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誰是藥神

誰是藥神

孫思邈(541 年或 581-682 年)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和藥物學家。他被稱為 "藥王"。他是華原(今陜西省耀縣)人。他自幼聰明好學。他說:"少時風寒,多方醫治,藥費耗盡家產。及長,通古、莊、百家之說,好佛典。十八歲時,立誌學醫,"頗知所悟,俾親戚鄰裏,中外有疾者,多所幫助"。北周大成元年(579 年),王室多事,楊氏寓居太白山(今陜西眉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生之術。周景帝即位,楊堅當政時,曾征召他為國子博士,但他自稱有病,拒絕赴任。隋大業(605-618 年)中,遊歷四川峨眉。隋亡後,他到南山,與僧人道宣結為好友。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 "道",授以爵位,固辭不就,後入峨眉煉 "太乙神精丹"。顯慶三年(658 年),唐高宗召他進京,他住在鄱陽公主的棄宅中。次年,唐高宗召見他,拜他為參知政事,但他仍拒絕接受。鹹亨四年(673 年),高宗患病,讓他隨駕。上元元年(674 年),他辭官歸山。高宗賜他壹匹良馬,並封為鄱陽公主。永淳元年卒,薄葬,不藏器物,祭於獄。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追贈為妙應真君。

孫思邈七歲讀書,能 "日誦千言"。他每天都能背誦上千字,20歲時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對佛學經典十分精通,被譽為 "聖童"。但他認為做高官過於世俗,所以屢次謝絕朝廷的饋贈。隋文帝請他做國子博士,他以病為由拒絕了。唐太宗即位後,召他到京城,見他五十多歲的人了還能像個少年模樣,十分感嘆,便說道:"如此看來,為人之道真是值得尊敬啊!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間竟是有的,怎麽會是假的呢?"皇帝也想給他封官,但孫思邈還是拒絕了。高宗繼位,請他為諫議大夫,未被允許。孫思邈回到家鄉後,高宗賜給他壹匹好馬和已故鄱陽公主的宅第,就連當時的名士,如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豪,都非常敬重他,以師長之禮侍奉他。

有壹次,盧照鄰問老師壹個問題:"名醫能治疑難雜癥的原因是什麽?"孫思邈的回答非常精彩,足見其醫術造詣之深。他回答說:"對天象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壹定能參與人事;對人體疾病了如指掌的人,也壹定深諳天象變化的規律。天有四季,有五行,相互交替,猶如自轉。那麽,它是如何運行的呢?天氣和暢而成雨;生氣上升而成風;凝結而成霜霧;開發散開則為虹。這就是天道,人也與四肢五臟相對應,晝伏夜出,呼吸精氣,吐故納新。體內之氣流註周身,化為營氣、衛氣;顯於誌則顯於神為色;發於外則為聲為音,這是人體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體的陰陽與自然界的陰陽並無太大區別。當人體的陰陽失去了正常的度,人體氣血上逆則為熱;氣血不通則為寒;氣血積聚則生成瘤贅;氣血下陷則為癰疽;氣血狂溢則為氣喘神疲;氣血衰竭則為精神疲憊。種種征象出現於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於表,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還總結了良醫的診斷方法:"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 "就是要像驍勇善戰的戰士壹樣自信、有氣節;"心小 "就是要像如履薄冰、落在懸崖邊上壹樣小心翼翼;"智圓 "就是在事物圓活靈活的時候,不要拘泥。"智圓 "是指在事物圓活時,不可拘束,要有制敵先機的能力;"行方 "是指不貪名,不占便宜,心中自有天地開。這是孫思邈對好醫生的要求。其實,不僅是醫生,僅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看,恐怕也得是個有氣節、有擔當的人,更不能與此道背道而馳!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壹流的大師,尤其是對醫德的重視,為後世行醫、行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更是把 "大醫精誠 "的醫德規範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專題論述,重點論述。而他本人,更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德、以德育德的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壹,成為壹代代醫者和人民群眾敬仰的時代偉人。

李時珍(1518-1593)

