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什麽是種子繁殖?

什麽是種子繁殖?

I.種子的壹般特征

種子是卵細胞受精後從胚珠逐漸發育而成的。它至少由兩部分組成:1.胚和 2.種皮。有時會有胚乳,胚被包裹在種皮中。胚由合子發育而成,合子是胚囊中的卵細胞與花粉管中的精子融合而成。花粉管中的另壹個精子與次級細胞融合,經過多次分裂,發育成胚乳,而包被則成為種皮,這是壹種保護機制。胚是植物的雛形,就像壹臺微型計算機,儲存著大量信息,指導種子的生長和發育。胚乳是儲存養分的地方,有些植物沒有胚乳,但子葉發達,那麽胚發育所需的養分就儲存在子葉中。而蘭花種子沒有胚乳或營養豐富的子葉,需要菌根與之生****,或在培養基中培養,種子才能發芽。

二、種子的采收

藥用植物種子的成熟期隨植物種類、生長環境的不同而有差異,因此應註意觀察其開花結果的時期和特點,掌握種子采收的適宜時間是十分重要的。圖 7-1 顯示了灰黴病種子成熟過程中水分、種子幹重、幼苗幹重、種子發芽率的變化。隨著花後天數的增加,種子發芽率、種子幹重、幼苗幹重迅速增加,在第 17 天達到峰值。種子含水量隨之迅速下降。這表明胚已經達到真正的成熟。在 17 天前雖然發芽率已經相當高,但其他指標還沒有達到最高水平,不能算是真正成熟。壹般藥用植物種子當顏色變深、質地變硬、種子幹重達到最大值、含水量迅速降低時即為成熟,可以采收。種子成熟度對發芽率、幼苗生長、種子耐貯藏性都有影響,應采取充分成熟的種子。但有時也有例外,如當歸、白芷等應取成熟度適中的種子作種。因為老熟種子播種後容易早薹。又如黃芪、橄欖等種子成熟後硬度往往增大,或休眠期加深,如采摘即播,往往采收適度成熟(嫩)的種子。凡種子成熟後不及時脫落的可緩慢采收,待全株種子完全成熟時壹次采收,如小檗、朱砂根、金銀花的種子,否則宜及時分批采收、或待大部分種子成熟後將果梗剪去,成熟後脫粒,如蒲公英、壹點紅、穿心蓮、白芥子、白芷、北虎耳草、補骨脂等應隨熟隨采,以免損失。

圖 7-1 地膚種子成熟的生理規律

剛采收的種子大多帶有果皮,必須及時處理,處理方法因果實種類而異,例如商品地、酸漿、顛茄等漿果類種子最好將果實浸泡在水中、待果肉吸足水分膨脹時用木棒搗爛果肉,使果肉與種子分離,然後用清水沖洗幹凈,將浮在上層的果肉和籽粒淹沒掉,再倒掉水分,取出沈在底部的籽粒曬幹或陰幹。

莢果(決明子、黃芪等)蒴果(桔子、人參等)曬幹後用手搓或木棍敲打,種子即可從果實中取出。種子調制脫粒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損傷種子,種皮破損的種子不耐貯藏,易感染病菌。有時用果皮貯藏比脫粒貯藏的種子壽命長、品質好。因為果皮的保護作用,可以使種子免受損傷和微生物的侵襲。如栝樓、絲瓜、枸杞、決明子、白芥子等常在果實脫粒後才貯藏播種。

三、種子的貯藏和壽命

(壹)種子的壽命

種子貯藏的目的是保持種子的活力,種子的活力即種子的發芽潛力,在貯藏期間會逐漸降低,最後完全喪失。這段時間的長短,也就是種子的壽命。不同藥用植物種子的壽命差別很大,如古蓮子的壽命長達壹千多年。而古柯、肉桂等種子壽命短,采收後必須立即播種,貯藏即失去發芽力。種子壽命的長短壹方面由植物的遺傳基因決定,另壹方面,種子在收獲前的生長發育狀況完善程度、收獲時的氣候條件,以及收獲後是否進入最佳貯藏條件等都會影響其壽命。最佳的貯藏條件可以延緩其生理代謝的強度,保持種子的活力,延長其壽命。

