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請問呼倫貝爾的阿榮旗怎麽樣?

請問呼倫貝爾的阿榮旗怎麽樣?

這裏很好,街道很幹凈,人也不錯,但是偏遠的經濟不太好,因為農業是主要的經營方式。

即便如此,這裏的風還是不錯的。

想去旅遊,就來海拉爾看看草原吧。

想看邊疆就來滿洲裏吧。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呈狹長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延伸。經緯度西起東經97° 12 ',東經126° 04 ',橫跨28° 52 '經度,相隔2400多公裏;南起北緯37° 24 ',止於北緯53° 23 ',垂直占據緯度65,438+05° 59 ',直線距離65,438+0,700km;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12.3%,居全國第三位。東、南、西依次毗鄰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橫跨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與蒙古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全長4,265,438+0公裏。

地質內蒙古自治區幅員遼闊,地層發育,巖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良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緯42°為界,可劃分為兩個ⅰ級構造單元。42線以北是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以南是華北地臺。受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在內蒙古東部形成了東北向的構造火山巖帶,即新華夏系的第三隆起帶。內蒙古有兩條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分別位於這兩大構造單元的接觸軸和新華夏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臺北緣ⅱ級金銅多金屬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形態復雜多樣。除東南部外,基本為高原,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0%。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約1000米,最高海拔3556米。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輝騰梁山)、賀蘭山等山脈分布在高原周圍,構成了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內蒙古高原西端有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庫布齊、毛烏素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裏。大興安嶺東麓,陰山腳下,黃河岸邊,有嫩江約旦河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黃河南岸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是內蒙古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產區。山區向高平原、平原過渡地帶有黃土丘陵、石質丘陵,有低山、溝谷、盆地混合,水土流失嚴重。高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占0.8%。

氣候內蒙古自治區幅員遼闊,緯度高,高原面積大,遠離海洋,邊緣多山。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具有降水少且不均勻、風力大、寒暑變化劇烈等特點。大興安嶺北部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風,夏季短而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驟降,霜凍往往來得早,冬季長而冷,寒潮多。年太陽輻射從東北向西南增加,降水量從東北向西南減少。年平均氣溫0 ~ 8℃,年平均溫差34 ~ 36℃,日平均溫差12O ~ 16℃。年總降水量50 ~ 450毫米,東北部降水較多,西部降水減少。東部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486 mm,西部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不足50 mm,額濟納旗37 mm,大部分地區蒸發量大於l200,大興安嶺年蒸發量小於1 200mm,巴彥淖爾高原大於3 200mm。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在2700小時以上,阿拉善高原西部地區在3400小時以上。全年平均大風日數為10 ~ 40天,其中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持續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區壹般不到10天。大部分地區沙塵暴日數在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在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平均為108天。

水文內蒙古自治區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祖國第二大河流黃河從寧夏石嘴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環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裏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超過300平方公裏的有258個。有近千個大小不壹的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671億立方米,生活自產水源371億立方米,占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300億立方米,占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用水量後,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用水量2370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耕地用水量10000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44000立方米/平方公裏4.4l內蒙古水資源在區域和時間進程上分布很不均勻,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占全區27%,耕地面積占全區20%,人口占全區18%,而水資源總量占全區65%,人均用水量8420立方米,是全區平均水平的3.6倍。中西部西遼河、海灤河、黃河總面積占全區的26%,耕地占全區的30%,人口占全區的66%,但水資源只占全區的25%。除黃河沿線有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