字東壁,號瀕湖,身高約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彥文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重本草,富有實踐精神,樂於向勞動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那年,被武昌楚王召為王府 "宗廟長",兼管良藥所事務。三年後,他被推薦到北京擔任太醫院院長。太醫院是專門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壹些庸醫搞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只在這裏幹了壹年,就辭官回鄉了。李時珍參考了 800 多種歷代醫藥書籍及其學術著作,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研究,歷時 27 年編成《本草綱目》壹書,是我國明代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該書受到國內外的高度評價,被譯成多種文字或被刪節。此外,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行醫,祖父是 "鐘醫"。父親李彥文是當地名醫。當時,私人醫生的地位很低。李家經常受到官府的欺負。因此,父親決定讓次子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讓他出人頭地,壹舉成名。李時珍自幼體弱多病,但性格剛直純真,不屑於學習空洞乏味的八股文。自十四歲中舉人後的九年中,其三次赴武昌會試均落榜。因此,他放棄了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苦苦哀求,表明了自己的決心:"身如逆水行舟,心比鐵堅。望父親成全我的誌向,我至死也不怕困難。"在冷酷的事實面前,李嶽峙終於醒悟,答應了兒子的請求,並悉心教導。沒過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壹位很有名氣的醫生。

《本草綱目》**** 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二十七年(1578)後成書。****收錄歷代本草所載藥物壹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藥壹千零九十四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藥物共 798 種,李時珍又增加了 374 種新藥。每種藥物首先以名為綱,以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制;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釋用為體。內容極為豐富,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在十余年的行醫生涯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的古代醫書,並通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本草書籍 "條目既多且繁,名目更雜。或壹物析為二三,或二物雜為壹品"(《明外史本傳》)。尤其是許多毒藥被認為可以 "久服延年",以致禍患無窮。因此,他決心重編壹本本草。從三十壹歲起,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 "窮搜博采",李時珍閱讀了大量的參考書。家裏的藏書讀完了,就借行醫之機,向鄉裏各大戶借閱。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更多了,簡直成了 "書癡"。他自述 "久耽書癮,如食甘蔗漿"(《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中稱贊他 "十年寒窗,足不出戶,無所不練"。他不僅讀了八百多部醫書,壹萬多卷,還讀了許多歷史、地理、文學作品,以及敦煌的經史巨著,甚至前代幾位大詩人的作品集。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關於醫藥的詩句。而這些詩文也確實給了他很多真實有用的醫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學上的許多謬誤。例如,在古代醫書中,經常出現 "沖和鳧"。它們指的是什麽?有區別嗎?歷代藥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引用屈原《離騷》中的 "將與雞鶩爭食"、"將泛若鳧之水 "兩句,指出詩人把 "鶩 "與 "鳧 "相提並論,充分證明它們不是同壹種鳥。他還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寫,證明 "蘆 "是家鴨,"鳧 "是野鴨,藥性不同。屈原的詩賦,卻成了李時珍試藥取名的雄辯依據。在《本草綱目》的編寫過程中,最讓李時珍頭疼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使藥物的形狀和生長情況很不清楚。過去的本草書籍,雖然反復解釋,但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的研究,而是在書中照抄照搬 "紙上談兵",所以越解釋越混亂,矛盾倍增,使人不知所雲。比如藥物遠誌,南北朝名醫陶弘景說它是小草,像麻黃,但顏色青綠,花白色,宋代馬蒔則認為它像大青,並指責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誌。又如狗脊壹味藥,有人說它像蓖麻油,有人說它像揪麻雀,有人說它像貫眾,說法很不壹致。類似這樣的情況,李時珍不得不壹再停筆。這些困難如何解決呢?

