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苦海無邊的印度留學生活,唐朝和尚效法唐僧,為何卻成邯鄲學步?

苦海無邊的印度留學生活,唐朝和尚效法唐僧,為何卻成邯鄲學步?

王玄策上表舉薦玄照

公元660年左右,唐高宗顯慶年間,傳奇的王玄策又壹次蒞臨印度。

這不是他第壹次來印度了,早在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就作為正使出使印度,副使是蔣師仁。時值戒日王新死,印度大亂,權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出兵搶劫唐朝使團。

王玄策壹行寡不敵眾,隨行的三十名騎兵全部戰死,王玄策被俘。後來,王玄策、蔣師仁逃出,傳檄各國借兵,吐蕃派來壹千二百人,尼婆羅(即尼泊爾)派來七千人,王、蔣就帶著這八千多人,在茶镈和羅城壹戰大敗阿羅那順,印軍戰死數萬,阿羅那順被俘,被虜到長安獻俘。

顯慶年間,王玄策又到了印度。在中印度的信者寺,王玄策見到壹個從唐朝來的留學僧,法名玄照。玄照已在印度待了十四五年了,精通佛法,經王玄策親自認證為壹代高僧。回國後,王玄策立即上表舉薦玄照。唐高宗很重視,很快降旨,要求玄照即刻進京。

遠在西天的玄照馬上啟程回國。玄照走了壹條玄奘沒有走過的路,他先到尼婆羅。此時的尼婆羅也與吐蕃聯姻,尼婆羅尺尊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尼婆羅派人護送玄照穿越喜馬拉雅山,來到吐蕃,拜見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深致禮遇,並贊助玄照歸唐。玄照是在第壹年九月離開的印度,第二年正月就到了洛陽,五月之間,途經萬裏,可謂神速。

玄照為何如此歸心似箭?這是功利心在作祟。他很可能以為唐高宗將會任命自己主持翻譯佛經,自己壹輩子追求的榮耀時刻即將降臨。什麽榮耀呢?就是成為第二個玄奘。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榮歸,轟動全國。唐朝政府予以大量人力和物力,支持玄奘譯經。從貞觀十九年到龍朔三年(663年),玄奘主持翻譯了七十四部佛經,合計1338卷。為表彰玄奘,唐太宗親自為之禦制壹篇《聖教序》,唐高宗親撰壹篇《述聖記》。

如此榮耀,古往今來沒有壹個和尚能夠比肩。後來,玄奘的弟子懷仁,將《聖教序》、《述聖記》以及玄奘翻譯的《心經》綴在壹起,刻成壹座《聖教序碑》。懷仁從王羲之傳世的作品中檢索出每壹個字,拼湊成完整碑文,號稱《集王聖教序碑》。此碑耗資巨萬,歷時二十年才完成,也稱千金碑。

見此榮耀,很多和尚紛紛效法,也去了印度。其中,有史可考的第壹個和尚,就是玄照。

玄照出身名門,年紀輕輕就出家為僧。大概在貞觀末,玄照踏上西去之路。壹開始,玄照與玄奘走的是同壹條路,途經中亞粟特地區、吐火羅地區,然後南下。這個時候,吐蕃已經擴張到了中亞拉達克等地,所以,離開吐火羅後,玄照進入了吐蕃的勢力範圍。在貞觀十五年下嫁吐蕃和親的文成公主,篤信佛教,了解到有關情況後,派人護送玄照前往印度。

來到印度後,玄照先到了阇闌陀國,在這裏度過了四年,學習律經和梵語,得到過當地國王的供養。之後他南下到了莫訶菩提,也就是大覺寺,也住了四年,壹邊瞻仰佛祖遺址,壹邊研習佛法,精通了《俱舍論》等小乘佛教理論。

後來,他又去了那爛陀寺,又住了三年,學習《瑜伽十七地》等大乘佛教理論。再後來,他又來到庵摩羅跋國,住在信者寺,接受國王的供養,又是三年。就在這裏,他等來了王玄策,得以踏上光榮的回國之路。

