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業余可管理二千只蟾蜍脫衣,主要是發明壹個器具設置,不使蟾吃衣,人人可掌握,使野生蟾蜍放在家中輪流脫衣,不需大的成本,不化大的體務。
蟾蜍:為兩棲動物,別名:癩蛤蟆。主要分布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中西藥》載:蟾蜍(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心經,具有解毒、止痛、開竅等功效。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編《癌癥獨特秘方》中載蟾蜍皮(性味)辛、涼、微毒(功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脹(主治)各種腫瘤。華夏出版社《中華醫藥全典》載:蟾衣,現代常用治腫瘤。經專利檢索,純天然蟾蜍殼采取法為國內首創,在99年,又經上海交大量子醫學檢測,特別是對癌癥、肝硬化、糖尿病等治療的藥用有效含量成份均超八千量價以上。2002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所4次實驗顯示,蟾衣治艾滋病有效。蟾蜍殼,據民間應用調查,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鎮靜、利尿等,還能迅速有效地增強體質和免疫功能,促進人體自然平衡。而成為壹種難得的珍貴動物藥材,個有十分廣闊的新藥開發前景。對於用蟾衣治療癌癥、肝硬化、慢性乙肝及肝腹水、白血病、陰疸等藥書上有依據的。
將200克以上的活蟾蜍,剖腹,取內臟及血跡後,整體曬幹為幹蟾體,剝下的皮,為蟾蜍皮。
蟾蜍皮,性味辛、涼、微毒。功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脹。適用於癰疽腫毒、疳積腹脹等癥,近人亦有用治喘咳痰及腫瘤者。
現醫院通常將幹蟾體、蟾蜍皮用方配藥。外用可剝取蟾皮以外皮著肉貼患處。(摘自《中藥學》第271頁)
幹蟾衣
[來源>本品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Schncider的幹燥皮。
[炮制>幹蟾皮,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切去頭爪,切成小塊或片,洗凈,幹燥。
制幹蟾皮,取砂子置鍋內,用武火炒熱後加入凈幹蟾皮塊,拌炒至焦黃發泡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
[成品性狀>幹蟾皮,為不規則塊狀或片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內面淡黃色。氣微腥。
制幹蟾皮,形同幹蟾皮塊或片,表面焦黃色,內面淡黃色,有泡狀突起,可見麻點花紋。質輕而脆。
[性味與歸經>辛,涼;有毒。歸肝、脾、肺經。
[功能與主治>破結,行水,解毒殺蟲,定痛。用於疔瘡發背,陰疽,瘰癧,水腫惡瘡,小兒疳積。
[用法與用量>1-3g
[處方應付>寫蟾皮、幹蟾皮均付制幹蟾皮。
[註意事項>有毒,慎用。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防蛀。
註:炒後可去毒,增強其消積作用。在乙肝組方時,加上青龍蛇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