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影響發展的因素
認知發展不是簡單的往已有的知識存儲裏增加新的事實和想法的過程。皮亞傑認為,人類的思維過程從出生到成熟都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存在四個因素---生理成熟、活動、社會經驗、平衡,正是他們的相互作用影響了思維的變化。
影響我們理解世界的壹個最重要因素就是成熟,成熟主要是指個體表現出來的生理變化,這些變化是由遺傳決定的。除了確保兒童獲得充足的營養和關心他們的健康,家長和教師對成熟的認知發展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活動,是另壹個影響因素。隨著生理上的成熟,兒童的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強,並通過與環境互動得以學習。
在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的欲周圍的人進行互動,社會傳遞或者向別人學習均會影響認知的發展。
二、思維的基本傾向
根據早期生物學的研究,皮亞傑指出所有物種通過遺傳都獲得了兩種基本的傾向或“恒定功能”。第壹個傾向是組織---通過組合-排列-再組合-再排列將行為和思想納入壹個連貫性的系統。第二個傾向是適應---根據環境變化做出調整。
組織:每個人生來就有壹種把思維過程內化成心理結構的傾向,這些結構就是我們理解世界並與世界互動的系統。原本簡單的結構經過不斷的組合和調整,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有效。皮亞傑將這些結構稱為“圖式”(知覺或經驗的心理系統或類別),他認為圖式是思維的基石。圖式可能很小,很專門化,例如,用吸管吸東西的圖式或辨認玫瑰的圖式;圖式也可以很大和壹般化,例如,喝的圖示或園藝的圖式。隨著思維過程越來越有條理和新的圖式不斷建立,個體的行為也變得更加復雜,更能適應環境。
適應:人類除了具有整合心理結構的傾向外,還天生具有適應周圍環境的傾向,這種適應包括兩個基本過程:同化和順應。同化,是在人們利用已有圖式理解周圍世界中發生的事件時產生的,是指人們試圖通過將新的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來理解事物的過程。然而,將新知識納入原有圖式的過程,往往同時也是歪曲新知識的過程。順應,是在人們為適應新情景必須改變原有圖式時產生的,如果新信息與任何已有的圖式都不匹配,就必須產生出更加合適的圖式。與調整信息來適應思維不同,現在我們是通過調整思維來適應信息。
壹般而言,我們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個過程來適應日益復雜的環境的。同化過程包含了部分順應。當然,也有既不出現同化也不出現順應的情況,如果遇到的信息太過陌生,人們就會選擇忽略他們。在特定時間裏,人們會對信息做壹種過濾,使得到的信息適合他們自己當時的思維方式。
平衡:根據皮亞傑的理論,組織、同化和順應都可以看作是壹種復雜的平衡行為。他認為,思維的變化實際上是通過平衡這壹過程得以實現的。人們不斷的檢驗自己的思維過程是否恰當,以獲得平衡。
三、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皮亞傑認為,所有的人都是按照相同的順序經歷了相同的四個發展階段。知道壹個學生的年齡絕不意味著妳了解了他的思維方式。
1.感知運動階段
認知發展的最初階段被稱為感知運動階段,這是因為這壹時期的兒童是通過看、聽、移動、觸摸、品嘗等方式來思考的。在這壹階段,兒童逐漸發展出“客體永久性”(能夠意識到物體的存在是獨立的、永久性的)概念,這壹概念的獲得表明個體開始具有建構心理表征的能力。
感知運動階段獲得的第二個主要的進步就是出現了有邏輯的目的性動作,學會反向動作,是感知運動階段壹個基本的進步。
2.前運算階段
所謂運算,是指在心理上而非身體上能夠完成和逆轉的動作。前運算階段,兒童還未能精通這種心理運算,但已經在逐漸掌握。皮亞傑認為,和動作分離的最初的思維方式就是將動作圖式符號化,這種形成和使用符號的能力,是前運算階段的主要進步。符號功能---利用符號(語言、圖片、標記、手勢)對動作或物體進行心理表征的能力。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很難將思維從對物體外在表現的直接知覺中擺脫出來,很難做到去中心化(同時關註事物的多個方面)。皮亞傑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有壹種自我中心(假定其他人和自己體驗世界的方式是壹樣的)的傾向,他們總是傾向於從自己的想法出發去看待別人眼中的世界與經驗。皮亞傑指出,自我中心並不意味著自私,只是兒童常常認為別人的感覺、反應和看法應該是和自己壹樣的。研究表明,幼兒不是在所有情境下都是完全自我中心的。
3.具體運算階段
