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把指標體系的建立,比作穿衣服,剛開始沒有衣服可穿的時候,可以先找人借壹件,這件衣服或許不太合身,但能滿足抵禦寒冷等基本需求。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們就可以去選擇其他更加適合自己的衣服。
指標體系的建立也是壹樣,可以先從其他企業借鑒過來,剛開始未必很合適,但能讓業務更快地走上正軌。
隨著業務的發展,再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優化調整。
2. 用魚骨圖
利用魚骨圖,可以壹層壹層地進行分析,如同抽絲剝繭壹般,從而找到影響業務的關鍵因素。
比如說,把壹家企業的願景與方向,先分成幾個大的方面,再細分為壹些具體的指標,然後從中找到對業務影響比較大的指標,也就是關鍵業績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簡稱 KPI。
更進壹步,找到唯壹關鍵指標(One Metric That Matters),簡稱 OMTM,也稱為 北極星指標 ,因為這個指標要像北極星壹樣,指引企業前進的方向。
用魚骨圖尋找 KPI 和北極星指標的過程,就好比給企業量身定制衣服。選擇戰略,就像選擇衣服的類型,因為太極服與西裝的用途不同,所以同壹個部位的尺寸往往不壹樣。同理,企業的發展戰略和階段不同,KPI 和北極星指標也會不壹樣。
3. 業務邏輯
建立壹套行之有效的指標體系,應該從業務邏輯出發,壹點壹點地進行展開。
業績層的指標體系,是由戰略層的目標決定的,而指標體系又要進壹步分解到組織當中,這樣才能起到戰略方向的牽引作用,其中 KPI 指標體系是核心。
舉壹個例子,壹家零售企業,目標是獲得更豐厚的經營利潤,這來源於壹個又壹個的訂單,而訂單包括人、貨、場三個要素,每個要素下面又有若幹個指標,以此類推。
隨著業務的發展,妳可能會發現,指標越來越多,如果這些指標沒有很好地組織起來,那麽就像壹團亂麻,讓人抓不住重點。
所以,有必要建立壹個框架體系,分門別類地對指標進行梳理,按照壹定的業務邏輯,把指標關聯起來,從而形成業務分析的場景。
4. 二八法則
指標體系是管理水平的體現,選擇合適的指標,可以運用「二八法則」。因為 80% 的業績,通常是由 20% 的關鍵因素決定的。所以,要抓好這 20% 的關鍵因素,對其進行分析拆解、指標設定、考核評價、激勵控制,這樣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就如同牽牛要牽牛鼻子。
沒有健全的指標體系,做數據分析就沒有抓手,很多東西沒法量化,做業務就沒有方向,團隊產生不了合力,就很難取得好成績。
總之,建立指標體系,要按照業務的邏輯和流程,細分為可以量化的指標,經過分門別類地梳理,並把關鍵指標按照「二八法則」提煉出來,這樣壹套指標體系就基本建立好了。
5. 壹個例子
以零售行業為例,按照人、貨、場的業務邏輯,我整理了壹份指標體系,其中假設經營利潤是北極星指標,所以在該指標前面加了壹顆星星圖標。
對於人力驅動型的傳統零售行業,員工在商場賣貨給客戶,人、貨、場其實是融為壹體的,所以指標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比如銷售額,分別可以從客戶、員工、貨物、商場等維度進行統計和分析。
上面這個零售行業指標體系,僅供參考,妳應該根據自身業務的實際情況,增加或刪減相關指標,建立最適合自己的指標體系。
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商業目標不壹樣,北極星指標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說,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企業的目標是「活下來」,所以要控制成本,減少廣告投入。疫情之後,有些企業想要擴大品牌影響力,所以增加廣告投入。
小結
本文介紹了建立指標體系的方法,利用魚骨圖,按照業務邏輯,遵循二八法則,並以零售行業為例,建立了壹套指標體系。
特別提醒壹下,指標體系的建立並不是壹蹴而就的,通常包括創建、運行和修正三個階段。
創建階段包括確定目標、分配權重等工作;運行階段包括制定標準、考核評判等工作;修正階段包括復盤總結、修訂調整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