曾經際遇最隆,結局命運最慘的玄照

但是,玄照萬萬沒有想到,唐高宗完全無意讓他主持譯經,而是命令他再次前往印度,去迎接壹個叫盧伽逸多的婆羅門神棍。玄照不願去,但唐高宗下了死命令。

唐高宗要見盧伽逸多,是妄想長生不老。這種爛事,歸根到底要怪王玄策。當年,王玄策橫掃印度後,帶回壹個神棍,叫那邏邇娑婆寐。唐太宗讓他造長生不老藥,雖然勞民傷財,終是壹枕黃粱。此時的唐高宗,仍心存僥幸,還做夢想長生不老。

不得已,玄照再次前往印度。但是,由於吐谷渾和西突厥的問題,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已近破裂,他被吐蕃人攻擊,僥幸不死,又跋山涉水,爬棧道,遛繩橋,也是九死壹生,終於在巴控克什米爾碰上了盧伽逸多。居心叵測的盧伽逸多,請求玄照去西印度的羅荼國找長生藥。

於是,玄照又經巴基斯坦的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和信德省,來到了羅荼國。他在此逗留四年,集齊各種藥物,又來到那爛陀寺,然後打算取道尼婆羅回國。

巴基斯坦地圖,供參考玄照第二次西行之路

但是,不久以前,唐朝與吐蕃關系急轉直下,最終兵戎相見,在青海大非川大戰,唐朝戰敗。作為吐蕃的屬國,尼婆羅拒絕唐人過境。玄照又打算取道迦畢試國,經中亞回國。但是,阿拉伯帝國已吞並波斯,並進軍阿富汗圍剿波斯遺民,此時正打的昏天黑地,此路也不通。

造化弄人,玄照終於看破紅塵,於是?棲誌鷲峰,沈情竹苑?,最後病逝於印度。而盧伽逸多成功抵達中國,最後混上了?懷化大將軍?的光榮頭銜。

或許是因為玄照回國的時間不巧。時值唐高宗麟德年間,即664到665年,玄奘剛剛去世,他主持的規模浩大、勞民傷財、毫無益處的譯經工程總算完結了,唐高宗怎麽可能立刻再發起新壹輪譯經?

失其本心的後西天取經

在那爛陀寺,年邁的玄照與壹個年輕和尚萍水相逢,他就是義凈。

唐高宗鹹亨二年,671年,義凈自廣州出海,於673年抵達印度,在那爛陀寺停留了十年。685年,唐睿宗垂拱二年,義凈走海路歸國。中間他在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國停留六年,在這裏,他留下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和《南海寄歸內法傳》兩部著作。

長壽二年,695年義凈回到洛陽,受到武則天的接見和賞識。從此,義凈開始在洛陽和長安翻譯佛經,教學弘法。唐中宗在小雁塔下的大薦福寺專門設立翻經院,由義凈組織領導,***翻譯了56部230卷佛經。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義凈圓寂,享年79歲。義凈比玄照幸運太多了,他晚回國三十年,當政的武則天又迷信佛教,所以義凈最終出人頭地。

龍門石窟的毗盧遮那佛像,據說原型是武則天的相貌

正是因為義凈混的不錯,玄照和其他留印和尚的生平才得以為後人所知,不至於湮沒無聞。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壹書中,義凈記錄了玄照和其他五十五個和尚苦海無邊的人生。

根據義凈的記載,很多和尚慕玄奘之事,紛紛趕往西天取經,?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滄溟已單逝?。也就是說,有的是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取道中亞去印度,有的是通過7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繞行南海去印度。壹時間,數不清的和尚紛至沓來,釋迦牟尼成佛的大覺寺、玄奘留學的那爛陀寺火的不得了。

印度菩提伽耶(大覺寺)的金剛寶座塔

但是,等待他們的不是從天而降的榮耀,而是八十壹難,即便到了印度,也是苦海無邊。義凈將這種行為稱作?輕生徇法?,他是這樣描述那些艱難困苦的:

茫茫象磧,長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鯨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獨步鐵門之外,亙萬嶺而投身,孤漂銅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或亡飡幾日,輟飲數晨,可謂思慮銷精神,憂勞排正色。設令得到西國,以大唐無寺,瓢寄棲然,為客遑遑,停托無所,遂使流離萍轉,罕居壹處。身既不安,道寧隆矣?嗚呼。?

