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什麽時候種植西洋參?

什麽時候種植西洋參?

西洋參

(壹)概述

別名西洋參、花旗參、花旗參等。

五加科人參屬,根入藥。它是壹種多年生根莖草本植物。原產於北美洲加拿大南部和美國北部,分布於北緯30至40度,西經67至125度範圍內,20世紀40年代,筆者隨江西省廬山植物園從加拿大引種,未獲成功。1975 年後,我國先後從美國引進幾批種子,分別在吉林、遼寧、黑龍江、陜西、江西、貴州、雲南、河北、山東、安徽和福建等省引種栽培成功。1975 年後,我國陸續從美國引進了幾批種子,分別在吉林、遼寧、陜西、江西、貴州、雲南、河北、山東、安徽和福建等省栽培成功、其中,東北三省和陜西秦巴山區的栽培獲得成功,尤其是福建和雲南的高海拔山區,為我國西洋參栽培區向低緯度擴展奠定了基礎。西洋參雖然與人參同屬人參科,是名貴的滋補強壯藥物,但在功效和作用上卻相差甚遠。人參屬於補氣(補陽)藥,西洋參屬於補陰(補陰)藥。

西洋參是壹種不可替代的、具有特殊治療價值的珍貴補益藥物,性寒,味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退虛熱、補陰、生津、降血壓的功能。臨床上,可改善或消除虛勞、目赤耳鳴、口幹咽燥等津血虧虛癥狀。口渴少氣、腰膝酸軟、陰虛發熱、發熱傷陰、肺虛久咳、咳血等癥狀。由於藥效綿長而緩慢,在治療上頗受歡迎,在國際市場上備受青睞。

(二)植物學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比人參短,根肉質,紡錘形,少分期。莖圓柱形,長約 25 厘米,有縱向條紋,或稍有棱角。掌狀卵形葉 5 片,通常 3-4 片,在莖端輪生;小葉膜質,寬卵形到倒卵形,先端突然變尖,基部收斂,邊緣有粗鋸齒。花梗從莖端葉柄中心引出,稍長於葉柄,或幾乎等長。傘形花序,花多數,等片綠色,鐘狀;花瓣 5,帶綠色的白色。漿果,扁球形,成對,成熟時鮮紅色。花期 6 月至 7 月,果期 7 月至 9 月。

(三)生長特性

西洋參適宜生長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闊葉林中,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3攝氏度左右,無霜期150至200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環境中。喜陰濕,忌強光和高溫,生長期最適溫度18~24℃,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對土壤要求較嚴,適宜生於土質疏松、土層厚、肥沃、富含腐殖質的森林砂壤土中,PH5.5~6.5,忌連作。

(4)栽培技術

1.選地

西洋參原為野生品種,後經馴化馴種,世界各國在引種栽培。我國已在多地引種成功,在氣候較熱的地區,多選擇森林腐殖質多、排水良好、氣候涼爽的山頂大小平原,腐殖質土層較深的林地,選擇闊葉林或肥沃的農田,地下水位高、排水良好的壤土或腐殖質壤土上的休閑地、生荒地均可栽培。

選好地方後,應先將荒地燒荒,然後鏟起表土堆積起來。農田裏,先在上面蓋草和雜亂的樹枝、草根等草類植物燒毀後,堆土備畦。如果條件允許,堆土可以冬用、夏用、凍曬腐爛。現在不要使用。播種時耕作深度 20 厘米左右,不宜過深,以便土壤風化腐爛,使枯枝敗葉充分腐爛。休閑1年後,再中耕1次,篩去石塊等雜物,按每平方米土壤拌入50%多菌靈0.08千克、腐熟廄肥2~3千克、骨粉1千克或過磷酸鈣2千克,施入土壤作為基肥,然後,淺耕1次,整平耙細,作業道寬80~100厘米,以利排水、空氣流通和接受散射光。整地後做床,寬120~150厘米,長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床高 25 厘米,床面南北向,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80%敵克松鋅0.o1~0.02克,或50%乙基托布津每平方米0.01~0.03千克,或40%黴疫凈每平方米0.01~0.03千克,消毒效果均較好。

2.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或直播。

(1)種子處理

人參、刺參、三七都是形狀好的果實,但人參的種子處理與它們不同,人參果雖然是紅色的,但種胚不成熟,發育很小,需要經過胚成熟和生理成熟階段才能發芽。通常采用人工催芽的方法,壹般種子需要經過 18 個月的胚成熟和生理後熟。如果自然室溫在12~18℃能滿足種胚發育所需的溫度,可采用層積沙埋法。

