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
三山島壹直以來都是以女性在家務農,男性外出經商的農商業經濟為主。1969,集體經濟,每個生產隊有幾個生產隊積極響應毛主席的“農業大寨”,圍山修梯田,從浙江引進橘子,大量種植。每個生產隊的平均柑橘產量是50噸。1982,會員分紅東山最高,3.85元/工。65438年至0983年,三山島分田到戶,以生產花果為主的農業經濟持續。
長毛兔,改革開放後的“第壹桶金”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人民都在不停地“尋找”三山。他們不是來旅遊的,而是來買兔子苗的。太奇怪了。為什麽這些人要大老遠跑來買?另外,他們是怎麽知道這個太湖小島的?
說來話長
三山島養兔由來已久,但當時都是草兔,經濟價值不大。雖然島上沒有黃鼠狼和毒蛇,非常適合兔子繁殖,但是養的人並不多。
1980年,村民張柏年第壹次養兔子,是他花1 3元錢從吳江廟崗買來的。因為不會剪毛,養殖後只賣兔苗給村民和東山人。
同年,沈光華等三家也開始養。南京外貿公司給了他們每家1只公兔,是西德的。它們是在家裏飼養的,與當地的兔子雜交。“下壹代”的毛色很好,浙江人經常買。他們向浙江人學習理發。當時的兔毛收購價是每斤102元,沈光華養了100多只兔子,壹年剪5次,每次能賣100多元。再加上賣兔苗,當時收入很豐厚。很快,家家戶戶都養起來了,既有剪苗的,也有賣苗的,形成了壹定規模。
1985年,我國發生兔疫,各地均有兔死亡。南京農科院研制出兔瘟疫苗,控制了兔瘟。三山獨有,因為是湖中孤島,所以“與世隔絕”,很少受外界感染。大多數兔子都很健康。村民張綠年抓住這壹大好時機,在《農民日報》上刊登了兩次廣告,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兔農紛紛趕到蘇州,再到東山,壹路到三山購買兔苗。就這樣,“兔子島”的三座山名揚天下,全國各地的人都在不斷的尋找,最遠的壹座來自新疆烏魯木齊。三山人的兔苗收入很快大大超過了剪兔毛的收入,養兔家庭出現了很多“萬元戶”。可以說,這是三山人在改革開放後挖到的“第壹桶金”。那時建造了許多房子。
然而,到了80年代後期,國際市場兔毛收購價格壹路下跌。到90年代中期,1斤才賣20元。但是,飼料價格逐年上漲;另外,有浙江人收集兔毛,回去噴水,撒味精,加重了重量,賣給外貿公司。這樣兔毛容易變質,三山兔毛的牌子就被砸了,外貿公司也不收。兔子,這個在三山紅火了十幾年的“黃金副業”沒了。
高枝嫁接:三山人改良柑橘
上世紀80年代末,三山村民發現,當地的洞庭紅桔、廣桔都是滿酸滿籽,銷路不暢。三山人對其進行嫁接改良,包括溫橘(無籽橘子)和椪柑。於是,三山的村民掌握了橙子的嫁接技術,隔湖而來的洞庭東、西山的人,紛紛請來三山的專家,幫助他們進行高枝嫁接,改良橙子品種。當時,高枝嫁接技術還被視為三山村民的壹大副業收入。
海島人辦廠:“開關廠”
20世紀80年代,蘇州農村鄉鎮工業蓬勃發展,達到高峰。廣大農民從中受益,“不勞無獲”成了* * *學問。三山人也動過腦筋,辦過幾家工廠。
其實文革前島上就有工廠了。這原本是壹個谷殼軋機。原因是當時大隊買了壹條機帆船去農田打水,停在娘娘廟前的水溪裏。在業余時間,他們用機器卷谷殼。後來他們在橋頭開了壹個軋糠廠,由徐水根和王守法負責,用幹草軋糠做豬飼料。後來,它被關閉了。文革期間,由於藥品短缺,保健站自辦藥廠,主要生產中藥註射劑。
蘇州的鄉鎮工業發展過程中,三山島上第壹個辦廠的村子是“92O”生物農藥廠,壹家膠木廠,從1975到1978辦廠。產品為開關膠木件,廠長楊仁發和大約20名工人。
後來有吳縣友聯有機工藝廠,從1983到1987生產有機玻璃。廠長秦和請來的師傅壹起參與了水晶棺材的制作。
股份制工廠太湖五金廠由1985更名為表殼廠,至1993,廠長為許。
玻璃鋼廠,從1977到1981,生產玻璃鋼黑板和玻璃鋼瓦。還有私人縫紉機零件廠。