和尚們九死壹生到了印度,往往連安定的棲身之處都沒有。義凈很羨慕其他國家專門為本國留學僧在印度專門修建了寺廟,比如吐火羅有吐火羅寺,迦畢試也有迦畢試寺,兩寺都巨富,本國留學僧到此,專心務虛,用不著擔心衣食問題。

但印度沒有大唐寺,所以中國和尚居無定所,吃不飽穿不暖,這種境遇,還奢談什麽弘法。所以,其結局往往是貧病交加,客死他鄉,義凈所記錄的這些和尚們,不算那些音訊全無的,有十壹人死在印度,九人死在回國路上。

這樣的結局,讓很多人都陷入迷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乘燈禪師。他來自愛州,位於今天的越南。不同於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大乘燈真是玄奘的徒弟,於玄奘門下受具足戒。後來,他走海路到了印度,滯留東印度耽摩栗底國十二年之久,經歷種種磨難。

再後來,他和義凈結伴前往那爛陀寺。歷盡悲歡離合之後,大乘燈看破紅塵,感慨悲歌的說:?本意弘法,重之東夏,寧誌不我遂,奄爾衰年,今日雖不契懷,來生願畢斯誌。?可見,對於如此結局,連玄奘的弟子都無可奈何,宏願終成夢幻泡影。大乘燈死於印度,卒年六十。

即便是後來成功的義凈,也是因為在印度大難不死,才能有後福。當年在去大覺寺的路上,義凈生了壹場大病,體力不支,在壹處山澤中掉隊,遭遇山賊,被搶劫壹空,連衣服都被扒光了。

山賊走後,他又想到當地土著會把皮膚白的人殺掉祭天,驚懼之下,為防萬壹,他跳進泥坑,渾身塗滿黑泥,然後用樹葉蔽體,拖著病軀,拄著棍子,蹣跚獨行,終於在半夜二更天追上了同伴,才得以活命。後來他離開那爛陀寺準備回國時,又被山賊抓住,又經過壹番磨難,僅免剚刃之禍,得存朝夕之命。

能落葉歸根並且在印度和中國都能幸福生活的,只有壹個靈運和尚。

靈運師者,襄陽人也,梵名般若提婆。誌懷耿介,情存出俗。追尋聖跡,與僧哲同遊,越南溟,達西國。極閑梵語,利物在懷,所在至處,君王禮敬。遂於那爛陀畫慈氏真容、菩提樹像,壹同尺量,妙簡工人,賚以歸國。廣興佛事,翻譯聖教,實有堪能矣。?

可見,靈運是聰明人,會說流利的梵語,還會畫畫,關鍵是有錢,在印度混的很好,回國後也能弘法,算是不負初心。義凈也羨慕的說,靈運實在太有本事了。但是,僅此壹家,別無分號。更多的和尚是在印度窮困潦倒,最慘的是無行和尚,幹脆靠乞討活命。

其實,這些和尚的命運雖然值得感慨,但不值得同情。不同於玄奘,他們的目的並不單純。當年玄奘火了以後,後來的這群和尚,雖然也想學法弘法,但像玄奘那樣名揚四海才是本心。雖然是出家人,但他們懷著極其強烈的功利心。

其中,有壹位明遠和尚,喪心病狂,甚至妄圖偷竊斯裏蘭卡的國寶佛牙,結果失手被抓,頗見淩辱。大部分和尚都在貧病交加中碌碌無為,而玄照,這群和尚中年齡最長、曾經際遇最隆、結局命運最慘的壹個,是唯壹壹個曾接近玄奘享有過的榮耀的和尚。可見,想要望玄奘項背,談何容易,孟子曰:?此之謂失其本心也。?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玄奘能夠取得成功,贏得生前身後名,不但有人給刻千金碑,幾百年後還能當選四大名著的主角,被封為旃檀功德佛。而那些亦步亦趨效法玄奘的和尚們,卻普遍結局悲慘,成為邯鄲學步式的笑話。背後的教訓很深刻。

玄奘西行圖

玄奘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唐太宗、唐高宗表面雖然支持玄奘,但其實對佛教很不友好,嚴打整治,這壹時期唐朝對佛教的管制僅次於唐武宗時期。雖然玄奘譽滿全球,但政府並不支持他弘法。關起門來譯經,其實是玄奘的弘法需求向唐朝政府的意誌妥協的結果。

而唐朝政府之所以願意接受妥協,主要還是因為玄奘太有才了,於個人情感而言,唐太宗和唐高宗都很尊重他。但其他和尚就沒這麽走運了。

高總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李治

除此之外,還有什麽深層原因呢?