經試驗,短命藥用植物種子應隨播種隨采收,壹些原產熱帶亞熱帶的藥用植物,以及壹些春花夏熟的種子,如白頭翁、遼細辛、芫荽等。而在常溫貯藏中隔年不宜使用種子的傘形科植物當歸、白芷、北沙參......、菊花、土茯苓、白術、野菊花、甜葉菊、百合科的重樓、貝母、山豆根等。而壽命較長的有豆科的王楠、決明、刺槐等以及仙客來科的矮牽牛、田菠菜、蓼科的皺葉酸模等。

(二)種子老化的機理

種子在貯藏過程中逐漸老化變質的原因有三:壹是蛋白質的氧化變性,大分子核酸的降解變性,酶和細胞器的鈍化;二是有毒代謝物質的積累;三是重要代謝產物的耗竭。

(三)影響長壽的因素

1.內因

種子的長壽受基因控制,如種子的化學成分和種子的構造與遺傳有關。壹般來說,澱粉種子比含油種子更耐貯藏。許多休眠種子含有抑制物質,也能抑制真菌侵染,因此壽命較長。另壹個例子是蓮子的種子外面有壹層不透水的硬皮,起到保護作用,因此壽命長。

種子的成熟度也影響壽命,完全成熟的種子比不成熟的種子壽命長,如褐色成熟的穿心蓮種子存放四年後發芽率仍有53%,而黃褐色的嫩種子只有1.5%-4%。

2.外部原因

收獲時的氣候條件,如收獲時下雨,種子含水量高,不易貯藏;過分幹燥收獲的種子在機械清選時易開裂或破碎,也不耐貯藏。

貯藏期間的溫度和濕度,對種子壽命影響很大。壹般產於寒溫帶的藥用植物種子,最適宜在幹燥陰涼的條件下貯藏,在這樣的貯藏條件下,種子新陳代謝緩慢,消耗較少,也不易發生種子變質的其他可能情況。因此,可以大大延長種子的壽命。綜合多項實驗結果,證明在種子水分 5-14% 的範圍內,每減少 1% 的水分,就能使種子的貯藏壽命延長壹倍。例如,當歸種子含水量為 20%,貯藏 3 個月發芽率已損失 90%,而含水量為 4%,發芽率仍在 90%以上(圖 7-2)。但也不是越幹越好,過度幹燥也會造成損傷,如幹燥的蓮子草種子含水量達到 8-9% 發芽率較高,如含水量降至 2-4%,發芽率則明顯降低。另有壹小部分藥用植物種子不耐幹燥貯藏,適宜在濕度較大的條件下貯藏,這多是壹些喜陰植物和種子在夏季成熟的品種。如細辛、黃連、明黨參、童參等,以及大部分熱帶性較強的藥用植物,幹燥會導致種子腐爛。例如,海南島產的青皮(Vatia hainanensis)新種子水分41.6%,發芽率55%,在20℃下風幹3天,水分降至23%,發芽率21%,經超薄切片電鏡觀察,發現幹燥失水造成細胞器膜結構破壞,原生質也分散成團,產生不可逆反應。屬於濕藏類型的種子還有檳榔、吠舍那瓦馬錢子、肉桂、古柯、沈香、丁香和肉豆蔻等。

圖7-2 貯藏溫度對當歸種子萌發力的影響

----30-33℃--0-5℃

----15-20℃--5-10℃

(王文傑)

