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並掌握臨床切片的制作方法。
2.在完成基本實驗要求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制作更多的時裝片
二 背景知識(點擊展開)
三 實驗內容
制作洋蔥表皮細胞時裝片
四 實驗用品
滴管、紗布、鑷子、吸墨紙、載玻片、蓋玻片、水、刀片、染色液(碘液)
五實驗材料
洋蔥表皮細胞、其他感興趣的生物材料
六實驗步驟
1.1.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動畫)
2.在載玻片中央滴壹滴水(動畫)(圖 ZX-21)
3.做壹個約 1 cm2 的正方形(使用刀片時要小心),用鑷子撕開內表皮(動畫)(圖 ZX-22)
4.將內表皮放入載玻片上的水中並攤開(動畫)(圖 ZX-23)
5.慢慢蓋上蓋玻片,從壹側開始,不要有氣泡(動畫)(圖 zx-24)
6.
6.在蓋玻片的壹側滴壹滴染色液(動畫)
7.然後用吸墨紙吸去另壹側多余的染色液,使洋蔥表皮細胞均勻染色(動畫)
8.在顯微鏡下觀察。(圖 zx-25)
染色後的洋蔥細胞(顯示細胞核)(圖)
顯微鏡使用註意事項
1.移動顯微鏡時,壹手握住鏡臂,壹手握住鏡座,兩上臂緊貼胸壁。不要壹手斜舉,壹手來回擺動,以防鏡片或其他部件掉落。
2.觀察標本時,顯微鏡應與實驗臺邊緣保持壹定距離(5 厘米),以免顯微鏡傾倒落地。鏡柱與鏡臂的傾斜角不得超過 45 度,用後應立即恢復。
3、使用顯微鏡時,應嚴格按步驟操作,熟悉顯微鏡各部件的性能,掌握粗、細調節旋鈕的旋轉方向和鏡筒升降的關系。將粗調旋鈕旋下,眼睛壹定要聚焦在物鏡上。
4.觀察帶液體的臨時標本時應蓋上薄片,不能使用傾斜接頭,以免液體汙染鏡頭和顯微鏡。
5.粗、微調旋鈕應配合使用,微調旋鈕不能單方向過度旋轉,調節焦距時,要從側面觀察鏡筒向下,以免壓壞標本和鏡頭。
6.用單目顯微鏡觀察標本時,雙眼應同時睜開,左眼觀察物像,右眼用來繪圖,左手調節焦距,右手移動標本或繪圖。
7.嚴禁擰開或更換目鏡、物鏡和聚光器等部件。
8.顯微鏡光學部分有汙物時,可用擦鏡紙或綢布擦凈,切忌用手指、粗紙或手帕擦拭,以防損壞鏡面。
9.凡有腐蝕性和揮發性的化學藥品和藥品,如碘酒、乙醇溶液、酸、堿等都不準與顯微鏡接觸,如不慎汙染,應立即擦拭幹凈。不要任意拆卸目鏡,謹防灰塵落入鏡筒。
10.用油鏡觀察樣品後,再用二甲苯擦拭油鏡鏡片和載物板,以防其它物鏡沾上杉木油。二甲苯有毒,用後應立即洗手。
11.實驗完畢,應取下載玻片,用鏡面紙擦拭鏡片後移開,不要與透光孔相對。用綢布包好,放回鏡箱。切勿將顯微鏡置於直射光下曝曬。
顯微攝影操作的重要註意事項
1、攝影者對顯微攝影裝置的調整:包括兩目鏡間瞳距的調整和個人屈光不正的矯正。前者是指根據個人瞳距調節兩目鏡之間的距離,拉動目鏡或擰動瞳距調節螺釘。校正屈光度時應轉動目鏡鏡筒上的屈光度調節環,使物鏡視場中心的 "十字 "由單線變為雙線,達到完全清晰,且左右眼應分別調節。每個拍攝者都不應省略這壹步。
2.物鏡與照相目鏡不同組合的選擇:照相目鏡除放大功能外,並不具有空間分辨率功能,只有物鏡才具有空間分辨率。壹般情況下,組織切片厚度在 20 μm 以下時,應盡量選擇放大倍數較高的物鏡,例如,要將實物放大 50 倍,選擇 "20×"物鏡與 "2.5×"目鏡組合,其清晰度要高於 "10×"物鏡。10×"物鏡與 "5×"目鏡的組合更高。不過,還需要考慮截面的薄厚和觀察標本的特殊性。例如,在觀察厚度為 30 μm 或以上的冰凍切片上蜿蜒的神經纖維或血管時,低倍物鏡的焦深較長,有利於從不同深度、層次或角度分析不在同壹平面上移動的神經或血管圖像,可以連續觀察。在這種情況下,物鏡和目鏡還可以不同組合多次拍攝,最終選擇最佳效果。