吳縣三聯排版廠,1987轉1996。第壹,該廠由三山村、上海第三印刷廠和東山糧管所合辦。後來與蘇州印刷總廠聯合,改名為印刷廠。由於三山島缺電,它搬到了東山,廠長秦劍平就在那裏。
吳縣四美食品廠,1991轉1998,廠長吳惠生。蘇州第壹個出口日本鹹梅的集裝箱就是這家工廠的產品。因為工廠環境幹凈,李子質量好,制作工藝精湛,前兩年出口很旺。第壹年賺了654.38+0.5萬,大家開心的發燒。第二年,它擴大了規模,新建了四個遊泳池。“胃口”大了,三山的青梅也不夠“吃”。我又去西山收了壹次,足足收了幾萬擔,每擔3.58元,是青梅收購價的最高峰。但正是因為李子以出口為主,內銷很少,技術含量低,所以很容易下手。很快,廠家多了,李子生產太多,日本市場過剩,出口渠道萎縮,產品大量積壓。四美廠賠了60萬終於關門了。
三山島還開辦了地毯廠和繅絲廠。在島上設廠確實不合適。主要原因是湖心島偏僻孤立,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引進項目和人才難度很大,資金、能源、信息、技術、管理也落後和缺乏。即使像食品廠這種傳統的、作坊式的工廠,因地制宜,在原料、技術、勞動力等方面都有優勢,但還是因為信息的匱乏,國際市場時漲時跌。其他行業就更沒有優勢,難以生存。
三山島不能辦廠,也不會再辦廠,這其實是好事。首先,它保護了生態環境。三山作為壹個沒有工廠的行政村,是蘇州唯壹的“凈土”,依然沒有工業汙染和機動車尾氣。其次,也迫使三山人另辟蹊徑,發展最適合三山的“無煙產業”:旅遊業。
齊賢俱樂部:旅遊業發展的“前奏”
1993年5月下旬,大批部隊登陸三山,帶來了許多大型機械:挖掘機、攪拌機、自卸車、吊車等。與此同時,大量鋼筋、水泥、磚瓦、黃沙、石子等建築材料“泛濫”到島岸邊。從此,轟鳴的機器聲和嘈雜的人聲打破了湖島古村百年來的悠閑與平靜。
28日上午,在歡鬧的鑼鼓聲、鞭炮聲中,三山歷史上第壹個大型項目——齊賢俱樂部破土動工。
這個預算1000多萬元的大項目,從洽談到開工只用了兩個半月。吳縣農工商總公司(後更名為齊賢集團,江蘇省第壹家集團公司)和三山村股份公司這兩個合作夥伴下定決心,對這個項目充滿熱情。“齊賢”出資,三山村以土地入股,共同開發湖心島旅遊。這是三山經濟發展史上的壹次重大轉折:從傳統封閉的農業自然經濟向以旅遊業為主的現代開放的工業化經濟轉變。
然而,項目啟動後,項目的進展並不像人們預期的那樣順利和快速。原因是齊賢集團自身操作失誤,戰線太長,投資點太多,導致資金短缺。而且三山島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特別是沒有電力供應,建築和旅遊管理都靠柴油發電機“自己發電”,成本更高。
但齊賢集團畢竟是地方國企。他們信守承諾,不顧困難堅持發展。齊賢總經理楊景明曾說:“這個項目就算賠錢,在吳縣還是賠錢,留在三山。”半年後,基礎設施基本完成,俱樂部開始營業,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俱樂部主席由楊進明親自任命;三山村黨支部書記吳惠生任副董事長、副總經理。總經理是從國外招聘的。第壹任楊德明曾在西班牙從事旅遊,因此被重金錄用,月薪高達壹萬元,在當時是天文數字。楊德明上任壹年,由原吳縣公交公司負責人吳接任。兩年後,東山鎮團委原書記唐建東接任,為期壹年。
20世紀90年代中期,齊賢俱樂部蓬勃發展了壹兩年,最好的時候,每月利潤超過9萬元。位於吳縣市黃金地段的“齊賢廣場”上,“高射炮”“吃齊賢,玩三山”的廣告高高聳立,引人註目。
然而好景不長。1997年夏天,“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壓縮投資,收緊銀根。此外,齊賢集團的攤子太大,有60多個子公司,已經不堪重負,難以生存。當時資金鏈斷裂,破產了。三山項目被關閉。