種子壽命與貯藏溫度也有密切關系、壹般從1-35℃,每增加10℃,植物生理代謝活動的強度就增加2-3倍,種子在貯藏中,要求保持最低的代謝水平。因為代謝強度越大,種子老化也越快,發芽力也隨之喪失。壹般認為,當貯藏溫度在0℃以上時,溫度每升高5℃,可使種子的貯藏壽命減少壹半,所以很多藥用植物種子(如當歸、貝母、人參等)在常溫下不耐貯藏,而放在冰箱裏則可大大延長其壽命。貯藏溫度對當歸種子發芽率的影響如圖 7-3 所示。

圖 7-3 當歸種子含水量對貯藏期種子發芽力的影響

---30-33℃---0-5-5℃。-30-33℃ ---0-5℃

----15-20℃ ---5-10℃

(王文傑)

貯藏期間的溫濕度不僅影響種子本身的新陳代謝,還與微生物和害蟲的活動有關。高溫高濕容易使附著在種子上的微生物和害蟲繁殖,當種子含水量低於9%時,種子中的害蟲壹般不能繁殖。在幹燥、接近冰點的條件下貯藏種子,也能抑制病蟲害的發生。

貯藏氣氛也影響種子的壽命,壹般在有空氣的條件下,如減氧貯藏,可延長種子的壽命,用密封氮氣、增加二氧化碳等方法也可延長種子的壽命。

化學藥劑如殺蟲劑、殺菌劑等可降低種子壽命,接種物如固氮菌對種子易使種子吸水,所以播種前都要進行處理。

(四)種子安全貯藏技術

按種子所要求的適宜貯藏條件可分為以下兩類:

1.低溫幹燥貯藏型

許多寒溫帶藥用植物種子,要求在低溫(-20-10℃)幹燥(含水量6-12%)條件下貯藏,藥用植物種子采收後,在低溫(-20-10℃)幹燥(6-12%)條件下貯藏。12%)條件下,采收後在室溫或較低溫度下存放幾周或幾個月壹般不會產生不良影響。最簡單、最經濟的方法是堆放在倉庫裏,或裝入麻袋或敞口容器中,這在氣候涼爽、空氣濕度低的地方效果很好。如在氣候較潮濕的地方,就要把曬幹的種子貯藏在密閉的容器中,如壇子、壇、瓶中,可在底部放些生石灰或幹碳塊,種子曬幹後放入容器中密封,貯藏在陰涼處,可貯藏較長時間。或在倉庫內設置降溫除濕設備,在種子容器周圍必須適當通風,並采取常規防護措施,防止鳥獸出沒。

如需長期保存種子,應將種子晾曬至安全含水量,置於密封容器中低溫保存,如冰箱或冰櫃等,可大大延長種子的壽命。

2.濕藏型

有些藥用植物種子經脫水幹燥後,會很快失去活力,如細辛、黃連、羅漢松、七葉樹、檳榔、馬錢子、肉桂等壽命較短的種子,屬於陰性植物,春夏之交成熟的種子和原產於熱帶亞熱帶的植物。貯藏這類種子應摻入濕潤的基質,也可用尼龍網裹上沙、泥、蛭石、珍珠巖、苔蘚等保濕材料層積,許多熱帶藥用植物種子常采用濕沙貯藏,沙不宜過濕或過幹,壹般含水量以2%為宜(即......)、手捏沙子不會成團),控制沙子的含水量很重要,不能太少,以免種子幹燥脫水而失去生命力 同時也不能太多,以免種子在貯藏過程中萌發,適當放在溫度較低的地方,減少其萌發的可能性,這樣可以延長這類種子的壽命。如桂圓種子,袋裝通風貯藏10天發芽力全失,而用濕沙貯藏10天發芽率仍為95.8%,貯藏30天為70.7%。

有些種子在貯藏期間經過了成熟期,所以沙藏的目的不僅是保持活力,而且是播種前的預處理,這時沙藏除了供給種子充足的水分和氧氣外,還必須放在種子成熟所需的溫度條件下,如細辛種子沙藏必須先高溫後低溫,黃連種子成熟需要壹定的低溫條件,壹般可放在室外或陰涼處。在地面上可能會遭受幹旱或極端低溫,可在上面稍加覆蓋樹葉、稻草、沙土等,也可在地面下挖窖貯藏,這時種子所受氣候變化較為緩和,也不易幹枯。貯藏期間要定期翻動檢查,有時壹段時間天氣反常溫暖,或貯藏結束後氣溫升高,都可能造成提前發芽,壹遇這種情況,應及時取出放入冰箱或冰櫃中,以免芽生長時間過長影響播種。

