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飲食療法:
①貝母粥;先用粳米100g加白糖煮粥,待粥熟時調入川貝母粉5~10g,再煮二三沸,上下午溫食。用於咳嗽吐痰粘稠不爽。
②竹瀝粥:粳米50g,待粥將成時,放入竹瀝50~100ml,稍煮,早晚或午後溫食。用於嘔吐膿痰,或神誌不清者間。
3蘇子粥:蘇子15~20g,搗爛如泥,加水煮取濃汁,去渣,入粳米50~100g,冰糖適量,同煮成粥,早晚溫食。適用於咳嗽氣喘。
4.大蒜粥;紫皮大蒜30g,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0分鐘後撈出,再將粳米100g,放入煮大蒜的水中,煮成稀粥,再將大蒜放入粥中,同煮片刻即成,早晚溫食。適用於肺炎黴菌感染。
⑤銀杏蘆根燉冰糖:白果20枚,去殼、衣,搗爛,與蘆根30g放入瓦鍋內,加水2碗,煮至1碗時,去渣,放入冰糖15g,溶化,飲服。適用於咳嗽、痰多、氣喘。
6百合糖水:百合60~100g,加白糖、水適量,食之。
7川貝雪梨煮豬肺:川貝10g,雪梨2個,豬肺250g,雪梨去皮切塊,豬肺切塊漂去浮沫,與川貝壹起放入砂鍋中,加少許冰糖、清水,慢火燉3小時後食用。用於陰虛痰熱。
八山藥粥:幹山藥45~60g(或鮮山藥100~120g)粳米100~150g,同煮粥,早晚溫食。用於氣虛痰多。
②單方:
①魚腥草、浮萍、半枝蓮各30g,水煎服,每日1~2劑。用於肺熱證。
②穿心蓮、十功勞各15g,橘皮6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用於痰熱證。
3飛蓬、敗醬草、大青葉、短茶風各3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用於肺熱證。
4魚腥草30g,桔梗15g,石膏60g,水煎服,每日1劑。用於痰熱證。
5肉桂、丁香、川烏、草烏、乳香、沒藥、紅花、當歸、川芎、赤芍、透骨草,制成10%軟膏塗於背部,2天1次。用於肺炎的吸散。
3)針灸療法:
體針:常用穴為肺俞、膈俞、尺澤、魚際、太淵、內關。配穴有大椎、曲池、合谷、孔最、委中、太溪、三陰交、十二井、膏肓。在疾病進展期,每天針刺兩次,采用瀉法,留針 30 分鐘。恢復期,每日針刺1次,平補平瀉。
水針:取肺俞、風門、曲池、豐隆。用青黴素40萬單位/2ml(首次皮試),鏈黴素0.125g/2ml,每穴0.5ml,每日1~2次。也可用其他具有抗菌作用的肌肉註射或抗菌中藥註射液作穴位註射。
④預防調理:
①防寒保暖,遇氣候變化,隨時更換衣服,體弱易感者,可隨時服用玉屏風散等藥物,防止外感的發生。
②戒煙,避免吸入粉塵及壹切有毒或刺激性氣體。
③進食或餵飯時,註意力要集中,要求患者細嚼慢咽,避免邊吃邊說話,交接食物時嗆咳吸入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