玄奘在貞觀初年遠赴印度,當時剛剛經過隋末戰爭,戶口損耗太半,政局草創,水旱成災,民生雕敝,百廢待興。這時覺得中國佛教文化不行,不如印度,也不是不能諒解。

但是,等到玄奘回來之時,貞觀之治已經步入第十九年,根據《貞觀政要》的記載,

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贓者,皆遣執奏,隨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侮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

又頻致豐稔,鬥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賚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可見,這時國運興隆,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壹切都在向上向前發展。此時還要跑到國外去鍍金,再回國假裝高大上騙取榮譽,從壹開始就不能成立。

而印度的政治秩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玄奘去的時候,正值戒日王時期。戒日王有象軍六萬,馬軍十萬,力壓群雄,各路諸侯俯首稱臣,印度大部分地區在形式上統壹於戒日王治下,兵戈不起,政教和平。在此基礎上,印度的宗教生活也很活躍,戒日王每五年舉辦壹次無遮大會,傾竭府庫宴請和尚們胡吃海喝。

平時也有公辦慈善機構布施,玄奘自然不至於凍餒。而等到大乘燈、義凈等和尚來到的時候,戒日王已死,印度陷入分裂,特別是王玄策對阿羅那順的攻擊,致使印度最強大的摩揭陀國徹底衰敗,全印局面碎了壹地,國將不國,經濟衰退,民生艱危,治安惡化。此時去印度是自找苦吃。

戒日王僅在形式上統壹了印度部分地區

其實玄奘回來的時候,他就向世人充分昭示了中國相對於印度的巨大優越性。《秦王破陣樂》在印度流傳甚廣,唐太宗的偉大形象在印度十分光輝,戒日王說過:?我當東面朝之。? 東印度迦摩縷波國拘摩羅王也說:?常慕風化,東望已久。?但是戒日王治下的印度卻不穩固。

在玄奘威震全印的那次無遮大會上,五百多印度教極端主義者計劃刺殺戒日王,向大會的寶臺放火箭,焚毀了寶臺;後來,他們又派出刺客,持刀行刺戒日王未遂。這壹切都說明,戒日王的政權及其支持的佛教面臨著印度教的巨大挑戰,印度很不安全。

貞觀年間,戒日王兩次遣使朝貢,唐朝也三次遣使蒞臨印度,其中第三次就是王玄策橫掃印度那壹次。阿羅那順被綁到長安獻俘,此事足以彰顯印度完全不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同時也足以說明印度的安全狀況急劇惡化。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那些和尚昧於時局,冒險去西方鍍金,妄圖回國就能坐享榮耀,還以為這是終南捷徑,實為緣木求魚。

唐太宗昭陵前十四國酋長雕像中的阿羅那順雕像的底座

反倒有幾個印度和尚要聰明的多,比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他們在開元時來華傳教,名揚天下,其中的不空,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並列為四大譯經家。這裏特別要說的是善無畏,他是印度烏荼國王,在位時兵荒馬亂,禍起蕭墻,最終在19歲時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善無畏長期在那爛陀寺工作,義凈等和尚們應該有不少會認識善無畏,他與義凈年紀也相仿。8世紀初,善無畏以八十高齡來華傳法和譯經,是中國密宗祖師。他得到唐玄宗的禮遇,最後圓寂於洛陽,高壽九十九歲,贈鴻臚卿。看看人家善無畏選擇的道路,再看看玄照、大乘燈那幫人,高下立判,判若雲泥

  • 上一篇:金華藥品潔凈室的建設
  • 下一篇:為什麽新藥開發研究要從“靶標”開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