皮亞傑用具體運算(與具體物體或情境相聯系的心理加工)來描述這個階段的“動手”思維。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對物理世界邏輯穩定性的認知,意識到變化或者轉化了的元素仍保有他們原有的特征,並且這些改變是可逆的。同壹性---人或物不隨時間發生變化的規律;補償性---壹個維度上的變化可能被另壹個維度上的變化低消掉的規律;可逆性---邏輯運算的壹種特征,思考壹系列的步驟,然後在心理上逆轉這些步驟,回到起點的能力,也被稱作逆向思維;分類---將物體歸類。在心理上逆轉壹個過程的能力,能夠幫助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認識到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對物體進行分類。對次序關系的理解有助於學生建立起邏輯序列。掌握了守恒、分類、排序等運算能力後,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終於建立起壹個完整的、非常有邏輯的思維系統,然而,這種思維系統仍然是與物理現實聯系在壹起的,這壹階段的兒童已經能夠對基於具體情境的邏輯進行組織、分類和操作。但是,這壹階段的兒童仍然不能對假設性、抽象性的問題進行推理。
4.形式運算階段
當多個變量交互作用時會出現什麽情況,這就需要壹個能夠控制這些變量,並在眾多可能性中其作用的心理系統,這就是皮亞傑所說的形式運算(涉及抽象思維和多個變量間協調的心理任務)。在形式運算水平上,思維的焦點可以從是什麽轉到可能是什麽。假設---演繹推理:形式運算階段中的壹個問題解決策略。個體首先確定可能對問題有影響的因素,然後進行演繹推理,並系統的評價特定的解決方法)形式運算也包括歸納(通過特殊個案歸納出壹般規律)推理。有條理的、科學的形式運算思維,需要學生找出特定情景系統生成的多種可能性。這個階段的另壹個特征就是青少年自我中心(認為他人與自己有***同的想法、感受和關註的問題)。
擁有假設性思維、選擇性思考、確認所有可能的組合、分析自己思維的能力,會對青少年產生很多有趣的影響。
5.只有30%---40%的高中學生能夠完成皮亞傑的形式運算任務。初中生或高中生難以假設性的思考問題是很正常的,有時,學生會發現壹些捷徑,如死記硬背公式或解題的步驟,以解決那些超過他們能力範圍的問題。但是這種方法只是對考試有幫助,對真正的理解並沒有好處。只有當學生能超越對知識的簡單記憶和淺層應用時,真正的理解才可能發生。
教師可以提供壹種既挑戰兒童思維又能暴露其邏輯思維缺陷的情境,促進學生形式思維能力的發展。壹些發展心理學家提出新皮亞傑理論,他們保留了皮亞傑關於兒童知識建構以及兒童思維發展趨勢的深刻見解,但加入了信息加工研究中的有關註意、記憶和策略等如何促進發展的新發現。皮亞傑理論有其局限性,首先,階段模型的壹個問題就是兒童思維缺乏壹致性;它忽視了文化和社會環境對兒童的重要影響;第三,對幼兒認知能力的低估。
以下是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另壹版描述方式:
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0-2歲)
此時兒童尚未掌握語言,主要是通過感覺運動圖式和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順應),並與之取得平衡。認知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這壹階段的標誌是兒童逐漸獲得了客體永恒性,即當某壹客體從兒童視野逐漸消失時,兒童知道該客體並非不存在。比如,媽媽上班了,寶寶不會不安,因為他知道雖然現在看不到媽媽,但媽媽並非不存在了,媽媽只是暫時離開,還會回來的。
這時期的兒童主要是靠感覺和動作來認識周圍世界。他們還不能對主體與客體作出分化,因而“顯示出壹種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亞傑,1981年)。用皮亞傑的話來說,兒童在這個時期還沒有達到運演的水平,他們所具有的只是壹種圖型的知識(figurative knowledge),即僅僅是對刺激的認識。嬰兒看到壹個刺激,如壹個奶瓶,就開始作出吮吸的反應。圖型的知識依賴於對刺激形狀的再認,而不是通過推理產生的。
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此時兒童的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成為表象。隨著語言的出現和發展,兒童可以用表象符號代替事物,用表象和語言描述事物。但此時兒童的“自我中心主義”突出,即考慮壹切事情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為中心,總是從壹個角度來觀察事物,不考慮別人的意見。針對這個,皮亞傑曾進行了著名的三山實驗。
皮亞傑三山實驗
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壹個三歲的孩子坐在壹邊,然後將壹個布娃娃放在對面。此時實驗者問孩子兩個問題。第壹個問題是:“妳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麽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麽樣子?”
