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全球當前疫情形勢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位流行,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節假日期間人員流動聚集增加,疫情傳播風險加大,防控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針對近期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2022 年 9 月 9 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發文稱,近期,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出現當前這種嚴峻疫情形勢的主要原因,要歸結於周邊環境和變異病毒兩方面。近期,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每日報告確診病例數和無癥狀感染者人數在千例以上的嚴峻形勢,已經持續約壹個月。這是自武漢疫情以後、除上海疫情之外,我國新冠疫情形勢最為嚴峻、復雜的。 再來看下國外,歐美多數國家已經放松了疫情防控措施,包括檢測力度減弱,或者報告數減少(基數已經很大了),由人為因素造成歐美國家疫情不嚴重的假象。歐美國家在先前的四波新冠疫情流行中,有觀點認為已相當比例的人發生了自然感染,特別是第四波奧密克戎毒株流行,造成了人群中很大比例的人感染,這種自然感染 + 疫苗免疫接種,產生的人群保護效果,比單純疫苗接種產生的保護效果要好。類似觀點在國外占據的影響力較大,導致全球疫情高位反復和復雜。二、核酸檢測產業鏈分析
自2020年5月武漢完成約990萬人次的首次大規模核酸檢測以來,作為診斷新冠肺炎的最重要判斷標準,核酸普篩成為全國各地應對散發疫情的重要手段。過去兩年裏不同毒株進化導致的多地散發疫情,進壹步造就了前述115億的龐大檢測人次。 今年5月初,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拓寬監測範圍和渠道。北京、上海、杭州、寧波等地已陸續出臺核酸檢測要求,並布局建設核酸采樣點。據杭州發布消息,杭州全市將設立不少於10000個采樣點,方便市民就近進行檢測,常態化核酸檢測政策從4月28日開始推出,後續每48小時內完成壹次核酸檢測。 在各地要求常態化核酸檢測政策下,根據太平洋證券研報的測算,若按政策推廣至全國,檢測滲透率40%計算,僅核酸檢測服務單月市場規模達154億元,半年則達922億元。這還不包括檢測服務上遊的試劑、耗材和龐大的原材料市場。千億市場蛋糕誘惑下,入場的企業絡繹不絕。(看了50多家有核酸檢測概念的上市公司半年報,沒有哪壹家公司就市場規模進行描述,因為這個市場測量不容易計算,部分上市公司壹家上半年營業收入就達到200多億元,也沒有權威的數據發布,所以這個922億只能作為參考)。 根據西南證券的測算,常態化核酸帶來的核酸檢測相關需求超過1300億,其中上遊設備400億元,中遊試劑市場280億元,下遊負責檢測的ICL(獨立醫學實驗室)賽道680億元。 安信證券研報曾提及,根據主流試劑廠商數據測算,膠體金試劑盒每份平均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約在1-2元左右,核酸試劑盒每份平均生產成本約在3-5元左右。 據東吳證券研究院估算,如果未來中國大城市(壹二線城市)都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涉及人口約5.05億。若每個月常態化核酸的費用上限為1212億元,相當於壹年就會創造出1.45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上遊試劑原材料和檢測設備仍是羅氏、諾華、雅培、Illumina等海外巨頭主導,尤其是試劑材料方面,雖然國內陣營有科創板上市的諾維贊,菲鵬生物,但規模尚不能和國際巨頭相比。國內的核酸檢測企業主要還是集中於中遊試劑生產以及下遊的檢測環節。本文主要梳理的是下遊的檢測環節上市公司情況。 面對上述千億市場,不少新型核酸檢測企業迅速崛起。但在5月份,北京在十天內有3家核酸檢測企業因在核酸檢測過程中涉嫌違法犯罪,相關人員被采取刑事措施,如金準醫學更是被吊銷營業執照,創始人被抓獲。據不完全統計,5月至7月,遼寧、青海、安徽、四川、廣東、湖南、陜西、貴州、吉林、天津、內蒙古、甘肅、北京、河南等多地開展核酸機構排查。排查結果顯示,超兩百家核酸檢測機構被要求暫停業務或進行整改。其中,部分是上市公司旗下的第三方機構,甚至還有不少地方的疾控中心、三甲醫院也被排查出問題。三、A股上市公司核酸檢測清單