但正如楊進明所說,“失在吳縣,留在三山”——旅遊發展的根基“留在三山”。有硬件:道路、橋梁、景點;有軟件:旅遊管理的理念、知識和經驗;還有知名度:巨大的廣告投入,讓“太湖蓬萊,文化三山(當時的廣告語)”傳遍了長三角地區和世界各地。因此,三山有識之士壹致認為,雖然“齊賢俱樂部”只是曇花壹現,但作為“前奏”,它在村民和外國遊客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余音”。壹旦時機成熟,三山的旅遊開發將“卷土重來”!
歷史性的飛躍:電氣化和四合壹光纜
三山是蘇州最後壹個有電的行政村。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蘇州除三山外已實現電氣化,為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此時的三山還處於“無光無動力”的原始落後狀態。
6月,1977,小姑生產隊購買了壹臺8 kW小功率柴油發電機,開始“自行發電”供社員夜間照明。這種“亮度”讓其他制作團隊羨慕不已。很快,其他四個生產隊也購買了柴油機發電。洞庭石礦買了兩臺波蘭產的黑白電視機。後來,小姑生產隊還買了壹臺21寸的黑白電視機,放在蠶房裏,供成員們晚上看電視。結果其他制作組的人都來“鬧”了,人滿為患,“電視室”只好“暫停開放”。後來五個制作組都有了“電視室”,晚上秩序有所好轉。
有了“自發電”,每家每戶都安裝了廣播喇叭,由東山廣播電臺的葛才興、秦永元、潘京華安裝。家用電器也開始進入“先富”家庭;1994,“微波電話”也開通了。雖然因為“限量供應”而不方便,但這個古老的島嶼上終於有了壹些“現代文明”。
1983至1984期間,村、組集體經濟能力減弱。村民家用電器越來越多,用電量是以前的幾倍,使得各小組(大隊改村,生產隊改組時)的“自發電”難以為繼。為此,村裏在1983購買了壹臺“50 kW”,用於全村統壹供電。1988年又購買了“75千瓦”,並在當時的縣人大支持下,獲得了每年12噸的“平價油”指標用於發電。
然而好景不長,“自發電”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經濟轉軌後,廉價石油越來越少,議價成本過高,只能有限供電,不僅影響村民生活質量,也嚴重制約三山經濟發展。因此,在90年代前後,村黨支部將爭取早日供電作為全村的頭等大事和實事。通過十年的不懈努力,在上級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6月5438+10月18日,湖島古村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壹刻:通電了!“四位壹體光纜”於2006年3月18日開通。
至此,“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旅遊發展“只欠東風”的“東風”吹散了,三山人東山再起。
興旅遊“農家樂”樂農家樂
6月,1983,蘇州和吳縣的文化領導來到三山,與壹群相關人士開會,討論三山古人類遺址和風景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因為村裏的招待所太簡陋,客人都分散在條件好壹點的村民家裏。20年後,有人把這次大會的住宿模式稱為蘇州“農家樂”的“起源”。
此時因為采石礦的關閉,安哥拉兔的“降溫”,工廠的“分分合合”,三山的經濟發展路在何方?上級和外界對島上的古人類遺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越來越重視,自發來島的遊客也越來越多。所有這些都激勵和促使三山村黨支部把發展經濟的註意力轉向旅遊業。