四、種子休眠

種子休眠是植物在其長期進化過程中對不良環境條件的適應過程,因而野生植物,特別是原產於溫帶的植物,其種子大都有較深較長的休眠期。我國藥用植物種類繁多,許多種類仍處於野生或半野生狀態,有的生長在高寒山區或幹旱地區,大多經過不良環境的休眠,休眠期長達0.5-2年。休眠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壹)種皮的障礙

由於種皮阻礙水分的傳遞,降低氣體交換速率,或種皮的機械阻滯作用而引起休眠,突出的例子如蓮子由於種皮特別不透水而在休眠狀態下維持千年壽命。種皮中的憎水物質因植物種類而異。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果實的果皮中含有橡膠,何首烏(Polygonum bistorta)和菟絲子(P. cuspidatum)的種子外面有壹層厚而堅硬的角質果皮,可以防止水分滲透。種皮障礙引起的休眠可通過機械損傷、化學處理、改變溫度或幹濕交替處理、幹熱處理和溫水浸種等方法來促進發芽。例如,種皮外面有壹層蠟,用溫水浸種,使蠟溶解,播種後 6 天大量種子發芽,而對照則很難發芽,其他例子見表 7-2。

表 7-2 種皮失調引起的休眠及其解除實例

(二)胚不成熟(形態或生理)

有些藥用植物種子在收獲時已表現出成熟,但其胚的分化尚未完善或生理尚未成熟、需要在適宜的條件下繼續完成器官分化和生理成熟,才能發芽生長,這在原產於高寒地區或陰生、短命速生植物的藥用植物中較為常見,大致有以下五種情況:

1.高低溫型

其胚成熟後需依次由高溫轉入低溫,這與原產地的自然溫度變化相吻合。胚的形態發育在較高溫度下完成,然後需要壹定時間的低溫來完成向發芽的生理過渡。表 7-3 列出了屬於這壹類的種子。

表7-3高低溫型藥用植物種子胚成熟溫度要求舉例

表7-3高低溫型藥用植物種子胚成熟溫度要求舉例(續) -12.低溫型

胚成熟要求低溫濕潤條件下,生產上要求秋播或低溫沙藏,屬於這壹類的種子見表7-4。

表7-4 低溫型藥用植物種子成熟溫度要求例3.外胚層休眠

這類種子收獲時大部分胚未分化(牡丹例外),其後續發育和部分種皮的胚根生長要求較高的溫度,然後要求低溫解除外胚層休眠,胚莖才能伸長,幼芽露出土表。表 7-5 列出了屬於這壹類的種子。

表 7-5 外胚層休眠種子對溫度的要求 4.二年生種子

即胚成熟後和外胚層休眠分別需要各自的低溫期才能萌發的種子,如長草(Trillium grandiflorum)、葉狀牡丹(Leontice robustum)等。禾本科植物的胚根成熟需要低溫多濕的條件,之後要經過壹個高溫期促進萌發的幼根生長,再經過第二個高溫期使外胚層成熟,再經過第二個高溫期才能形成正常的幼苗,所以在秋播後的第三年春季出苗(圖 7-4)。

圖 7-4 長春花的雙重低溫要求

(引自 Kaller, 1959)

完全不進行低溫處理時(I),只有少數植株發芽(上圖);

p>(引自 Kaller,1959 年)

(III)胚的代謝紊亂(內源激素調節)

