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院計算機管理的網絡化、信息存儲介質(光盤和 IC 卡)的使用以及互聯網的全球化,電子病歷應運而生。電子病歷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必然產物,是醫院病歷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它在臨床上的初步應用,大大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但這還只是電子病歷應用的開始。
電子病歷(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又稱計算機病案系統或計算機病歷(CPR,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它是使用電子設備(計算機、健康卡等)保存、管理、傳輸和復制的數字化病人病歷,取代了手寫的紙質病歷。其內容包括紙質病歷的所有信息。
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簡稱EMR)由衛生部頒布,根據《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電子病歷》定義為:電子病歷是醫療機構對門診、住院病人(或保健對象)的臨床診療和指導幹預等數字化醫療服務工作的記錄。
電子病歷是通過電子設備(計算機、健康卡等)保存、管理、傳輸和復制數字化的患者病歷,替代手寫的紙質病歷。電子病歷具有主動性、完整性和正確性、知識關聯性、調閱及時性等特點,是醫療機構對門診、住院病人(或保健對象)臨床診療和指導幹預等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的數字化記錄。究竟什麽是電子病歷,目前學術界還缺乏統壹的認識。根據研究,理想的電子病歷應具備兩個功能:
1.醫生、患者或其他被授權者,在需要任何有關個人的健康數據或相關信息時,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完整、準確、及時地獲取它們,並能對其進行準確解讀,在需要時最大限度地獲取詳細、準確、全面的知識。
2.電子病歷能主動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識做出判斷,及時準確地做出提示,在個體健康狀況需要調整時,給出最優的方案和實施計劃。之所以稱之為理想的電子病歷,是因為這兩項功能看似簡單,但內涵深刻,幾十年內難以完全實現。
3、衛生部《電子病歷基本結構和數據標準(試行)》給出的定義:電子病歷是由醫療機構以電子化方式創建、保存和使用的,集中反映門診、住院(或醫護對象)臨床診療和指導幹預信息的數據集成系統。它是居民個人在醫療機構就診過程中產生和記錄的完整、詳細的臨床信息資源。電子病歷在國際上有不同的稱謂,如 EMR、CPR、EHR 等。不同稱謂所反映的內涵和外延也不盡相同。盡管人們對電子病歷應具備的壹些基本特征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但由於電子病歷本身的功能形式仍在發展之中,因此對電子病歷的定義並不壹致。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包括:
醫學研究所(IOM)對 CPR 的定義[1]:
電子病歷是以電子方式管理的有關個人終身健康狀況和醫療保健的信息,它可以作為醫療保健的主要信息來源,取代紙質病歷,滿足所有診斷、法律和管理需求。
美國 HIMSS 協會對電子病歷的定義[2]:
電子病歷是壹種為醫生服務的安全、實時、現場、以病人為中心的信息資源。電子病歷可自動優化醫生的工作流程,消除可能導致護理延誤和護理脫節的溝通和響應障礙。電子病歷還支持采集醫療保健中不直接使用的數據,如計費、質量管理、績效報告、資源規劃、公共****健康疾病監測和報告等。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健康信息標準技術委員會(C215)對電子健康記錄的定義[3]:
電子健康記錄是以計算機可處理格式表示的醫療主體健康信息的存儲庫。
盡管各機構對電子健康記錄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從電子健康記錄應包含的信息內容和電子健康記錄系統應具備的功能兩方面進行描述。
在信息內容方面,目前比較傾向的觀點認為,電子健康記錄不僅包括個人的醫療記錄,即門診和住院病人的所有醫療信息,還包括個人的健康記錄,如免疫接種、健康檢查和健康狀況等。也有觀點認為,電子健康記錄除包括專業醫療衛生機構產生的信息外,還應包括個人記錄的健康信息。就時間跨度而言,電子病歷應涵蓋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在功能上,電子病歷強調信息技術的優勢,提供紙質病歷以外的服務功能。雖然目前還很難準確、具體地列舉出電子病歷系統的功能,但電子病歷在多個方面體現了其功能的可能性。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記錄、存儲和獲取醫療信息的功能;利用醫療知識庫輔助醫生臨床決策的功能;以及信息再利用為公眾**** 健康和科研服務的功能。以上三個方面只是高度概括,在具體功能形式上還存在著廣泛的多樣性和可擴展性。
HIMSS將電子病歷的功能特點歸納為八個方面[2]:
(1)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醫療護理需要,就能安全、可靠、實時地訪問患者的健康記錄;
