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地應符合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水產灘塗養殖規劃。養殖池塘的建設,應根據不同的養殖品種、模式和條件,科學合理地確定池塘的大小、形式和規模。
在進排水渠方面,要求進排水口應盡量遠離,進排水渠應獨立分開設置,新建養殖場不得靠近現有養殖場的進排水口。
2、清淤
養殖前,用海水清除養殖池內的汙物和雜物,修整池體和進排水渠。選用水泥池作養殖池,必須反復多次擦洗。如果選擇將池塘作為養殖池,必須將沈積物較厚的地方清淤並曝曬,以促進有機物的分解。發現死亡個體應盡快移至陸地集中銷毀。
3、底質調控
全部清淤後,要消滅不利於海參養殖的帶病中間宿主和繁殖敵害生物,並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滅養殖池和進出水通道。首先註入 10-20 厘米的清水,放入藥物溶解,然後將藥物潑灑到養殖池中。水泥池要用溶有消毒藥物的池水沖洗數次,再用砂濾水或清水沖洗2次。
池塘可在消毒水中浸泡壹段時間,然後在放苗前幾天換上沙濾水或清水。養殖用水必須從無汙染地區引進,使用前後必須經過適當處理,並定期檢測水質。同時,底質條件應符合國家標準。
4.施肥
完全成活後,要註意再次肥水和培育有益生物群落。潑灑適量光合細菌和有益菌種,提高養殖池肥水速度,增強肥水效果。肥水效果和肥水所需時間會因當地養殖環境、目標魚種和肥水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壹般情況下,水溫低於20℃時,施肥需15~30d;水溫達到20℃以上時,施肥至少需8d。為加強水產養殖過程管理,水產養殖池塘的清洗、消毒、施肥等程序應做好以下記錄:清洗記錄、消毒記錄、施肥記錄等。這些相關文件和記錄應保存 2 年以上。
5.種參的選擇
種參鮮重應在300克以上,最好選擇活力350克以上、性腺良好、無損傷的養殖個體。
6、種參暫養
種參入池後,壹般要經過3-10d的暫養期。如果時間短,可以不投放餌料,每天全部換水兩次,每晚換水時徹底清洗池底即可。如果時間較長,應適量投放餌料,但水溫應保持在20℃以下,否則會嚴重影響參魚的攝食。
此外,還要用深色塑料布遮擋光線,同時註意挑出不幹凈的個體和皮膚潰爛、破損的個體。暫養密度適當控制在 10-20 頭/立方米範圍內,以不超過 30 頭/立方米為準。每天早晨進行吸底檢查,觀察有無蟲卵。如果只有少量產卵,可以丟棄。
7、人工催產技術
催產的刺激方法有陰幹、加溫、流水等。暫養5-7d,晚7時後催產。持續觀察產卵過程並註意記錄。當池中海水放幹後,晾曬親參40-60min左右,再用海水沖擊參體30-45min,然後註入過濾後的新鮮海水,壹般親參可在當天或第二天產卵。
在雌參產卵前,將其緩緩放入特定的產卵箱中進行受精。
受精後,盡快撈出雌參,用過濾海水洗卵,每次2-3分鐘,洗去多余的精子和汙物,直至池水變清為止。排卵後的雌參應暫養3-5d,等待雌參自然產卵。暫養期間,親參會多次產卵。
8.施肥與孵化
壹般養殖戶會采用混合施肥的方法進行規模化育雛生產。受精卵的孵化水溫為20-22℃左右,孵化密度小於10枚/毫升,以6-8枚/毫升為宜。超過 10 個/毫升時,需分池後再孵化。
培養期間,每隔 0.5 小時用攪拌耙上下翻水壹次。要特別註意的是,翻水時不能有死角,不能只朝壹個方向攪水,要通過將胚胎旋轉到水池中心來預防和控制。胚胎孵化後,根據需要給予微曝氣。
9、選育和入池
孵化後30-40h,胚胎發育到原基後期或小耳蚴初期,胚胎集中在水面表層,應及時選育和入池。選育前應采取鏡檢措施,觀察上浮幼蟲是否正常、健壯。采用拖選法進行選育,根據每個培育池所需幼蟲數量,將拖選、集中采集的幼蟲量化後劃分到各培育池中。
10、浮遊幼蟲培育
幼蟲培育條件為水溫19-25℃,室溫27-30℃,鹽度2.7%-3.3%,溶解氧控制在5-7.5毫克/升,氨氮小於0.5毫克/升,pH值應在7.8-8.3.
同時,水質應符合NY5052-2001標準的要求。
同時,水質應符合 NY5052-2001 標準的要求,幼蟲池的密度應根據實際情況控制在 0.3-1.0 個/mL。
浮遊幼蟲期的餌料以藻類為主,如鞭金藻、鹽藻、小月牙藻等。投餵時,可使用多種餌料餵養幼蟲。投餵時,可與多種餌料混合投餵。根據幼蟲發育的不同階段,調整投餵量。
11、幼參培育
為了提高幼參的生長速度,當幼參長到1厘米左右時,應盡量添加人工餌料,並配合餌料的投入,以利於使幼參體內色素加深。當幼參體長達到2-3厘米時,密度應達到4000頭/立方米。
並增加氧氣和水的交換量。此時要註意是否有個別人發病,及時註射抗菌素控制病情蔓延,必要時還要對發病的個體進行藥浴治療。
12、日常管理與監控
每天安排人員觀察天氣、水溫、水質變化,巡視網箱觀察海參攝食和活動情況,確保海參在清潔舒適的養殖環境中養殖,並及時填寫養殖日記。
百度百科 - 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