種胚後熟之所以如此緩慢、現在認為,這是因為胚無法利用胚乳或子葉中的貯藏物質,而隨著休眠期的解除,胚乳或子葉中的貯藏物質就像被板機觸發壹樣發生了壹系列變化,從而使胚乳或子葉中的貯藏物質得以利用。根據最新研究,萌發和休眠是由休眠器官中含有的激素或生長抑制物質控制的,為了解除休眠並使其萌發,有的需要光照(主要是紅光),有的需要低溫處理,通過這些處理,促進胚胎生長的激素逐漸增加,或抑制生長的物質逐漸消失,或兩者並行而萌發、消失,或兩者並行而導致萌發。表 7-6 列出了光照促進藥用植物種子萌發的實例。

表 7-6 光促進藥用植物種子萌發的實例

這種光對萌發的反應與種子中存在的光敏色素有關,目前認為這些色素作用於薄膜。在紅光照射下,膜的電特性會發生變化,從很少的電特性變為更多的電特性。這導致滲透力和運行速度發生變化,底物和輔助因子增加,萌發所需的化合物增加,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從而促進了萌發。光敏色素在種子中有兩種形式,即 Pr 和 Pfr。當種子受到紅光照射時,其中的 Pr 會轉化為 Pfr。Pfr 對萌芽有刺激作用。Pr 對萌芽沒有影響。

幹種子

羊蹄甲種子萌發的光逆性見表 7-7。

表 7-7 羊蹄甲種子萌發的光逆性

許多需要低溫保濕才能完成後熟的種子都與內源激素平衡和消長有關。如龍膽、金蓮花、花椒等種子采收時胚已分化發育,也需要在低溫條件下形成赤黴素類激素物質才能萌發,如采收時用赤黴素浸泡的種子,即使不經低溫也能迅速萌發,如表7-8所示。

表 7-8 赤黴素促進低溫成熟種子的萌發

除赤黴素外,細胞分裂素和脫落酸也與休眠有關。汗提出的 "三因子調控理論 "強調赤黴素是調控萌發的主要因子,是不可缺少的物質,而細胞分裂素是消汗的 "三因子控制理論 "強調赤黴素是控制萌發的必要物質,而細胞分裂素是消除脫落酸作用的必要物質。當種子不受脫落酸等抑制劑的阻礙時,種子萌發就不需要細胞分裂素了。近年來,乙烯被認為是與休眠萌發有關的第四種激素。乙烯能促進需要光照的萌發種子以及經高溫幹燥成熟的種子(如胚芽)的萌發。

許多藥用植物的種子都含有抑制萌發的物質。例如,Kyung-gu Choi 等人報告說,人參果實、內果皮和胚乳中都含有抑制萌發的物質,這些物質會延緩胚成熟後的進程。此外,穿心蓮的種子、萊菔子的種子、三棱草的果實和假山的假種皮都含有抑制發芽的物質。

綜上所述,藥用植物的休眠習性是在自然界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的休眠類型可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如克服種皮的不透性、消除抑制物質、增加激素類物質等,使用得當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種子萌發

從形態學角度看,萌發是指幼根 "突破種皮",但從生理學角度看,幼根突破種皮是萌發過程的結束。種子萌發是壹個復雜的生理變化過程,從種子吸水開始到幼根萌發為止,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壹)膨脹期

幹燥種子吸水多,鮮重急劇增加的階段稱為膨脹期。種子吸水後,種皮膨脹變軟,種子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得以進行,同時通過水化作用,原生質由無活性的凝膠狀態轉變為有活性的溶膠-凝膠狀態,這就為第二階段發生的各種轉化提供了條件。

(二)休眠期鮮重增加

從外觀上看,種子的表現是靜止的,但內部的生理活動卻異常活躍,進行著種子萌發最重要的生理過程。主要有:

1.信息的轉化--酶系統的形成

種子在成熟過程中由於脫水,酶變成鈍態,信使RNA與蛋白質結合成復合物。種子膨大後,復合物被水解:

mRNA-蛋白質→mRNA+蛋白質

這種mRNA是壹種長效信使,mRNA的活化意味著可以合成新的蛋白質,酶由鈍化狀態變為活化狀態,再加上萌發過程中壹些酶的重新合成,形成生長所需的酶系統。酶系統的形成依賴於胚胎發出的激素信號,切除胚胎就會流產。