土壤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繁多,性質和生產力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累強,有機質積累多。根據成土過程和土壤性質,可分為9個土類和22個土類。在9個土類中,石灰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分布東西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方向排列,最東部為黑土帶,西部依次為暗棕壤帶、黑鈣土帶、栗鈣土帶、棕壤帶、黑埂土帶、石灰土帶、風沙土帶和灰棕色荒漠帶。其中,黑土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第二,適合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內蒙古的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真菌和地衣組成。植物種類豐富,收集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2351種,隸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種栽培184種,野生植物2 167種(種子植物2 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的大興安嶺有豐富的森林植物、草甸、沼澤和水生植物。中部的陰山和西部的賀蘭山既有森林和草地植物,也有草甸和沼澤植物。高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和荒漠旱生植物為主,少量草甸植物和鹽生植物。內蒙古草原植被是壹個連續的整體,從東北的松遼平原,穿過大興安嶺南麓和內蒙古高原的崇山峻嶺,到陰山南麓的鄂爾多斯高原和黃土高原,包括舉世聞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和鄂爾多斯草原。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西部。主要由小型半灌木、鹽生植物和矮灌木組成,種子植物65,438+0,000余種。雖然植物種類不豐富,但當地特有物種的優勢非常明顯。

行政區劃沿革1947 4月23日至5月3日,烏蘭夫(雲澤)在王葉寺(今烏蘭浩特市)召開了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會議決定1年5月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在全國率先實現民族區域自治,轄呼倫貝爾、那溫木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等32個旗。自治政府在王葉寺。1949 11 10月,經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自治政府遷至張家口。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代省長董領導起義。後來,綏遠省人民政府成立。3月5日,1954,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人大協商委員會在(呼和浩特)貴綏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的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廢止,原綏遠省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駐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熱河省敖漢、翁牛特旗、喀喇沁旗、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昭烏達芒自治區管轄。4月3日,1956,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加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7月5日1969呼倫貝爾盟、哲裏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阿拉善左奇、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入寧夏、甘肅,於1979年5月30日重新劃入內蒙古自治區。

2001內蒙古有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鄂爾多斯、通遼、呼倫貝爾、興安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阿拉善盟。有101個旗、縣、市、區,其中52個以旗命名(包括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莫力達瓦達斡爾族三個民族自治旗),17個以盟所轄縣、14個市、18個命名。自治區人民政府設在呼和浩特。

草原資源內蒙古擁有廣闊的天然草原面積,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原總面積8666.7萬公頃,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65.438±0.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6800萬公頃,約占內蒙古國土總面積的60%。內蒙古有六大著名草原,分別是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烏拉特。飼用植物65,438+0,000余種,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65,438+0,000余種,特別是羊草、羊茅、冰草、無芒雀麥、披堿草、野燕麥、紫花苜蓿、山野豌豆。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草甸草原土壤肥沃,降水豐富,飼草品種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飼養大牲畜,特別是牛。內蒙古中南部幹旱草原降水豐富,飼草的種類、密度和產量都不如草甸草原,但飼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適合飼養馬、牛、羊等牲畜,特別適合牧羊。陰山北麓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幹燥,牧草種類少,牧草產量低,但牧草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動物的優良放牧場所。內蒙古最西部的沙漠飼草稀少,產量低,但氣候溫和。飼草具有帶刺、含鹽、灰分高的特點,非常適合發展駱駝。美麗的草原孕育了各種各樣的牲畜。三河牛、三河河馬、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白山羊等內蒙古著名的優良家畜在區內外享有盛譽,毛皮、肉類等畜產品在國內外也占有重要地位。根據1985內蒙古草原勘測設計院統計,全區適宜載畜量為5475.05萬羊單位,但實際載畜量為5576.85萬羊單位,超載量為101.8萬羊單位。由於近年來草地退化,草地適宜載畜量下降。按1970不變價計算,自治區畜牧業總產值為8.09億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34.2%。按1990不變價計算,當年畜牧業總產值為5.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2.1%;從65438年到0995年,畜牧業總產值為76.03億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36.5%。1995比1990增長了0.4倍,年均增長7.5%。

