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誌道(1910-1989),男,紹興人,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即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錢誌道是陜甘寧邊區基礎化學工業和我國現代國防工業的開拓者之壹,長期從事火炸藥、彈藥的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為我國兵器工業和導彈推進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教育方面,他提倡學以致用,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是教育工作的優秀組織者和領導者。
中文名:錢誌道
國籍:中國:漢族:漢族
籍貫:中國浙江紹興
:中國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1910 年 11 月 3 日
逝世日期1989年9月28日
職業化學工程師
畢業於:浙江大學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
代表作:參與創辦中國第壹所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
性別:男/p>
個人簡歷
1922-1931年就讀於南昌豫章中學。
1931-193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士學位。
1937-1938年,在南京應用化學研究所和太原理化研究所工作,研究毒氣和防毒面具。
1939-1945年,先後任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第三工廠廠長、工程部長,軍事工業局第壹工廠化學總工程師。他兩次當選為陜甘寧邊區特等勞動英雄,並獲得毛澤東親筆題詞:"熱心創造"。
1945-1946年,主持領導並參與編寫《火炸藥、手榴彈》生產技術總結。
1946-1949年,任東北軍區軍工部雞西辦事處(簡稱三辦)總工程師,東北軍區軍工部直屬壹廠廠長、政委。
1949-1952年,東北軍區軍事工程部總工程師兼技術處處長,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軍事工程局副局長,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軍事工程總局副局長。
1953-1954年,第二機械工業部技術處處長。
1955-1960年,先後任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助理、中國科學院技術部委員、(化學部委員)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機械組副組長、航空組副組長、國防組委員。第壹機械工業部部長助理兼第壹局(導彈局)局長。
1963-1965年,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中國兵工學會第壹屆理事。
1965-1977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1977-1981年,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1981-1989年,中國科學院顧問、中國兵工學會第二屆名譽理事長、中國兵工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顧問、中國兵工史資料征集委員會顧問、中國兵工學會顧問。
1989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
生平
教育經歷
錢誌道1910年11月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壹個職員家庭,1922年舉家遷往江西南昌。他曾就讀於江西豫章中學,1931 年考入浙江大學化學系。在校期間,他追求真理,要求進步,被選為學生會主席。
錢誌道在浙大求學期間,正值日本侵略軍蠶食中國,挑釁事件時有發生。為了抗日救國,他致力於研究軍火化學。利用所學知識在浙江大學附近的大橋上做燃燒彈試驗,引起轟動。從此,軍火化學研究在他心目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戰爭經歷
大學畢業後,學校鑒於他品學兼優留浙大任助教。抗戰爆發前夕,錢誌道再也無法安心助教生活,軍工救國的念頭又重新萌發,於是毅然提筆投筆從戎、先後應聘到南京兵器總局應用化學研究所和山西太原理化研究所,研究毒氣和防毒面具,抗擊日軍慘無人道地用化學毒劑屠殺中國同胞的罪行。當時,防毒面具中的活性炭需要用椰子殼燒制,而山西不產椰子,他大膽地用核桃殼燒制的活性炭作為替代品,經過試驗也能達到防毒的效果。這是他致力於軍工產品研究的開始。
1938年3月,日軍壓太原,錢誌道失業回家。失業期間在開封老家的壹個小住宅裏曾經擔任過防空巡視員,經常與進步人士交往,偷偷閱讀毛澤東的著作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遊記》,在頭腦中對***共產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留心報紙,關註時局,尋找出路。有壹次,他看到《新華日報》刊登的八路軍為禁毒募捐的廣告,立即給毛澤東主席寫了壹封自薦信。1938年4月底,他收到了毛澤東辦公室秘書長李六如代表毛澤東主席給他的回信,歡迎他到延安,並告知了去延安的路線。他看了壹遍又壹遍,激動不已,匆忙安排,於5月18日離開開封,奔赴延安參加革命。