2.物質的轉化

各類水解酶形成後,作用於種子中的胚乳或子葉中的各類貯藏物質,使這些物質由大分子變為小分子,由不溶態變為可溶態,並被輸送到胚的新生長部位。形成新細胞和組織所需的各種蛋白質、核酸和細胞器。

3.能量轉化

物質的轉化必然伴隨著能量的轉化,發芽過程中酶的形成、貯藏物質的分解和轉化、胚胎細胞的分裂和生長,都需要能量的供應。種子吸水膨脹後,ATP 的量迅速增加。

(c)幼根突破種皮

由於根和莖的生長,鮮重再次增加,幼苗出土並生長。

發芽所需的條件主要是水分、氧氣和溫度。

1.水分

發芽需要水分,幹種子吸水始於膨脹,這是壹個純物理過程。親水基團,即 -NH2、-OH、-COOH 吸引具有兩極性質的水分子,並在自身周圍形成壹層水膜,這樣,具有這種親水基團的大分子,如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大分子就 "膨脹 "起來了。膨脹吸水後,緊接著在吸水的同時萌發。特別是萌發過程中細胞的伸長是建立在大量吸水的基礎上的。

2.氧氣

萌發需要能量,能量由底物和呼吸鏈磷酸化產生的 ATP 提供。氧氣是呼吸鏈(又稱氧化磷酸化)運行的必要條件。因此,氧氣通常是發芽的必要條件。

3.溫度

種子萌發過程中的生理生化變化都離不開酶的活性,不同的酶有其活性的最低、最適和最高溫度三個基點,因此種子萌發也需要不同的溫度條件。如壹些冬季壹年生植物(在秋季發芽後,翌春或初夏開花結果的壹年生植物)優先在10℃發芽,而夏季壹年生植物(在壹個夏季完成整個發育的壹年生植物)則優先在26-30℃發芽。

六、播種

(壹)露地播種

1.播種期

根據不同藥用植物種子發芽所需的溫度條件及其生長習性,結合當地氣候,確定各種藥用植物的播種期。在北方,壹般壹年生草本植物多在春季播種,如薏苡、決明子、荊芥等。多年生草本植物適宜春播或秋播,如大黃、雲木香、丹參均為春播,人參、北沙參為秋播。核果類木本植物如銀杏、核桃等宜冬播,壹些短命種子宜采摘後播種,如細辛、肉桂、古柯等。播種期又因氣候帶不同而存在差異。在長江流域,紅花、莨菪等秋播由於光合時間延長,產量均比春播高得多。在北方,由於冬季寒冷,幼苗不能越冬,壹般在早春播種。有時也因栽培目的不同播種期也不同,如百日草采集種子應早播,采集根系應晚播。北京 6 月底播種不開花,根系不木質化,密植產量質量都高。又如穿心蓮為低溫長日照作物,收種宜秋播,收根宜春播。穿心蓮在北方種植,收種也要早播,收葉則要稍晚播種,因為穿心蓮壹旦發育完成開花,養分集中供應開花結果,葉片就會明顯變窄。壹般春播在3-4月,秋播在9-10月,如氣溫已足夠時適宜早播,早播發芽早,延長光合時間,產量高。如果圃地當年木能生長旺盛,發育健全的苗木,不怕冬季霜雪危害。

2.播種土壤條件

播種時土壤墑情適宜,天氣晴朗為宜,影響種子周圍水分和氧氣的供應。土壤過幹,種子發芽水分不足,土壤易開裂,從而影響出苗。太濕則土壤中空氣不足,不能供給種子萌發過程中旺盛呼吸所需的氧氣,也會影響發芽。因此,土壤應盡量做到見幹見濕,過濕需等稍幹後播種,特別是播種小粒種子時更應慎重。