3.聚光燈的使用調節:經驗不足的攝影者往往缺乏對聚光燈高度的調節,不知道光源是否偏離視野中心。很多人只進行物鏡與組織切片之間的所謂 "上聚焦",而不進行聚光器與組織切片之間的 "下聚焦",當然也就無法獲得成像底片的最佳清晰度。科勒照明法的操作步驟如下:將視場光闌收縮到最小,使光闌葉片的通孔呈現八角形影像;將八角形膜片的通孔縮小到最小,使膜片的通孔呈現其八角影像;②兩手分別擰動膠片翻拍臺下的左右定心螺釘,使膜片影像與視場中心的圓心重合,以校正光路;③調節聚光器的高度,使八角形膜片影像由模糊變清晰,即.e.,"調焦";④散大聚光器與組織切面 "降焦"。調整聚光器的高度,使八角形光闌圖像由模糊變清晰,即 "下焦";③將光闌擴散到 135 畫幅(指常規 135 型底片畫幅,24 mm×36 mm)圖像的外圍。再次微調聚光器的高度,使隔膜影像最清晰。每次改變放大倍率時,都應重復上述調整步驟。
4.提高照片對比度:組織結構的對比度當然取決於組織制備技術的質量。這是提高顯微攝影質量的重要部分。但壹般來說,為了彌補切片對比度的不足,通常可以采用以下補救措施:根據物鏡上的數值孔徑值,即 NA 值,相應地調整聚光器的孔徑光闌。壹般質量好的物鏡,除了標註放大倍數外,還標有 NA 值,NA 值越大空間分辨率相對越高。②如果采用調節轉盤NA值的方法,若因組織準備不充分,圖像對比度仍不足,則可將物鏡孔徑光闌的NA值再適當縮小,如10x物鏡可調至0.19等。(三)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後圖像反差仍然不好,可將視場光闌從 135(指常規 135 相框的 24 毫米×36 毫米)邊框外移到邊框內,然後在暗房中擴大,再將視場光闌圖像去除。當然,上述後兩種措施,只是略加修改的補救措施。
5.低倍攝影的難度:低倍攝影有其特殊的優勢,例如在1(物)×2.5(眼)的放大倍率下,可以拍攝大鼠大腦壹側切面的全貌,對特定標記物的分布概況有壹目了然的效果,但低倍物鏡的分辨率較低,焦深較長,利用微調螺旋進行精確對焦有壹定難度。為了避免視力的個體差異,應采取欠焦、過焦、正焦三個步驟,調焦不宜重復。
6.油浸鏡片的使用:100×物鏡多為油浸鏡片,但使用後往往擦不幹凈,鏡片損壞。另壹種方法是滴加超純水或雙蒸餾水,觀察效果與雪松油差別不大。由於 100×物鏡與切片的距離很近,很容易碰到鏡片,必須先將 40×物鏡調好焦距,再轉到 100×物鏡上,輕輕轉動調焦微調螺釘對準焦距。為避免鏡片損壞,新的 100×物鏡常有彈簧裝置,可使鏡片微脹微縮,避免損壞。
7.其他註意事項:按常規,彩色膠片應加 LBD(色溫偏移)濾光片,黑白膠片應加 IF550(綠色)濾光片。LBD 濾色片能使日光型彩色膠卷獲得最佳色溫補償,IF550 濾色片能使黑白卷的感光度與人眼接近。雖然有人認為不需要加濾色片,但由於攝影取決於膠片的化學感光度,而不取決於人眼對視野的視覺感受,所以還是加濾色片為好。曝光時間的選擇也是壹個需要註意的問題。已知在光照強度和曝光時間這兩個參數之間,有許多不同的組合,都在曝光的 "安全 "範圍內,但所謂的 "安全 "範圍,並不等於最佳條件,所以作者認為限定曝光時間還是很有必要的,其道理就在於膠片的化學感光度有壹定的局限性,壹張 36 格的膠片如果曝光時間隨意改變,36 格之間的差別會很大,而沖洗膠片是在同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免有部分格沖洗不好。根據筆者的經驗,曝光時間壹般控制在 0.5~1 s,底片的成像效果較好。在拍攝時要把結構重點放在視場中心,因為自動曝光裝置測得的曝光時間是以視場中心為標準的,離中心越遠越不準。有時為了考慮結構的局部解算關系,而結構的焦點又不在視場中心,則可采取點(斑)曝光法。如果需要拍攝幾張結構的切片,然後進行拼接,可以在 New Vanox 顯微攝影儀上裝有鎖匙(lock),有利於解決這個問題,以便使同壹結構的幾幅照片的曝光時間相同,然後在洗照片時將這組照片同時置於顯影液和定影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