在篩選名單時作了以下工作:壹是查閱網絡媒體的相關文章;二是查閱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主要是2021年度報告和2022年半年度報告)。在做統計中我發現,網絡上部分名單的數據統計很不合理,比如某公司是新冠疫苗企業,也把它納入核酸檢測名單;部分企業提供了棉簽或消毒水,也說它是核酸檢測公司;有的則是把醫療器械企業也納入核酸檢測名單內;有的確實是核酸檢測企業,但是體量非常低甚至沒有取得訂單,對於我們進行投資分析意義不大;有的則是其本身不屬於檢測行業,只是趁著這個市場需求,臨時加入到這個市場,後續布局不可測。上述這幾類分類方式我認為從投資角度來說都是“假核酸檢測公司”,典型的蹭熱點!投資者要註意分辨。 所以,的清單建立的基礎是:壹是同X順ifind版的新冠檢測名單104股;二是根據上市公司公告,剔除沒有核酸檢測相關描述的企業(上市公司自身都不拿出來說,應該未來也不會有多大可能在這方面進行布局);三是結合網絡部分名單進行壹壹核實,確定該上市公司公告表示有相關業務後才納入的名單;四是根據其業務規模和定位,剔除對我們沒有參考價值的公司。綜上,有了獨家編制的A股上市公司核酸檢測名單(26家)。 註:上述營業收入是公司全部收入,包括公司的其他業務收入。四、數據分析與預判
從剛公布的2022中報業績看,“核酸賽道“是壹枝獨秀。根據上述數據顯示,26家涉及核酸檢測的A股上市公司中上半年合計營收達1113億元,凈利潤總額約469億元,利潤率大概有30%以上。而同期A股4800多家上市公司中,僅有不到400家公司能夠達到如此水準,厲不厲害?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踩中新冠核酸檢測風口的企業吸金能力凸顯,引得眾多企業爭相布局,但現在賺的錢是否能夠及時拿到,後續趨勢是否持續,需要投資者仔細思考。 1、收入集中在前幾家公司 在已經披露的2021年業績中,有新冠檢測業務的企業(104家)累計帶來3765億營收(有數據統計由新冠檢測業務帶來的收入大概為1000億元),貢獻了663億凈利潤(包括了其他業務板塊業績)。但這門生意目前已經是壹場寡頭之爭,跑在前列的十家企業市場份額接近6成。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關政策,讓核酸檢測市場迎來更大上漲空間。 從今年的中報數據來看,這26家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綜合為1113億元,凈利潤綜合達到469億元。前十家公司營業收入805.32億元,占26家公司的72%,核心部位凸顯。 不同於以上布局國內“核酸”檢測的企業,九安醫療在核酸檢測板塊內壹枝獨秀,以232億的營收(比上年同期增長3989.07%)及152億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3989.07%)秒殺壹眾同行,九安醫療的主營業務是新冠“抗原”檢測,且國外銷售額占其總營收的98.48%,主要來自海外子公司iHealth在美國的抗原試劑產品熱銷。在 2021 年 12 月到 2022 年 3 月的美國新壹輪疫情高峰時期,因為當時美國本土制造提產速度不及預期,相當長時間內檢測試劑呈短缺狀態。iHealth 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於 2021 年 11 月獲得美國 FDA EUA 授權並開始銷售。根據已經披露的美國政府采購訂單情況,公司獲取了第壹個 5 億人份試劑盒采購合同中 70%左右的份額,成為美國防疫工作重要的支持力量。試劑盒項目的發貨數量超過之前任何壹次,日發運量高峰時達到 3000萬人份。iHealth 系列產品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230.52億元,占公司總體收入的99.08%。下半年的業績情況將會怎樣?根據歐美國家的調性,還是持保守觀點,我們拭目以待。 達安基因是為數不多同時涉及上遊設備、中遊試劑和下遊檢測的公司。受益於貫穿核酸檢測上下遊的布局,達安基因上半年堪比印鈔機,其營收達到了66.76億元,凈利潤則為36.08億元,凈利潤率高不可攀。達安基因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 PCR 法),是最早壹批進入國家藥監局快速審批通道的七款產品之壹。根據2022年4月的國家臨檢中心發布的2022年第壹次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快檢室間質評結果報告,使用達安基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的實驗室占比為62.9%,位列第壹。