結果發現,不管問題是什麽,孩子的答案都是壹樣的。孩子只會從自身所處的角度看三座山的關系(如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不會設身處地從對面娃娃的立場來看問題。這個實驗證明了兒童采取壹種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維,處於前運算階段。孩子在生活中從自己的感受、體驗出發,是正常的,所以,在孩子哭鬧不止時,在妳認為的無理取鬧時,不要指望孩子理解妳、體諒妳,他們真的是做不到。
他們還不能從事物的變化中掌握事物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比如,妳問這個階段的孩子:“妳有妹妹嗎?”孩子會回答:“有啊,叫果果。”妳再問:“那果果有姐姐嗎?”孩子就反應不過來了。也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這時期,兒童****發展了運用符號來表征客觀物體的能力,言語概念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維具有集中化(僅註意情境中某壹方面)、不可逆性和只註重狀態的特點;“泛靈論”;自我中心趨向。
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歲)
出現具體運算的圖式,能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運算”這個概念是皮亞傑從邏輯學引進來的。他認為運算是內化的可逆性運作。這個階段兒童思維的特征是運算具有可逆性,並獲得守恒概念(如物質、重量、長度、面積、體積等)、分類概念、序列概念和關系概念,標誌著思維水平的壹次飛躍。但這個時期的運算思維要依靠具體事物的幫助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兒童開始出現“守恒”,開始能獨立組織各種方法進行正確的邏輯運算(如分類等),但還離不開具體事物或形象的幫助。這壹時期的運算,主要屬於群集運算階段(即分類和序列)。
皮亞傑舉過壹個例子:愛迪絲的頭發比蘇珊淡些,愛迪絲的頭發比莉莎黑些,問兒童:"三個中誰的頭發最黑"。這個問題如果以語言的形式出現,則具體運算階段兒童難以正確回答。但如果拿來三個頭發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娃,分別命名為愛迪絲、蘇珊和莉莎,按題目的順序兩兩拿出來給兒童看,兒童看過之後,提問者將布娃娃收起來,再讓兒童說誰的頭發最黑,他們會毫無困難地指出蘇珊的頭發最黑。
在具體運演階段,兒童的思維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這種思維運演還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
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歲至成人)
此時的兒童思維與成人接近。形式運算,即“使形式與內容分離”。簡單來說,這時兒童能用抽象符號進行邏輯思維及命題運算,形成認知結構的整個體系,它屬於兒童思維的高級形式。
這壹階段兒童的思維已經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這種能力壹直持續到成年時期。本階段中個體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從多種維度對抽象的性質進行思維。他們的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並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進行假設性思維,采用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能夠****根據假設對各種命題進行邏輯推理,開始接近成人的思維水平。
兒童在12 歲左右,開始不再依靠具體事物來運演,而能對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進行邏輯運演。皮亞傑認為最高級的思維形式便是形式運算。形式運算的主要特征是它們有能力處理假設,而不只是單純地處理客體。而且,兒童在這時已有能力將形式與內容分開,用運演符號來替代其它東西。
綜上可知,感知運動階段出現思維的萌芽;前運算階段出現表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具體運算階段出現初步的邏輯思維;到形式運算階段,才出現比較復雜的邏輯思維。
皮亞傑在概括他的認知發展階段的理論時強調,各階段出現的壹般年齡雖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會環境不同可能會有差異,但各個階段出現的先後順序不會變。而且,各個階段作為壹個整體結構,它們之間不能彼此互換(皮亞傑,1980年)。
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根據孩子的階段特點,才能更好地促使孩子發展,如若不然,便是揠苗助長,或者白白浪費孩子的發展機會,都是遺憾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