壹層含水量10%~15%的濕沙土埋壹層種子,土:沙:種子=1:2:1。具體做法是秋季紅果采收後,先用清水洗去果肉,再挑選顆粒飽滿的種子,置於壹定的容器中,如盆或專用搪瓷桶中進行層沙埋藏。放在常溫下,每個月篩選壹次種子,剔除黴變種子,選留良種,風涼曬至低溫,然後仍分層處理,直至室外溫度達到5℃。選好的良種連同容器壹起,放在室外50厘米深的地下坑內,上面蓋壹層草,草上覆土,自然低溫冷藏貯藏,防止鼠害。早春取出,放在樹下或播種地裏。

(2)種子內消毒

種子表面常帶有多種病原菌,致使種子在發芽和播種時引起爛種或苗期病害。壹般有效的消毒方法是沙藏前將鮮種子重量的0.30%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用此藥500倍液浸種30分鐘,或用0.2%~0.3%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0~20分鐘或用福爾馬林1%溶液浸種10~15分鐘,撈出晾幹至種子表面無水,即可催芽或播種。也可用防黴凈1%浸種10分鐘,1%甲霜靈浸種10~20分鐘,0.2%乙基托布津浸種10~20分鐘,效果較好。或用 5%乙基托布津(浸種量 5%~10%)、45%代森胺(浸種量 0.1%壹 0.2%)、15%鋅胺(乳油量 0.1%~0.3%)拌種,或用 0.1%硼酸溶液浸種 10~20 分鐘,保苗效果也很好。先進的風幹種子催芽法比較:縮短管理150天,采摘紅果,除去果肉,洗凈晾幹,於第二年5月進行催芽處理,事先用清水浸泡24小時,撈出種子,消毒,控溫,種胚發育前胚溫約18~20℃,80天,種胚後熟期12~16℃,2個月;生理後熟期0~5℃,3個月。

(3)播種

春秋兩季播種。陜西省以秋播為好,苗齊、苗壯。播種前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後,疏松土壤,采取條播6厘米*6厘米,播後覆土3-5厘米,覆草、落葉、鋸末、草木灰等6厘米左右,以利於保墑出苗,另外采用地膜覆蓋較好,既能保墑又能防止雜草和病害。采取條播較好,溝底平整,苗齊,好管理。

西洋參種子發芽率:西洋參種子發芽率最高為80%~90%,播種後出苗率只有60%~70%,除與氣溫、土壤墑情有關外,還與種子本身不飽滿、種胚發育不完全、催芽、貯藏過程中黴變等有關。催芽種子壹定要精選,選擇充實飽滿、已開裂(種胚發育完全)、無病蟲害的種子作播種材料,必要時進行種子活力測定,用優質種子提高出苗率。

(4)移栽

播種2年後,植株已大,對養分和光照的需要與幼苗期不盡相同,因此,當播種後的第二年秋季或第三年春季移栽時,正是西洋參的休眠期,即掘起萌芽前,要做到邊招邊栽,蘆頭距地面6~8厘米斜栽,行株距20厘米*20厘米。將人參根體上生長的須根或多余的支根剪掉,人為促使人參根體形態美觀,同時註重營養於主根,提高品質。

如果當年不能栽種或需要修復須根,將挖出的參苗存放在室內,下須整形後的參根傷口多,容易感染病菌,因此栽種前必須進行消毒處理,方法是:

如果當年不能栽種或需要修復須根,將挖出的參苗存放在室內,下須整形後的參根傷口多,容易感染病菌,因此栽種前必須進行消毒處理:120信波爾多液浸苗5~10分鐘,代森鋅200倍液浸苗10~20分鐘,代森胺800倍稀釋液浸根,或多菌靈、殺菌劑溶液等。浸根時不要使芽接觸藥液,以防藥害。

(5)遮蔭

人參是典型的喜陰植物,怕強光,忌直射。喜散射光、斜射光。因為它是喜陰植物,長期生於林下。因此,栽植時應註意遮蔭,棚架形式有弓形棚、單透棚、雙速棚、平頂棚等,應因地制宜。也可采用雙畦棚、多畦棚或雙速棚(透光透雨),在畦面上做成弓形,下雨時用薄膜遮雨,遮陽材料就地取材。樹條、竹子、蘆葦均可。

