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眼裏,狐貍從來都是陰險、惡毒、危險的。在許多寓言中,狐貍大多扮演反派角色。《狐貍與烏鴉》中,狐貍通過吹捧騙走了肥肥的烏鴉,讓烏鴉既後悔又無奈。《狐貍拔牙》中,狐貍通過阿諛奉承,拔掉了獅子王嘴裏的牙,使得獅子王落得個不好的下場;《史密斯》中的狐貍用謊言誘騙老虎落入陷阱,使狐貍的詭計得逞;酸葡萄中的狐貍是個精神病患者。如果他不能吃葡萄,他說葡萄是酸的。就這樣,狐貍臭名昭著,天下皆知。
《本草綱目》寫道:“狐如黃犬,但鼻尾大。性情多疑,善變鬼,有黃黑白三種。”白天蹲在山洞裏,晚上偷偷出來覓食,氣味極其可恥。"此外,從狐貍嘴裏取唾液的方法和效果也寫著:"用小口瓶盛肉,放在狐貍常走的地方。狐貍不會得到瓶子裏的肉,而是在瓶子周圍遊蕩,唾液會流入瓶子裏,這樣就可以收集起來,用來配制迷人的藥物。"
其實人類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看待事物,往往存在頑固的偏見和錯誤。很多時候,他們的理解並不符合事實,甚至與事實相悖。其實狐貍是壹種聰明可愛的小動物,和陰險狡詐惡毒沒有關系。我們大大冤枉了狐貍。
我認為我們把狐貍當成寓言中的反派是不合理的。當然,這是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沒必要太認真。但《本草綱目》作為科技類書籍,對狐貍有著令人困惑的偏見。《本草綱目》中說狐貍善變鬼,是沒有根據的,大概來源於傳說,沒有得到證實,是很明顯的主觀臆斷。狐貍唾液能不能摻入迷醉藥也值得懷疑。依我拙見,狐貍的唾液大概和貓狗兔子的沒有太大區別。說狐貍的唾液可以做成妖媚的藥,說狐貍是壹種妖艷的動物,它的唾液中也含有撒嬌的“因子”,這大概是捕風捉影吧。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是我們的愚蠢。
我覺得狐貍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可能在原有的思維定勢下被我們忽略了。
狐貍是非常聰明的動物。狐貍很可疑。在當今這個勾心鬥角、陷阱遍地、權力橫行、弱肉強食、生存競爭激烈的世界,狐貍的偏執其實是壹種聰明和智慧,其本意是為了保護自己。尋求自我保護是動物的天性,也是上帝賦予動物的權利。我認為,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動物對狐貍構成威脅,包括人類。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狐貍放棄警惕肯定是壹件可悲的事情,這可能會徹底造成種族災難。懷疑使狐貍救了自己。
狐貍跑得很快。除了捕食動物,它的主要目的是逃跑。狐貍跑得很快。壹般來說,即使是很強壯的狗也很難抓到它。這是它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練出來的硬功。這種努力使它能夠在強敵到來時輕松脫身。在人們的印象中,狐貍會用很多技巧來對付其他強大的敵人。其實狐貍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多方法。往往會采取最簡單的方法:迅速逃離。它沒有時間或機會去思考復雜的對策。
狐貍是善良的,它的愛是感人的。母狐貍經常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幼崽。當獵人靠近狐貍窩時,母狐貍總是假裝逃跑來引誘獵人離開,以免傷害她的幼崽。為了達到引誘的目的,母狐總是慢慢逃跑,邊跑邊停下來,與獵人保持壹定的距離,從而引誘獵人壹步步追上來。母狐貍是冒著很大風險的,因為獵人手裏有槍,她深知危險,壹不小心就會被獵人射殺。但是為了他的孩子,都是豁出去了,不顧自己的生死。狐貍媽媽無私的犧牲精神簡直讓人感動。
蒲松齡是壹個偉大的智者。他用深刻客觀的眼光看到了狐貍身上的善與美。在他的筆下,狐貍變成了溫柔善良的美女。狐貍也用各種技巧為世人討回公道。我佩服蒲松齡的深刻。他看到了狐貍和動物的本質。我喜歡他作品中的狐貍,也喜歡大自然中的狐貍。這是狐貍成仙的傳說。真的希望狐貍能成仙,相信永生的狐貍壹定會為動物界主持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