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協同開展質量領域技術、管理、制度創新,突破壹批重大標誌性質量技術和裝備,增強質量發展創新動能。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樹立質量發展綠色導向。開展質量惠民行動和放心消費創建活動。
2.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分行業實施產業基礎質量提升工程,強化產業基礎質量支撐。加強產業鏈全面質量管理,打造技術、質量、管理創新策源地,實施區域質量發展示範工程,推動區域質量協同發展。
3.加快產品質量提檔升級。實行全主體、全品種、全鏈條監管,提高農產品食品藥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實施消費品質量提升行動,建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檢測評定制度,推進實施重點產品質量階梯攀登工程。
4.提升建設工程品質。全面落實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責任,強化質量責任追溯追究,強化工程質量保障。促進從生產到施工全鏈條的建材行業質量提升,提高建築材料質量水平,實施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升級工程,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
5.增加優質服務供給。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價值鏈精準對接、深度融合,提高生產服務專業化水平。加強生活服務質量監管,加強便民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實施服務品質提升工程。
6.增強企業質量和品牌發展能力。引導企業加大質量技術創新投入。創新質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推動全員、全要素、全過程、全數據的新型質量管理體系應用。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實施中國品牌建設工程,爭創國內國際知名品牌。
7.構建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建立高效權威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管理體制,建設系統完備、結構優化、高效實用的質量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加強質量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實施質量基礎設施拓展夥伴計劃,推進實施質量基礎設施升級增效工程。
8.推進質量治理現代化。健全質量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知識產權、工程質量違法違規等行為。完善多元化、多層級的質量激勵機制,創新質量監管方式,健全產品召回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質量安全監管築堤工程,深入開展全民質量行動。開展質量監管執法和消費維權雙多邊合作,定期舉辦中國質量大會,積極參加和承辦國際性質量會議,加強質量國際合作。
質量強國”是指壹個國家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領域都能夠實現高水平的質量管理, 從而提升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