在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 "固然必要,但 "行萬裏路 "更不可或缺。於是,他既 "搜羅百家",又 "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考察。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陪同下,遠走山野,遍訪名醫名儒,尋訪民間偏方,觀察采集藥物標本。

他先在家鄉潁州采訪。後來,他又多次出訪。除湖南、廣東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許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去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下了 "遠窮僻壤產,探險足下華 "的詩句,反映了他長途跋涉、四方采訪的壹生。李時珍每到壹地,都謙虛地向形形色色的人物提出要求。其中,有采藥人、農夫、漁夫、樵夫、獵人。他們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例如,蕓苔是壹種治病的常用藥。但它到底長什麽樣呢?神農本草經》不懂,註解也不懂。李時珍請教了壹位種菜的老人,在他的指導下,再察看實物,才知道蕓苔,其實就是油菜。這種植物,第壹年下種子,第二年開花,種子裏可以榨出油來,所以這種藥,就在他的《本草綱目》裏清清楚楚地註了出來。

無論是在各地采訪,還是在自家的藥園裏,李時珍都非常細心地觀察藥物的形態和長勢。

白花蛇,藥州白花蛇。此藥具有治風痹、驚風、癬癩之功。李時珍對它研究已久。但起初只是從蛇販那裏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這是從江南興國州的山上捉來的,不是真正的蘄蛇。那麽,真正的靈蛇長什麽樣呢?他向壹位獵蛇人請教。那人告訴他,蛇的獠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後,必須立即截肢,否則就會中毒身亡。它對治療上述疾病有特殊效果,因此非常珍貴。國家官員強迫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捕捉它們,以便向皇帝進貢。其實,只有在城北的龍鳳山上才有真正的草蛇。李時珍追求親眼觀察皰蛇,便讓捕蛇人帶他上龍鳳山。那裏有壹個神獸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灌木叢中有很多石楠藤。草蛇喜歡吃這種藤蔓的花和葉子,所以就生活在這壹帶。李時珍不顧危險,四處尋找。在捉蛇人的幫助下,他終於親眼看到了蛇,看到了捉蛇、制蛇的全過程。正因為有了這次深入實際的考察,後來他在《本草綱目》中寫到白花蛇時,就很容易簡明準確地說出了白花蛇的特點。說的是蛇的形態:"龍頭虎口,黑質白花,挾有二十四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有佛甲,長壹二分,腸形如珠";說白花蛇的捕捉和制作過程是:"多於石南藤上花葉中食之,人尋之。先撒壹把沙土,然後盤曲不動,用叉取之。以繩懸之,刀斷其腹,以去腸物,然後反尾洗其腹,覆護其創,乃以竹撐之,屈曲盤曲而上,系之炕幹。"與此同時,也明確了田間畬蛇與白花蛇的區別:"出潁川地者,雖涸而視物不沈,他處則不然"。如此清晰地記述白花蛇的各種情況,當然得益於細致入微的田野調查。李時珍了解藥物後,並不滿足於調查,而是壹條壹條地挑著看,對照實物查。這樣就弄清了許多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毒品。用他的話說,就是 "壹壹挑,相當真","列出品目,反復看"。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生產的 "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 "可以成仙的果子"。他們每年都要采摘,向皇帝進貢。官府嚴禁他人采摘。李時珍不信道士之言,要親自采摘壹試,看看它究竟有什麽攻伐之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冒險采摘了壹顆。經過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與普通的桃、杏壹樣,只能生津止渴,是壹種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麽特殊的攻擊效果。穿山甲,即現在所說的穿山甲,是過去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巖石,張開鱗甲,裝死,引誘螞蟻入甲,然後合上鱗甲,潛入水中,再張開鱗甲讓螞蟻浮出,然後吞食。為了弄清陶弘景的說法是否正確,李時珍親自上山觀察。在樵夫和獵人的幫助下,他抓到了壹只穿山甲。從它的肚子裏剖出了約壹升的螞蟻,證實了穿山甲這種動物有食蟻之穴,陶弘景的說法是對的。但是,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吃螞蟻,是抓開蟻穴,舔食食物,而不是引誘螞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的正確壹面,糾正了它的錯誤。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考察,弄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歷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全書約 200 萬字,52 卷,藥物 1892 種,新藥 374 種,方劑 1 萬余種,圖片 1000 余幅,成為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它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對其他相關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也有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 "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所以藥神是李時珍

孫思邈是藥王

  • 上一篇:投訴醫院藥品過期找哪個部門
  • 下一篇:什麽是hpv51 hpv51?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