但這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且是長期投入,見效慢,回收慢,超出了壹般人和壹般企業的能力。在當時蘇州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引進外資的熱潮中,三山人多次接觸外商。豐富、豐厚、獨特的旅遊資源確實吸引了眾多有實力的海外有識之士。他們來島上考察洽談,有的甚至做了詳細周到的可行性報告,並在島上召開董事會,決心投資三山,發展旅遊業。但由於當時政策和觀念的局限,這些“中外合作”之舉無疾而終。
但村幹部也因此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堅定了決心。在此基礎上,才有了後來與“齊賢”的合作開發。
旅遊開發,廣告“轟炸”遊客看了廣告記住了,來了;許多人來晚了。他們不知道齊賢俱樂部關門了。來了就要吃要住。沒有社團妳該怎麽辦?三山人想到了十年前的市縣文化會議,於是做了相應處理,由住宿條件較好的村民負責接待和管控。“農家樂”這種由農民自發發展起來的新型旅遊形式,率先在湖島古村落三山萌芽。至少,在蘇州妳可以這麽想。
2000年6月,三山通電。旅遊業大發展的時候到了。
壹年後,“三山風景區”成立,國慶節正式對外營業。當年僅三個月,門票就賣了6萬元;第二年60萬;第三年再翻倍,654.38+0.2萬元;去年增加到240萬元。以及村裏的50多家“農家樂”,幾十輛電瓶車,還有鮮花、水果、蜜餞、茶葉、雞蛋等土特產。,行業帶動的各種延伸服務,他們的收入至少超過654.38+00萬元!“農家樂”,農家樂,節假日和旅遊高峰期,三山島上遊客絡繹不絕,歡聲笑語不絕。沈寂了數百年的湖島古村,又恢復了歷史上的熱鬧和繁華。
創建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
2006年,三山村投入巨資對公路沿線環境進行集中整治。其中,旅遊碼頭投資60萬元;投入50萬元對農家樂內外環境進行改造;觀光電瓶車停車場投資2萬元;投入8萬元用於道路沿線綠化;路面修復投資65438+萬元;並投資654.38+000多萬元建設了董波碼頭和654.38+0.4公裏的環島公路等基礎設施。投入20多萬元改善景區道路、標誌、環保垃圾箱、環境綠化,投入80多萬元擴大遊客中心規模,完善接待、投訴、安保、公廁等功能。對於“農家樂”酒店的經營者,要進行硬件和軟件的整改,在硬件上對房屋的外墻和室內裝修進行改造。根據《蘇州市農家樂管理辦法》的具體要求,規範經營秩序,做到依法經營、公平競爭、誠實守信,保障農家樂經營健康有序發展。在軟件建設上,投入3萬多元,邀請上級環保部門對三山島生態環境進行評估;投入5萬多元培訓工作人員和翻譯。工作人員更衣,掛膜服務。三山島樹木繁茂。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投資65438+萬元建設防火隔離帶。為了保持村莊的整潔,創造優美的環境,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村裏還組建了壹支10的環衛清潔工隊伍,專職服務,長期管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歲末喜訊頻傳:三山村被授予2006年宿州市旅遊行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村支書吳惠生被授予先進個人稱號;並且順利通過了蘇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驗收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創建。後者是國家級榮譽稱號,每三年評審壹次。旅遊城市蘇州只有三個村獲此殊榮。
同時,三山景區門票年收入穩步增長;更重要的是,三山旅遊發展已進入規範管理、循序漸進、良性循環的新階段,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