(6)參棚內溫濕度的調節

西洋參雖然是喜陰植物,但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也需要壹定的光照和溫度。濕度,如果溫濕度不夠,就不利於它的生長發育,西洋參生長期比人參長,同年參相比,西洋參比人參植株矮小,但主根比人參長得快,由於濕潤、潮濕,喜弱光、散射光,中午怕直射光,怕幹旱,怕寒冷,要求70%的郁閉度(即、70%的光線被遮住,30%的光線透入),棚高以 200 厘米為宜,通風要良好。由於生長發育要求涼爽、濕潤的土壤,這樣的土壤單純依靠遮蔭是不能滿足的,因此在地表采取覆蓋措施,在森根上覆蓋葉片和幹燥無黴變的玉米芯苞葉,或新鮮鋸末,就使土壤溫度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幅度縮小。涼爽的白天和溫暖的夜晚使土壤水分不蒸發,雨水沖刷土壤,避免沾上水黴菌。表土層濕潤,有利於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有利於產生良好堅實的土壤結構,防止土壤板結和雜草,當幼苗出齊後,覆蓋根部,此外、在出苗前還可用地膜覆蓋,當苗壹出鼻(彎)就蓋上地膜,在苗的附近打壹個小洞,從小洞口頂出,這樣,既保護了土壤,防止雜草,又對防治病蟲害有利。

3.田間管理

第壹要註意清理園地,把跨下的材料堆放壹旁曬幹,用火燒了做肥料。二要註意在越冬芽出土前,用1%硫酸銅將床面、作業道、棚架等全部噴灑壹遍,殺滅病原菌。三是幹旱時應註意用樹葉覆蓋床間作業道,並勤澆水。四是要註意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有利於通風透光和保墑。在冷物撤除後,要淺鋤松土,增強土壤的透氣性,以利於出苗,苗齊後結合覆蓋護根,還要進行除草松土,以後隨時見草隨時鋤草或拔草。第五要註意的是做好掛簾遮陽工作,西洋參喜陽光又怕強光直射,最怕寒風冷雨,采取在前後檐掛面簾防治,既可擋風遮雨,曬死幼苗,又可防止幹旱,減少水分蒸發,並堅持做到每天早放簾,晚拉簾,壹直到立秋。第六要註意抹芽,西洋參3年開花結果,2年也有個別抽花,要及時抹芽,打出花的中心部位,可增強籽粒的飽滿度,增強抗病能力。第七次追肥,6-8月為人參生長旺盛期,用2%過磷酸鈣溶液,或0.3%磷酸二氫鉀溶液,或0.3%尿素液肥,於上午10時或下午3時追施根外追肥,增產效果顯著。6、7、8月每月1次,以上3種液肥可交替使用。每年10-11月地上莖葉枯黃時,在株間開淺溝重施冬肥,每平方米人施腐熟廄肥2.5公斤、骨粉0.5公斤。復合肥 0.05 千克,3 種肥料混合均勻的復合肥,撒入溝內,施後精細蓋肥。此冬肥可結合覆蓋施用。

四、病蟲害防治

人參病蟲害防治應從多方面入手。

(1)病蟲害的防治

①土壤

多年生人參是多年生根生植物,整個生長期需要大量的養分,選擇疏松的林下腐殖土,充分腐熟、分解、風化,避免連作,播種前要進行土壤消毒。

②種子

種子進口要嚴格檢疫,無論是進口種子、國內外引進的種子,還是自采的種子,播種前都要在進行消毒處理。

③溫度和濕度

西洋參整個生長期都需要溫暖濕潤的氣候,但溫度和濕度過高過低,都易發生病蟲害,溫度過高易發生生理病害,苗床和作業道,放葉。麥草等。濕度過大易得斑點病。參床應做成弓背形,防止積水,四周挖排水溝,參床不露雨水。

4.勤檢查

勤檢查,見病株及時拔除、燒毀,病株穴要消毒。勤拔草,有些雜草也易引起病害,同時爭奪養分,見雜草立即拔除。勤澆水,幹旱季節和幹旱地區要勤澆水,否則植株長勢弱,也易發病。勤松土,土壤疏松有利於各種微生物的活動,植株生長快。土壤板結時,最易發生枯萎病。

(2)病蟲害防治

①理查德病

春季土壤板結,通透性不好,壹年生苗木在氣候變化時容易在莖幹幹濕土交界處發生病害。初為淺黃褐色,嚴重時黃褐色斑腐爛,植株倒伏,並向四周蔓延。

防治方法:註意觀察,有病株立即拔除燒毀,病穴深挖換土,並用硫磺粉(每10平方米0.005公斤)進行土壤消毒,播種前混合撒施,每1000平方米撒施9公斤。使用雙氯滅痛鋅 500 倍液:水 10 升,雙氯滅痛鋅 0.02 千克。尤其是 3-4 年生以上的植株,註意噴灑莖部。每月打1至2次。