5月28日,他經西安到達延安。在延安,他開始了防止日軍使用毒氣的研究工作。為此,他還參加了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召開的兩次防毒會議。後來,經中央軍委介紹,他到剛成立不久的中央軍委軍工局工作,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分之壹世紀的軍工生產和軍事科學研究生涯。
抗日戰爭時期,彈藥奇缺。錢誌道專攻理論化學。到延安後,他親眼目睹了邊區地瘠民貧、沒有工業基礎的艱苦環境,決心把自己的科學知識應用到邊區急需發展的基礎化學工業中去。從到延安到1946年6月,他歷任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工程師、軍事工業局第三工廠廠長兼工程部長、軍事工業局第壹工廠化學總工程師等職。
1946年6月,錢誌道和其他同誌奉命前往東北,建設新解放區的軍事工業。他前後擔任過雞西辦事處總工程師、東北軍區軍工部總工程師、軍工部黨委委員等職。他組織生產手榴彈、子母彈、迫擊炮彈、導火索和雷管,主持建設密山無煙制藥廠(當時稱東北軍區軍工部直屬壹廠,又稱 "東北釀造公司"),任廠長、政委。
建設經歷
建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會候補委員,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軍工局副局長,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軍工總局副局長,第二機械工業部技術司司長、部長助理、
國防小組成員,原子能小組成員,第壹機械工業部部長助理兼第壹局(導彈局)局長,中國科委儀表組副組長,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助理兼總工程師等職。1963年調入中國科學院任技術科學部副主任,1965年1月調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副校長,1965年1月任該校副校長。
貢獻
奠基
在延安、楊家溝、茶坊、子房溝等地工作期間,他經常深入基層,了解情況,指導工作。1939年5月,他擔任三廠廠長時,三廠的主要任務是裝填子彈和制造手榴彈。當時,在沒有專業技術人員和原材料的情況下,他團結工人,克服各種困難,不懈努力,先小規模試生產,後擴大生產硫汞、硫化銻、火藥、子彈底火、重裝子彈和手榴彈。1940年9月,朱德總司令到茶坊視察工作,號召三廠工人多生產子彈和子彈,支援前線。為了提高裝填子彈和制造手榴彈的能力,他積極采取修設備、靠工人的措施,很快提高了產量,裝填子彈由每天三四百發增加到1000多發。之後,他奉命籌建軍工局分局子房溝化工廠,用錢誌道的話說,"壹切從零開始"。雖然沒有見過火彈廠,但強烈的進取心和邊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促使他不斷學習、研究、實踐,並在軍工局局長李強的領導和軍工局壹分廠機械總工程師沈洪的帶領下,密切配合,群策群力,與****。他最終設計出了生產工藝和工藝流程。既適合邊區的物質條件,又適應邊區軍工發展的要求。建設彈藥化工廠需要物資和關鍵設備,陜甘寧邊區又受到國民黨的嚴密封鎖,每前進壹步都困難重重。1940年11月,他和戰友們冒著極大的危險,前往國民黨控制下的西安采購,使工廠得到部分補充。在他的組織下,和工人壹起投入建設,僅用壹年多時間,就在壹窮二白的黃土高原上建成了從基礎化工產品到火藥、炸藥的生產工廠。而在技術水平上,尤其是他主持設計安裝的硫酸(鉛室法)、硝化甘油(硝化噴射分離器法)、硝化纖維素(湯姆遜法)等工藝設備,在當時全國都是先進的。子房溝化工廠建成後,開始生產硝化甘油、硝化棉和黑炸藥,木粉吸收硝化甘油的高級炸藥,單基發射筒和雙基發射筒,以及創造性地裝填強力棉(含氮量約13%)的手榴彈。步槍炮彈、手榴彈、彈射器炮彈和迫擊炮彈的威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在戰鬥中對敵人起到了威懾作用。
此外,在他和華壽鈞的領導下。化工廠還為邊區制造了鈔票紙,解決了邊區印制邊幣(即陜甘寧邊區貿易公司流通券)的問題。生產出氯酸鉀,"不僅解決了彈藥的大問題,而且使火柴制造成為重要原料"。錢誌道對工廠實行科學管理,制定了化工廠 "安全防範措施",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十分關心工人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親自教導和培訓幹部。
由於他成績突出,1944年5月,在陜甘寧邊區廠長和職工代表會議上,被評為 "特等勞動英雄",受到毛澤東接見並親筆題詞 "熱心創造"。同月,《解放日報》以《工程師楷模錢誌道同誌創建邊區基本化學工業》為題介紹了他的事跡,稱贊他是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範,在他的堅持不懈和苦心經營下,奠定了邊區基本化學工業的基礎"。1944年12月,在延安召開的邊區群英大會上,他再次當選為特等勞動英雄,被譽為 "模範工程師"。
發展航天事業成績卓著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6月,錢誌道等同誌奉命奔赴東北,建設軍工新區,任東北軍區駐雞西辦事處總工程師、軍工部總工程師、軍工部黨委委員,組織手榴彈、子母彈、迫擊炮彈和引信、雷管的生產,負責主持密山建設,任密山無煙藥廠廠長兼政委。在渺無人煙的北大荒,他團結技術人員,利用在子房溝設計化工廠的經驗,建成了大型無煙藥廠。軍工部技術處成立後,他兼任處長,組織研究火箭和推進劑,用濕法制造火箭推進劑,制成單噴管動尾式4英寸火箭彈(A3型榴彈),並到工廠參加實驗,吸收了當時被稱為國際先進技術的幹壓制藥法的經驗,獲得定型,奠定了我國火箭研究的初步基礎。