水資源自治區地表水有黃河、西遼河、嫩江、埃爾貢四大出流水系,流域面積52.2萬平方公裏,年徑流量673億立方米。內部水系有烏拉蓋河和塔布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22萬平方公裏,年徑流量9.6億立方米。地下水在全區廣泛分布,主要類型有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據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勘測設計院估算,自治區草原地下水補給量為97.6億立方米,可開采量為27.5億立方米,東部多於西部,山地丘陵多於高原。自治區自然降水量在100 ~ 450 mm之間,自東向西遞減,額濟納旗年降水量不足50 mm..降雨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0-70%。

礦產資源內蒙古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120多種,探明儲量78種。其中42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22種居前3位,7種居全國首位。特別是煤炭位於我國北方露天礦集中區,儲量極其豐富。已探明含煤面積65438+萬平方公裏,累計探明儲量2400億噸,占全國探明儲量的25%以上,居全國第二位。遠景儲量1.2萬億噸,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儲量超過100億噸的超大型煤田有5個。大多數煤田地質構造簡單,厚度大,埋藏淺,煤層穩定,易於露天開采,煤質優良,類型齊全。東勝煤田的精煤是壹種天然的優質動力煤,無需洗選,可與國際標準煤相媲美,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探明儲量927.7億噸。鄂爾多斯煨炭是壹種優質的工業用煤,用於制氣和水煤漿生產。準格爾煤田探明儲量259億噸,熱值達到7470大卡/千克。內蒙古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相當可觀。13大油氣田已探明。預測石油資源總量為20-30億噸,天然氣資源總量為2700-100億立方米。世界級大油氣ⅲ-陜甘寧油氣田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盆地。已探明黑色金屬儲量的礦產包括鐵、錳和鉻。鐵礦產區63個,其中大中型礦床15個,儲量居全國第九位。有色金屬礦產探明儲量居全國前五位的礦種有鋅、鉛、錫、鉍,銅、鎢、鉬、鋁礬土、鎳、鈷居第七位至10。共有礦藏128處,其中大中型礦藏19處,主要分布在巴彥淖爾盟狼山-紮爾臺山、吉(寧)爾(連)鐵路線兩側、錫林郭勒盟東北部、赤峰市北部和呼倫貝爾盟北部。主要金礦有40處,大部分已被開發利用。全區20多個縣產金,其中敖漢旗、松山區、喀喇沁旗、察哈爾右翼中旗、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壹年產金2萬多。自治區的稀土資源得天獨厚,享譽國內外。稀土氧化物探明儲量占全國90%,居全國和世界第壹。氧化鈮儲量占全國90%以上,僅次於巴西,居世界第二;鈹、鉭和鈷的探明儲量分別居世界第壹和第二位。非金屬礦產種類繁多,其冶金輔助原料有菱鎂礦、耐火粘土、藍晶石、白雲石、應時砂巖、脈應時、石英巖、石炭紀巖石、螢石、型砂、鑄型粘土、鋁礬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有黃鐵礦、湖鹽、芒硝、天然堿、電石灰石、肥料用蛇紋石、泥炭、鹽礦、溴礦、砷礦、硼礦等。以及建築材料等非金屬礦產,有3大類42個礦種,近200個礦點。其中4種居全國首位,20種居全國首位。據有關專家估算,內蒙古礦產儲量潛在價值(不含石油、天然氣)達13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極具開發價值。