②斑點病

又稱黑斑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叫葉斑病。嚴重危害植株的花、果實、種子、莖等。雨季斑病發生流行蔓延。雨季交替來襲波爾多液。6 月至 7 月氣候幹旱無雨,空氣濕度大,溫度在 20 ℃ 左右,潛伏在種子、土壤、枯葉中的病原菌開始活動,侵染植株。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壹年可發生數次。被侵染的位點呈圓形或不規則的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成黑褐色病斑,末端中間呈黃褐色,外側輪生,嚴重時葉片枯死。侵染葉柄、花梗、莖葉時,先長綠色病斑,後變褐色,蔓延很快;濕度大時病斑上有壹層黑色黴狀物,嚴重時提早死亡,果實初染黃褐色,後期變黑褐色,使果實幹枯,外面有壹層暗綠色黴狀物,種子不成熟。

防治方法:①選用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用10%福爾馬林浸種15分鐘左右,或用1:1:100倍的波爾多液浸種10分鐘,撈出清水洗凈,或用25%的大蒜溶液浸種1-2小時,晾幹待播。防寒物撤出後,參棚徹底消毒,除打掃田間衛生外,用10%硫酸銅全面消毒。發現病株,剪除病葉,掛簾遮擋陽光,葉片初展至7~8月,每隔7~10天打壹次藥。波爾多液160倍液、代森錳鋅500-600倍液、代森鋅600-800倍液、強力黴素100-200單位液、雙氯酚酸鈉900倍液、雙氯酚酸鈉500倍液、強力黴素1000倍液。

3葉銹病

感病葉背面,初期出現黃色孢子堆,最後逐漸擴展到全葉背面,使植株變黃幹枯。

防治方法:同黑斑病。

4繡線菊腐爛病

從幼苗到壹年生植株均可發病,是危害人參的普遍而嚴重的病害。主要危害地下莖、芽和根。根和蘆被害後,出現銹色黃褐色病斑,後逐漸擴大,使內部組織受到破壞,病部出現疏松的顆粒狀物,最後表皮破裂。越冬芽受害後,芽變為黃褐色,腐爛,不能出苗。

防治方法:①土壤任其腐爛、疏松、通風、排水良好。移栽無病植株時,不要傷根,並用抗黴素200萬稀釋生根15分鐘,晾幹後移栽。土壤消毒,栽參前每平方米用多菌靈10-15克進行土壤消毒。

象鼻蟲、螟蟲對人參葉片危害大,打600倍的氰戊菊酯溶液或500倍的克百威溶液。

地下害蟲為害螻蛄、地老虎、金針蟲,人工捕殺投餌或拌毒土(25%敵百蟲粉加腐殖土20公斤)施於床面。用50%鋅硫磷乳油700倍液或5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澆灌床面。

(五)收獲與加工

1.種子采收

種子采收時間壹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當人參果完全紅熟時即可采收。采收過早,種子發育不好;采收過晚,果實易脫落,易受鼠害。采收的紅果應及時搓洗果肉洗凈,漂去癟粒,待種子表面稍幹無水時即可埋藏,如果留十種,種子曬幹含水量在15%以下即可。

2.采根

西洋參壹般4~5年采收,也有更多年才采收的。西洋參有效成分與年限成正比,年限越長化學成分超長,臨床療效越高,經濟效益越高,但病害也越多。土壤很肥沃,田間管理好,采取直播好。減少感染機會,節省人力、物力,4年後收獲的可過密移栽,栽後1~2年再收獲。人參采收季節為秋季,地上莖已枯萎,根部養分增加,品質最佳,漿汁充足,質量堅實,表皮微黃。采收時要去掉地上莖,禁止傷根。從參床側面拋起,以便向前采收。除去泥土、雜質,采收後的人參分為三類,壹是形態好看的,有芽、斧、主根、例根、根,這樣的人參叫 "全參"。細側根叫 "參須",側根叫 "尾大枝"。二是有主根和無頭根的人參很多,這樣的人參叫 "終身參"。第三種是沒有蘆頭,有主根和側根的叫 "頂口光"。現在,西洋參被加工成生參和曬參。采用烘幹和曬幹。

烘幹:規模化生產必須有現場加工的烘幹房。采集的人參,裝上制作好的晾曬架。溫度在35-50℃的熱容器。高低溫交替進行。火色不能過高,否則化學成分轉變,影響質量。

曬幹:將選好的西洋參放在壹定的容器內,置於通風處,曬幹,不時翻動,至此為止。

  • 上一篇:藥品的冷分類
  • 下一篇:生活充滿未知才會有驚喜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