1919年,中國政府發射了中國第壹枚火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他親自組織領導各廠進行新產品的設計、試制和生產,品種有:步兵照明彈、60信導彈、手榴彈、迫擊炮彈、引信,以及90火箭推進劑與各種彈丸發射藥等。可以說,每壹件產品都傾註了他的心血。
1951年至1958年,錢誌道作為國防工業(包括兵器工業)的代表,先後赴蘇聯與周恩來、李富春、徐向前、薄壹波、張愛萍等人談判。特別是 1952 年 8 月,他隨周恩來、李富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赴蘇,參加了中國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 156 項重點工程協議的談判。在武器化階段,他主持國防工業的技術管理工作,在基礎技術開發和組織研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為我國武器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6 年,他代表國防工業參與制定了《1956 年至 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推動了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他組織的國防工業配合我國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國導彈和航天事業之所以取得成就,與他努力踐行黨的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精神是分不開的。他為我國兵器、航空、電子、造船、導彈等國防工業的建設和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默默耕耘了52年,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以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造詣在科技界、國防工業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並因此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顧問,中國兵工學會第壹、二、三屆名譽理事和顧問,中國兵工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顧問,兵工史資料征集委員會顧問,陜甘寧邊區兵工史資料征集委員會顧問。
錢誌道十分重視科研工作。他始終認為,國防科研工作是實現國防現代化的主要途徑。建國初期的東北軍區軍工部技術處,如今發展成為為兵器工業配套的各類研究所,其發展與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以第三研究院(現名機械工業部第 204 研究所)為例,錢誌道對其最初的發展可謂傾註了大量心血。為了將第三研究院遷至西安,從院址的選擇到專業的發展,他不辭辛苦,多次往返於北京和西安之間,討論研究第三研究院的工作任務和發展方向。錢誌道是中國熱衷於武器和化工生產的領軍人物,是當之無愧的。
獻身教育,培養人才
錢誌道在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工作期間,壹貫重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黨對學校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壹代新人。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護老教師。科大在玉泉路期間,住處離學校較遠,每次下班回家,他都請年老體弱的老教師坐他的車;他關心師資隊伍建設,特別是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為他們創造脫穎而出的環境,甚至為身邊的秘書著想。他對秘書說:"我這裏事情不多,可以抽時間到系裏兼課,不要荒廢學業。"他分管教學科研工作,學習態度端正嚴謹,作風務實民主,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實驗室,了解教學和科研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加以解決;他註重從實際出發,提倡建立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所需的專業和學科,越是條件艱苦越能出成果出人才,支持和鼓勵學生到那裏去經受鍛煉,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在那裏經受鍛煉,為國分憂,他繼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提倡自己動手,勤儉辦學,在他的倡導和影響下,使學校形成了良好的風氣;特別是 "文革 "期間,中國科技大學被迫遷往安徽省合肥市,遭到嚴重破壞後,為了辦好學校,在郭沫若校長的倡導下,為了把學校辦好,保持和發揚郭沫若校長倡導的 "勤奮好學、理實並重、又紅又專 "的學風、他在校黨委和劉達的支持下,克服困難,整頓教學秩序,恢復實驗室建設,提出並實施了壹系列重視理論、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和實驗技能訓練的措施,為中國科技大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面對十年動亂造成的人才斷層危機,他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采取果斷措施,召回壹部分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科大畢業生,進行集中學習和進修,既挽救了科大,又為國家輸送了人才。