大棗或其他調味品,放在電飯鍋或砂鍋裏,燉3、5個小時,分幾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