2001年度,全區發現318個煤田,累計探明儲量2232.4億噸,僅次於山西省。遠景儲量1225多億噸,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居全國第二。全區有140多個產煤區(煤田或煤礦區)。內蒙古的煤炭資源不僅儲量大、煤層厚,而且地質構造簡單、埋藏淺、易於露天開采。全國開采的5個露天煤礦中,內蒙古有4個,分別是霍林河、伊敏、元寶山、準格爾。內蒙古的煤炭品種比較齊全。東勝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無煙煤以優質著稱。煉焦煤比例較小,僅占總儲量的2.49%,主要集中在烏海和包頭。無煙煤比重小,儲量集中,已探明儲量5.53億噸,占全區煤炭總儲量的0.25%。探明儲量654.38+00億噸以上的煤田主要有東勝煤田(探明儲量927.7億噸以上)、準格爾煤田(探明儲量259億噸)、伊敏煤田(探明儲量654.38+02.6億噸)、霍林河煤田(探明儲量654.38+036.5438+0億噸)和勝利煤田(探明儲量654.438+0億噸)儲量以上的煤田經初步測算,內蒙古煤炭資源潛在價值為11.2萬億元,居各類礦產資源之首。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重要的林業基地之壹。全區森林總面積約18667萬公頃,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1%,居全國第1位。森林覆蓋率達到14.8%,高於全國13.4%的水平。森林總蓄積量165438+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四位。樹木種類繁多,全區有喬灌木350多種,其中有長壽、材質硬的優良用材林樹種,有抗旱、抗風沙的經營性防護林,有列入國家保護的經濟樹木和珍貴樹木。內蒙古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在大興安嶺北部的山區。原始森林占全區林地面積的50%,森林蓄積量占全區森林蓄積量的75%以上。它被譽為“祖國的綠色寶庫”。這裏盛產的興安落葉松、白樺、白樺、彩木,都是著名的優質木材。在寒山、陰山、賀蘭山等山區,也有成片的天然次生林。含山地區的雲杉、油松、柞樹、山楊林,大青山、烏拉山、滿漢山的山楊、白樺林,賀蘭山的雲杉、松林、大青溝闊葉林,都是具有較高經濟和科研價值的珍貴樹種。人工林是內蒙古森林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植樹造林不僅在條件好的平原地區進行,在江河地區、水土流失地區和牧區也要進行。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林種發展迅速。據1988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比解放前增長了52倍。特別是始於1978、被譽為“綠色萬裏長城”、“世界最佳生態工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使自治區平原農區50%左右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牧區35%的草類作物得到了林木保護。2001年,自治區森林覆蓋率為14.8%。

太陽能資源內蒙古海拔高,晴天多,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多。全區2年總輻射在115 ~ 167大卡/厘米之間,僅次於青藏高原,居全國第二。日照時數在2600 ~ 3400小時之間,是我國高值區之壹,光能資源極其豐富。全區太陽能資源分布從東到西南遞增,西部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最大。壹年中,作物和牧草在4-9月生長期的總輻射和日照率都在全年的50%以上。特別是4-6月,東南季風還沒有推進到內蒙古,所以空氣幹燥,多雲天氣少,日照充足。此時正處於小麥和多年生禾草的高峰期,葉指數大,光合利用率高,從而彌補了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生長期短,相對提高了積溫利用率。

風能資源蒙古是中國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僅次於浙江省的舟山群島。全區年平均風速3.3-5.7m/s,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陰山為風資源富集區,年有效風能密度大於200 W/m3,有效風能發生時間達到70%,3-20m/s風速每年累計超過5000小時。內蒙古南部年平均有效風能密度為50~200 W/m3,3~20m/s的年風速累積為4000~5000m/h..全區風能總量約54億千瓦,占全國總量的30%以上。充分利用這種廉價能源,對於解決交通不便、燃料和能源缺乏的牧區和邊遠地區的能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野生植物資源內蒙古共有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2 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 167種,引種植物184種。這些植物隸屬於33科720屬,有24種珍稀野生植物被列為第壹批國家保護。野生植物在山區最為豐富。這裏有豐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還有草甸、沼澤和水生植物。草地有維管束植物1668種,隸屬於121科,504屬,具有飼用價值的有900多種,優良牧草200多種。內蒙古野生植物按其經濟用途可分為十余類。有70多種纖維植物,如樟子松。蒙古、落葉松、胡楊、蕁麻、大葉、蘆葦、香蒲、沙柳、紅柳,是造紙、紡織、制繩和人造纖維的重要原料。中草藥有人參、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黃芪、枸杞、黃芩、白芍、杏仁等500多種。榛子、杏、唐松草、金蓮花、松子、文冠果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提取油脂的良好原料。篤斯越桔、篤斯越桔、懸鉤子、丁子山、紅豆、櫻桃山等水果是釀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黃荊、秋梨、玫瑰果、草莓等野生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在幾十種食用植物中,猴頭菇、口蘑、發菜最為著名。百合、石蒜等50多種植物在印染、澱粉行業有重要用途。檸條、沙蒿、狹葉相思、紫花鳶尾和地膚在固沙、堿處理和環境保護方面具有獨特的用途。