如今,這部分人已經成長為中國科技大學的中堅力量;錢誌道從二線退下來後經常關心兩件事:壹件是我國的國防工業建設;壹件是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延安時期他的學生如今都身居高位,其中不少人從事國防工業,每次去看望他,他都念念不忘:"國防要現代化,光靠引進是不行的,必須自力更生!"在工作中,他對學生的諄諄教誨時刻銘記在心;對於教育工作,他更是感情深厚,為了辦好中國科技大學而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建的我國第壹所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傾註了他的全部心血,受到師生員工的崇敬和愛戴。他壹直受到師生員工的尊敬和愛戴。
光明磊落
由於受非正常思想的影響,錢誌道從上世紀60年代初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迫離開了他想為之奉獻壹生的國防工業,這使他終生遺憾。在 "文革 "中,他受到的沖擊更大,精神和肉體都受到了嚴重的摧殘。當他被抄家時,當壹些年輕人從箱子裏翻出毛澤東送給他的親筆題詞時,都驚呆了,想不到科大的 "走資派 "竟是老英雄!大家勸他拿出來,減少痛苦,他只是壹笑了之。在他看來,用毛主席的題詞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是不願意做的,始終堅定地相信黨,相信人民,相信歷史是公正的,堅定不移地堅持****。1977年,他光榮地當選為中國**** 產主義黨第十壹次代表大會代表。
人物評價
193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任助教。1938年赴延安組織軍工生產。1946 年赴東北創建軍工企業,不久任東北軍工局副局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重工業部軍工總局副局長,二機部、壹機部導彈局局長、部長助理。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3 年到中國科學院工作,不久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1978年,他創辦了中國第壹所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
1978年,他創辦了中國第壹所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並擔任副院長。
在軍工部門工作了25年。在延安,他領導的化工廠成為邊區基礎化學工業的基地,1944年和1945年兩次被授予特等勞動英雄稱號,毛澤東為其題詞 "熱心創造"。1949年後,他為常規武器和導彈的生產,以及航空、電子、造船等國防工業做出了貢獻。20 世紀 60 年代初,他指導了中國火箭的生產。20 世紀 60 年代初,他指導了中國火箭的研制工作。作為國防工業代表,他曾五次隨周恩來總理、徐向前元帥出訪蘇聯,圓滿完成了 156 個項目中的軍工項目和其他項目的談判。在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副院長期間,他為我國科研和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生活艱苦樸素,把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全部捐給了獎學基金。
錢誌道作為壹名***黨員、壹名高級知識分子、壹名七級國家幹部,他有著堅強的黨性,雖然遭受了很大的不公正待遇,就連妻子也從未泄露過壹個字,對於親朋好友的求職,他斷然拒絕;對於壹些不正之風,敢於直言,敢於抵制;對於送禮,他更是深惡痛絕,或當面頂撞,或以高於禮金的價格相送!或高於送禮的價格。壹次,壹位旅居海外的老同學來看他。他事先寫道:"妳來看我,不要帶禮品,否則妳要送禮,我要還禮,頗不合適,故省之,不可兼得。"對於用車,按照規定他應該配備專車,但他認為自己沒有多少事,配備專車是浪費,只為公務偶爾用用,私事不用;在生活方面,他反對鋪張浪費,大吃大喝,平時掉在餐桌上的壹粒米也要撿起來吃掉,深知農民種地不易。他幾十年如壹日,全心全意為黨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都不動搖,這是極其可貴的。
錢誌道壹生很少在自己的著作上署名,總是把自己的功績歸功於其他同誌。他的言行本身就是壹部傑出的作品。他壹貫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壹身正氣,壹塵不染,在地位、榮譽、待遇和享受面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堅持真理,作風正派,光明磊落,性情堅韌,善於團結大家共同奮鬥。他平易近人,關心他人,即使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脅時,仍不忘其他離退休老同誌的身體健康。他壹貫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他的歷史上有許多光輝業績和感人的模範事跡,直到有的人去世都為人所知,表現出壹個優秀**** 產黨員的高尚品德和革命情操,他是新中國科技專家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