最適宜播種的土壤是含適當沙質和有機質的壤土,土質松軟,排水良好。根據當地條件和藥用植物的習性做成脊床、高床或平床。苗床上的土壤必須打碎並耙平。對小種子的要求尤其嚴格。如果苗床土很厚,使種子要麽擱在大土上面,要麽在大土的壓迫下,這樣種子往往因缺水而不能發芽,甚至勉強發芽,也難免因根系不能深入土中,或受覆土壓迫,幼莖難以露出土面,以致窒息而死。

3.播種方法

壹般分為條播、點播、撒播三種。條播:按壹定行距在床面上開壹小溝,均勻播入種子,覆以適當泥土,踩實,條播便於中耕施肥管理,並有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的優良條件,在中藥材栽培中應用廣泛。點播或穴播:適於大粒種子或生長快的幼苗,即按壹定行距在床面挖穴,每穴播種3-4粒,覆細土,踩實,催芽後,選擇生長健壯者,保留壹株,其余拔除或移苗補用。如絲瓜、白扁豆等。播種:對於小粒種子,將種子均勻撒在床面上,宜疏不宜密,切忌過密;過密不僅浪費種子,而且發芽後幼苗生長不良。撒種時用耙子輕輕耙平,或用竹篩蓋上壹層薄薄的腐殖土,以能覆蓋種子為度,此法在苗床育苗中均有應用,缺點是不易管理。

4.播種深度

所謂播種深度就是種子播種後覆土的厚度,應根據植物的種類和種子的大小而異,凡子葉發芽的種子宜淺播,子葉不出土的宜深播。出土的如決明子、大黃,子葉較大,如果播種過深發芽後不易穿透土表,常會窒息而死。子葉不出土的,如人參、三七等;當種子發芽後根系入土,幼莖如針刺,鉆出土外的,這類種子可播深壹點,但不宜過深,否則因空氣不足和溫度過低造成發芽延遲,又因幼芽穿透深土層而減弱,使生長不良。

此外,播種深度還取決於以下條件:在寒冷、幹燥、土質疏松(如沙壤土)的地區,覆土宜稍厚;在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層較重的地區,覆土宜淺。種子千粒重的可播深些,小粒種子宜播淺些,壹般覆土厚度為種子的2-3倍。

5、播種量

1.播種量

是指每畝地播種所用種子的數量。播種量與種植密度、千粒重、種子適宜率等有關。

六、播後管理

主要是抓好適期澆水。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有充足的水分,以利於種子發芽的需要,特別是經過浸種催芽的種子,不耐幹旱。澆水時要避免土壤板結,最好從溝裏澆水。出苗後應適當控水,使幼苗根系向下深入。

(二)保護地育苗

有些藥用植物,為了延長生長期,提高產量和質量,常提前在保護地育苗,待氣溫回升後再下田種植。目前常用的育苗設施有地面覆蓋物、塑料大棚、改良日光溫室、溫室等。

1.地膜覆蓋

在苗床上覆蓋地膜,出苗後破膜拔苗。地膜覆蓋,起到保溫保墑的作用,並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減輕雜草危害。在地黃等作物的栽培中增產作用顯著。

2.塑料大棚

用樹枝、竹竿或鋼筋做成拱棚,上面覆蓋塑料薄膜,北面放草簾,南面白天頂住烈日,傍晚放草簾遮蓋。

3.日光溫室的改進

即半拱形塑料大棚,在拱形覆蓋物的基礎上,在覆蓋物的北側築壹道土墻,骨架的壹端固定在土墻上,呈半拱形,防寒性能優於拱形塑料大棚。

4.塑料大棚和玻璃溫室

分加溫和不加溫兩種,加溫熱源可就地取材,有煤、柴油、汽油等作為

  • 上一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推進和保障浦東新區改革開放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決定
  • 下一篇:求科普眼藥水的分類?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