(2)捕獲並管理就診和長期健康記錄信息;
(3)作為醫生信息源的主要作用來源;
(4)協助制定治療計劃,為患者或患者群體提供循證護理;
(5)獲取數據,用於持續質量改進、使用情況調查、風險管理、資源規劃和績效管理;
(6)獲取患者健康相關信息,用於醫療記錄和醫療付款;
(7)提供經過適當過濾的縱向信息,以支持醫學研究、公共***健康報告和流行病學活動。
(8)支持臨床試驗和循證研究。
在國際上,雖然 EMR、EPR、CPR 和 EHR 有時在術語上可以互換使用,但它們各自強調的 EHR 範圍不同。EMR 更多強調的是醫療機構內部的電子病歷和計算機化業務流程;EPR 和 CPR 強調的是醫療機構內部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信息整合,包括患者的偶發醫療記錄和住院記錄的整合;而 EHR 則進壹步強調醫療機構內部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信息整合,包括患者的偶發醫療記錄和住院記錄。EPR 和 CPR 強調在醫療機構內部整合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信息,包括整合病人過去的就診和住院記錄。隨著形勢的發展,EHR 的內涵逐漸與電子病歷 **** 的理解趨於壹致。
在國內,人們壹般只用 "電子病歷 "壹詞來表述上述不同的概念,並不直接區分幾個概念。在醫院背景下討論電子病歷,指的是醫療機構內部的電子病歷;在區域醫療信息化背景下討論電子病歷,指的是電子健康檔案。
按照上述對電子病歷的定義,在醫院內部實現電子病歷實質上是整個醫院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算機信息化,而電子健康檔案則是整個醫療衛生行業的信息化和區域信息**** 享。由此可見,電子病歷的發展將是壹個較長的過程。
在醫院內部,電子病歷並不是壹個獨立的系統,它是建立在各類臨床信息系統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的,臨床信息系統構成了電子病歷的信息源。作為臨床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電子病歷系統的核心組件,醫生工作站既是電子病歷的信息源,也是電子病歷最重要的載體。
為了標誌和評價電子病歷的發展過程,HIMSS Analytics 將電子病歷分為七個階段[4]:
0 階段:可能存在壹些臨床自動化系統,但檢驗科、藥房、放射科三大輔助科室系統尚未實現。
第 1 階段:安裝了三大臨床輔助科室系統。
第 2 階段:大型臨床輔助科室將數據輸入臨床數據儲存庫(CDR),醫生可通過 CDR 提取和瀏覽結果。CDR 包含受控醫學詞匯和用於沖突檢測的初始臨床決策支持/規則引擎,文檔掃描信息可與 CDR 系統連接。
第 3 階段:臨床文件(如體溫單、手術單)為必備要求。護理記錄、治療計劃圖表和/或電子用藥記錄 (eMAR) 系統可獲得加分,並以提供至少壹項院內服務的形式實施並與 CDR 集成。為醫囑輸入中的錯誤檢測提供初始決策支持(即通常應用於藥房的藥物/藥品、藥物/食品和藥物/檢測沖突檢測)。通過 PACS 實現壹定程度的醫學影像訪問,放射科以外的醫生可通過內部 Intranet 或其他安全網絡進行訪問。
第 4 階段:在護理和 CDR 環境中增加計算機化醫囑輸入系統(CPOE),並輔以第二級循證臨床決策支持功能。如果病人服務區已實現 CPOE 並達到前壹階段的水平,則可達到這壹階段。
第 5 階段:至少在壹個病人服務區完全實現了閉環用藥管理環境。電子用藥記錄(eMAR)和條形碼或其他自動識別技術(如 RFID)已實施並集成到 CPOE 和藥房系統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用藥的安全性。
第 6 階段:至少在壹個病人服務區實施完整的醫生文書工作(結構化模板)。三級臨床決策支持為醫生的所有活動提供指導,以可變和合規警告的形式提供,與協議和有效性相關。完整的 PACS 系統通過內聯網為醫生提供醫療圖像,取代了所有膠片圖像。
第七階段:醫院擁有無紙化的 EMR 環境。醫療信息可通過電子交易或與區域醫療信息網絡內的所有實體(即其他醫院、門診診所、亞健康環境、雇主、付款人和患者)交換,輕松實現 ****。在這壹階段,HCO 可以按照理想的模式支持真正的電子病歷。
Gartner 還為電子病歷創建了壹個世代模型[5],該組織將其分為五代:
第壹代被稱為收集器,是壹個相對簡單的系統,可創建壹個臨床數據存儲庫 (CDR),將來自多個來源(如檢驗和藥房系統)的信息整合到壹個存儲庫中。
第二代系統被稱為記錄器,可簡化記錄並提供對臨床數據的訪問。
第三代稱為助手,提供有限的決策支持功能,覆蓋門診和病房。
第四代稱為同事,提供先進的決策支持功能,範圍超出門診和病房。
第五代稱為導師,支持連續性護理,並從決策支持發展到實際指導。與紙質病歷相比,電子病歷的發展至少具有以下意義:
(1)為醫護人員提供完整、實時、隨時隨地獲取病人信息的途徑,有助於提高護理質量。
(2)結合醫療知識庫的應用,通過校準、報警和提示等手段可有效減少醫療差錯。
(3)通過電子信息傳輸和 **** 享受,可優化醫院內部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為醫療管理、科研、教學、公共衛生****。
(5)通過醫療信息 **** 共享,支持醫療機構之間病人護理的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