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沈睡的大山
慶元山區資源極為豐富。多年來,資源沈睡在大山裏,是典型的資源外向型經濟,已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15個貧困縣之壹。
如何強縣富民?清原人認識到,只有通過引進和傳播科學技術,才能實現山區資源的可持續綜合開發利用。1999年,清原滿族自治縣被確定為全省三個 "科技進山 "效益示範縣之壹。清原縣決策層把 "科技進山 "增效工程定位在發展山區特色產業上,建設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上,走區域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慶元人開始 "念山水經、打綠色牌、走特色路",他們以縣為單位,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山區 "綠色"、"特色 "產業發展為重點,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依靠科技,振興山區經濟。
"第壹生產力 "的魅力
清原通過與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和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合作,成為全國綠色食品基地縣,引進綠色保健品深加工企業15家,建成綠色食品基地32萬畝,開發綠色食品品牌6個,建成全省首批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建成全省首批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綠色食品水稻示範區。慶元還大力推廣 "引進養殖優良品種,科學飼養屠宰加工銷售 "的壹體化科學模式,促進了全縣肉牛產業的快速發展。
清原還與沈陽藥科大學、遼寧中醫學院等高校合作,開展了國家二類中藥新藥龍膽瀉肝軟膠囊的研制研究,通過龍巖前期人工栽培模式研究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已推廣栽培近萬畝。並通過基地招商,引進了遼寧鑫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遼寧鑫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遼寧鑫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遼寧鑫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遼寧鑫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遼寧鑫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共同發展。由於中藥材生產發展迅速,目前全縣中藥材人工種植面積已達23萬畝,每年增加農業收入4000多萬元。
國家林業局還在清原建立了 "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省林業廳也在清原建立了2個種子采集基地,沈陽農業大學和省林科院也分別在清原建立了種苗生產科研基地、種苗科技示範基地,並以此對清原綠化種苗生產進行技術輻射。目前,清原種苗基地已發展到2.8萬畝,成為東北地區種苗生產、銷售集散地,產品銷往東北、華北、長江流域部分地區,年實現效益3000多萬元。
慶元還利用豐富的山野菜資源,開展山野菜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和山野菜人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成功進行了刺龍芽、大葉芹、龍舌、龍蒿等8種山野菜的人工種植和繁育、以及蕨菜、豆莢蕨、猴腿蓋蕨等山野菜人工育苗高產栽培,目前,全縣人工栽培山野菜和返青育苗面積達3萬畝,利用溫室大棚生產反季節山野菜、生產大棚和育苗面積達3萬畝。利用溫室大棚生產反季節山野菜面積5600畝。
強縣富民雙贏工程
慶元縣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全縣****,投入資金2.96億元,已完成綠色食品基地環境監測評價、並培育了清遠馬鹿、北草龍膽草、清河牌優質大米、東霞牌醬油、紅南果梨、冰蛤王動物蛋白飲料等壹批科技含量高的名牌產品。並采取聘請專家指導和發揮縣內人才和 "土專家 "作用的辦法,開展多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課堂理論、基地實踐、家庭生產、社會應用",大力推廣綠色食品、食用菌、中藥材、山野菜、苗木花卉、馬鹿養殖、林蛙養殖、肉牛養殖等技術,為農民提供致富信息,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科技進山 "增效示範工程被稱為強縣富民的 "雙贏工程"。目前,清原滿族自治縣已建成中藥材、綠色保健品、食用菌、山野菜、林蛙、經濟林六大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