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白色針狀或板狀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微酸。
分子化學式:C9H8O4
分子結構式:CH3COOC6H4COOH
分子相對質量:180.16
CAS 編號:50-78-2
熔點:136-140°C
沸點:321.4°C,760 mmHg
閃點:131.1°C
水溶性:3.3 g/L(20°C)
蒸氣壓:0.000124mmHg,25°C
溶解性:微溶於水,溶於乙醇、乙醚、氯仿,也溶於較強的堿性溶液,同時分解。
水楊酸乙酰化阿司匹林:在反應罐中加入乙酸酐(加入量為水楊酸總量的0.7889倍),再加入三分之二量的水楊酸,攪拌升溫,在81~82℃反應40~60min。檢查遊離水楊酸合格,升溫至 13℃,析出結晶,傾倒過濾,水洗 搖幹,65~70℃氣流幹燥,得乙酰水楊酸。
阿司匹林治療監測的主要實驗室方法有:血小板聚集試驗、血小板指數、尿11-脫氫-TXB2試驗、流式細胞術。
藥理學
藥代動力學
阿司匹林是第壹個用於抗血栓治療的抗血小板藥物,已被確立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穩定型心絞痛和心肌梗死(MI)二期預防的經典藥物。其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過不可逆地乙酰化環氧化酶(COX)活性位點 COX-1 多肽鏈 530 位絲氨酸殘基的羥基,導致 COX 失活,進而阻斷 AA 轉化為血栓素 A2(TXA2)的途徑,從而抑制 PLT 的聚集。
COX是由AA生成TXA2和前列腺素I2(PGI2)的關鍵限速酶,在人體內有兩種形式,即COX-1和COX-2,其中COX-1是PLT固有的。臨床研究表明,對各種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其他高危人群進行短期或長期阿司匹林治療,對預防後續可能發生的心肌梗死、腦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有明顯益處,但在最佳劑量和阿司匹林耐藥性方面仍存在爭議。隨著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研究的不斷深入,如何確定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療效和副作用的實驗室監測指標是臨床面臨的主要問題。
①鎮痛作用: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等能使痛覺對機械或化學刺激敏感的物質(如緩激肽、組胺)的合成,屬於外周鎮痛藥。但不能排除中樞鎮痛的可能性(可能在下丘腦發揮作用);
②抗炎作用;確切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於本品在炎癥組織中的作用,通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癥反應的物質(如組胺)的合成而產生抗炎作用,抑制溶酶體酶的釋放和白細胞的活力等可能與之有關;
③解熱作用:可能是由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引起外周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增加,出汗增多,使散熱增加而起到解熱作用,這種中樞作用可能與下丘腦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受到抑制有關;
4抗風濕作用:本品的抗風濕機理除解熱、鎮痛作用外,主要在於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