根據2022年7月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接收集中隔離點樣本檢測機構)室間質量評價/能力驗證結果報告》,使用達安基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的實驗室占比為23.9%,仍然位列行業第壹。 迪安診斷則代表了線下采樣檢測機構們的現狀,上半年檢測診斷業務的營收107.53億元,同比增長85.68%,凈利潤21.84億元。從利潤率來看,線下核酸的采樣檢測屬於相對的“苦活和累活”,同處ICL賽道的金域醫學上半年營收83.12億元,也只獲得了17.83億的凈利潤。2022年上半年其***完成核酸檢測超1.5億管,參與了浙江、天津、江蘇、內蒙古、黑龍江、河南、上海、北京等30個省份的核酸檢測重任。在報告期實現的107.5億元營業總收入中,新冠核酸檢測收入47.5億元,占比高達44.2%。 2、應收賬款高企,業績質量有待觀察。 從前期角度來看,核酸檢測行業確實不錯,不過隨著時間發展,大部分行業生態和社會環境均會發生變化。從今年上半年財報來看,新冠核酸檢測企業暴利仍在,但是業績質量堪憂,很多企業應收賬款高企,幾乎相當於上半年營收總和。從數字來說,企業的營收和凈利潤確實都大幅增長了,但是大家的應收賬款都很高,現金流吃緊,這就讓業績質量大打折扣了。因為,目前大部分新冠核酸檢測費用主要來自政府財政資金投入。 根據投資者對公司的詢問,大部分公司均回復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公司的賬期會延長,因為近年來,我們國家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減速,財政資金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投入巨大,部分地區的核酸檢測費用結算大概率存在延期,表示理解也表示無奈。隨著疫情持續,可能將進壹步加劇部分民營醫療機構可能帶來的壞賬風險,進而導致可能出現年度業績的下滑。 另外,隨著疫情控制的精準度提升和檢測價格競爭性下行,新冠檢測規模和盈利性很可能已經或很快到達峰值。 3、行業利潤逐步下降 疫情初期,有核酸檢測能力的企業少,所以只要妳有產能,就有市場,前期產品的利潤也高。可隨著疫情發展,國內已經有幾十家公司具備生產核酸檢測產品的能力,大家相互競爭,導致銷售價已經快降到了成本價區間,利潤更是微乎其微。 新冠核酸檢測費用的斷崖式下跌也使行業利潤進壹步壓縮。5月2日,北京市醫保局發布《關於進壹步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項目價格的通知》,將單樣本核酸檢測價格由原來的每人份24.9元降至19.7元,降幅超過20%。同時,混合檢測的價格由5.9元降至3.4元,降幅達42%。8月22日,雲南省藥品集中采購平臺顯示,聖湘生物4款中標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價格最低降至3.6元/人份。而在2020年初,核酸檢測最初定價是200元/人份。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而對於剛剛布局該行業還未形成規模效應的企業來說,未來之路存在諸多未知。 常態化的檢測需求讓不少上市公司業績亮眼,市場的博弈始終也在同步進行著。無論對於老百姓還是承擔支出的政府部門來說,檢測只是由於疫情反復引發的被動需求,這個需求不大可能,大家也不希望是長期的需求,從技術角度來說,也不會支持這種長期的可能。 4、市場依在,看自己造化。 雖然在利潤率水平上無法和上遊相比,但ICL賽道的競爭格局卻逐步在固化升級。根據機構研究顯示,國內獨立第三方醫學檢測市場已經形成了“4+X”的格局,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艾迪康(港股)和達安基因四家公司合計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九安醫療的市場主要在國外)。更為關鍵的是,采樣檢測環節還沒有被納入集采。 核酸檢測風口的變化,在不同階段營造了各有差異的造富神話。任何行業的發展都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節奏,短期的暴利在供需暫時錯配的時候是合理的,但是長期必然會迎來反噬。對於核酸檢測行業更是如此,壹旦政策有所調整,可能整個行業都要面臨方向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