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采購常涉及的幾個關鍵詞是PR采購需求、PO采購訂單、WO工單,這裏不再詳細解釋。理論上PO跟WO是對應關系的,有多少需求,就應該有多少供給,供需平衡只是理論狀態,很少有企業可以做到,下面談談基於供需平衡的采購管理核心:
比如有A、B、C、D4種物料,它們對應的次日工單為W1、W2、W3…Wn,基於供需平衡原則,采購需求與供給壹般在系統可以設以下三道防線:
1、第壹道防線:當日庫存Stock滿足次日需求,即系統需求=庫存;
2、第二道防線:PO+Stock滿足次日需求,即系統需求=當日入庫的采購訂單+現有庫存;
3、第三道防線:考慮過期訂單(已過計劃日期,未生產啟動或半啟動,但是有物料需求占用的訂單)影響,即系統需求=PO+庫存+三天內過期訂單(這個時間可以根據企業實際進行靈活配置,可以是5天、也可以是7天內過期訂單,具體由產品屬性和生產屬性決定)。
除此之外的需求,應該采用MRP運行的方式被重計劃。基於以上3種場景,不難看出采購的齊套檢討邏輯相對簡單,即結合以上三種供需平衡模式的需求重計劃。
供需平衡只是滿足采購齊套,齊套是采購管理的初級階段,只是保障次日工單的正常需求,滿足生產。但站在企業管理的角度,還要考慮成本和周轉,與之對應的是原材料周轉速率、呆滯庫存額等。
下壹步,我們應該怎樣進階呢?采購的管理不僅要管齊套,還應該管例外(前文提及的基於計劃調整和采購效率的控制),也就是精準采購(按時按需采購),核心就在對PO的控制。
例:WO是4月26日,理論上PO應該在前1-3天內入庫。但是實際業務過程中,可能WO需求時間很長,而物料采購周期很短,沒有經驗的采購員,看見需求就會立馬轉成PO,這就會導致PO提前入庫(甚者超過生產周期,多者幾月)。
如果物料不能及時轉成產品發貨到客戶手上,隨之而來的就是庫存積壓風險(還包括資金占用,利息損失,質量損失等等)。基於此,我們應該把重心放在PO的及時性上。
比如采購員高某,她有1000個PO,我們可以把她的PO按入庫日期拉出來,用WO需求日期倒減。根據這個日期設定不同的檔位進行聚焦,如果分布如下:
PO:≤2天,占比70%
PO:5-10天,占比20%
PO:≥10天,占比10%
那麽,就要給高某提醒,妳為什麽提前這麽早入庫,是不是應該把這10%先降下來。在固定周期內設置目標給她,讓她的PO時間盡量壓縮在1-3天內。
上面是提前入庫,同理,延遲入庫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聚焦,按延遲入庫的天數進行分檔統計,制定目標,倒逼采購能效提升。
不難看出,PO的目的就是交付。要確保PO的精準,就要做到計劃的精準,如果計劃壹動,對應的采購PO就會亂。基於此,這裏有2個規則需要進行梳理與明確:
1、計劃轉單規則:WO要根據物料貨期來確定,如果不滿足貨期,那麽會導致PO延遲;如果大大超過貨期,會導致需求提前(此時,需要采購內部進行控制,通過PO轉單規則進行明確);
2、采購轉單規則:PO的轉單要根據計劃的WO及物料采購周期來確定。
所以,采購的核心重點是既要做好齊套管理,又要做好例外管理。我們這裏只是提到了理想情況下PO=WO的采購管理。那麽,當PO≠WO時,我們應該怎樣控制與管理呢?下文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