全區共有哺乳動物24科114種,占全國450種哺乳動物的25.3%。有工業狩獵價值的獸類50余種,珍稀動物10余種。5l科鳥類365種,占中國鳥類1 186種的3L%。列入國家壹、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有49種。動物有駝鹿、馬鹿、馴鹿、野驢、野馬、野駱駝、梅花鹿、兔猴、貂熊、猞猁、麝、雪豹、盤羊、羚羊、青羊、麅子、麅子、黑熊、山野兔、老虎等。鳥類有丹頂鶴、白鶴、白鸛、黑鸛、天鵝、金雕、玉帶海雕、大鴇、中華秋沙鴨、紅嘴松雞、藍馬雞、榛雞、鴛鴦等。蒙古野驢和野駱駝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雲雀是自治區的鳥類。此外,嚙齒動物是內蒙古草原的優勢種群。全區嚙齒動物54種,約占全國種數的35%,且多為害蟲。

農業資源據自治區土地管理局最新調查統計,全區耕地面積7091萬公頃,人均0.36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4倍,居全國首位。自治區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河套、土默川平原、西遼河平原、嫩江平原和陰山以東、以南的廣大丘陵地區。內蒙古水資源豐富,河流分布廣泛。河流107條,湖泊1000多個,流域面積1000多平方公裏,地表水儲量675億立方米。內蒙古現有水面931000公頃,可利用水面604000公頃,已利用水面495000公頃,發展淡水養殖業前景廣闊。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等適宜作物生長的土壤帶多樣,地上地下資源均可利用,形成了自治區乃至中國北方的重要糧倉。內蒙古農作物品種多達25大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谷子、蓧麥、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亞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子,其中蓧麥、蕎麥、華萊士瓜頗有名氣。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畜牧業資源內蒙古擁有廣闊的天然草原,居中國五大草原之首,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地總面積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6800萬公頃,占全國草地總面積的65.438+0/4。內蒙古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烏拉特六大著名草原,這裏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0多種,特別是羊草、高羊茅、冰草、偃麥草、野燕麥等牧草,非常適合飼養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草甸草原土壤肥沃,降水豐富,飼草品種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飼養大牲畜,特別是牛。我國中南部幹旱草原雨量充沛,牧草種類、密度、產量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營養豐富,適宜飼養馬、牛、羊等家畜,尤其是羊。陰山北麓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幹燥,牧草種類少,牧草產量低,但牧草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動物的優良放牧場所。西部的沙漠草原非常適合發展駱駝。著名的三河馬、三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大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良家畜品種享譽區內外。

旅遊資源內蒙古草原、名勝古跡、沙漠、湖泊、森林和民俗“六大奇觀”構成了獨特的旅遊景點。內蒙古遼闊的大草原富饒美麗。大興安嶺遼闊的森林風光吸引了無數的國內外遊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賽馬、摔跤、射箭被譽為蒙古族“男子三藝”,享譽海內外。傳統的那達慕經常引起中外遊客的濃厚興趣。呼和浩特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西裏圖召、烏蘇圖召、白塔,包頭的五當召、梅代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園,阿拉善左奇的恩布庫吉,赤峰市的遼上京、遼中京、大明塔,鄂倫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 上一篇:在亳州註冊商標需要哪些材料,流程是怎樣的,需要多少錢?
  • 下一篇:化學試劑的靈敏度用什麽單位?請舉例說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