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嗎?"醫生問他。
黃先生說他的血壓有點高。經檢測,他的血壓達到了150/100mmHg,確實屬於高血壓的範疇。血脂中總膽固醇為7.2毫摩爾/升
“最近突然暈倒過壹次。”黃先生回憶,當時他從家裏的沙發上爬起來,眼前突然壹黑,就倒在了沙發上。幾分鐘後,黃先生醒了。他很清楚,在倒下的幾分鐘內,他就失去了知覺。
醫生聽了黃先生的描述後,懷疑黃先生血管異常,安排他做了頸動脈彩超。
結果顯示,黃先生左側頸動脈竇後壁平坦,低回聲,大小約0.68x0.18cm,左側頸動脈形成。
醫生根據黃先生的病情,給他開了他汀類藥物和阿司匹林,並囑咐黃先生回來時按時服藥,等待下次復查。
沒想到,三天後,黃先生再次來到醫院。
“醫生,我聽別人說,我這種情況,不需要吃這兩種藥。”黃先生說,他的鄰居患有高血壓和高血脂。幾年前,他被查出頸動脈斑塊,但他沒有服用任何藥物。他現在很好,什麽都沒發生。
“這幾天吃藥了嗎?”醫生問。
“沒有。”黃先生很誠實。
“有些人確診後不必服用他汀類藥物和阿司匹林。這是可能的。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血壓血脂比較低,年齡比較小,或者頸動脈斑塊比較小,但是每個人的情況不壹樣。”醫生說。
“那我為什麽要吃兩種藥?只吃壹種就不能趴下嗎?我只是血壓有點高,血脂有點高。最近頭暈頭痛,沒有其他問題。”黃先生問。
“嗯,首先,妳的年齡在這裏,55歲,已經處於衰老的狀態。另外,妳的血壓比較高,血脂狀況很高,已經超過標準值。所以為了避免引起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建議妳吃兩種藥。”醫生回答黃先生。
“那我要吃多久的藥,可以停藥嗎?”
“這個要看妳後續的狀態。如果狀態好,可能不需要吃藥,否則需要繼續吃。這兩種藥物是用來降血脂和防止血小板聚集,避免形成更大的斑塊,這與妳的癥狀相對應。”在醫生的解釋下,黃先生接受了這個結果。
頸動脈斑塊是脂肪和鈣在頸動脈內壁的沈積,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表現。對於中年人來說,這是壹種常見的癥狀,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都與此病密切相關。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通常表現為頭暈、頭痛和暈厥。目前該病需要通過藥物、手術、飲食控制等手段治療,避免出現腦梗死等其他並發癥。
頸動脈斑塊可能引起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會導致患者腦供血不足,進而導致中風。頸動脈狹窄的情況分為四個等級:①輕度狹窄:狹窄程度小於50%;②中度狹窄:狹窄程度為50% ~ 69%;③重度狹窄:狹窄程度為70% ~ 99%;④閉塞:狹窄程度為100%。當狹窄度小於50%時,患者可能不會表現出相應的癥狀,但仍存在引發腦梗死的隱患。
頸動脈斑塊是我國的壹種高發疾病。在40 -80歲的患者中,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超過20%,並且會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等並發癥。
頸動脈斑塊的成因通常有高脂血癥、炎癥反應、血管內皮損傷、凝血異常等。,其中多見於高血脂患者、老年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等。
頸動脈斑塊患者通常需要評估頸動脈斑塊的風險,然後再決定如何使用藥物。
頸動脈斑塊的評估需要從三個角度來衡量:
1,血脂
壹般來說,血脂中總膽固醇在5.18-6.18mmol/L時為邊際增加,大於等於6.19mmol/L時為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在3.37-4.13mmol/L處邊際增加,在4.14處或以上增加。當血脂總膽固醇超過7.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過4.9mmol/L時,即處於高危狀態,此時需要用藥。黃先生血脂和總膽固醇達到7.2mmol/L,年齡大了,必須吃藥。
2.斑塊大小
人到了壹定年齡,血管變粗、彈性變小是自然現象,血管內膜增厚是正常的。只是定期檢查,以確保沒有斑塊形成。但如果已經確定有較大斑塊形成,就要吃藥治療了。
3.斑塊的進展和破裂的風險
在正規治療過程中,如果斑塊生長過快或者有破裂的風險,就必須服藥。但如果斑塊較小,且壹直比較穩定,可以繼續觀察。
經過評估,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可以考慮是否需要他汀類藥物和阿司匹林。
他汀類藥物是降血脂的首選藥物,可以降低人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從而預防動脈硬化或其他心血管疾病。
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包括以下情況:
①心血管疾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小於65438±0.8 mmol/L;
②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小於2.6 mmol/L;
③血脂、血壓通過生活調節仍不能達到正常水平者。
阿司匹林是壹種能減少血栓素產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斑塊形成、抑制動脈栓塞的藥物。阿司匹林由於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積極作用,也有增加出血的消極作用,所以在使用阿司匹林時,要註意以下幾點:
①頸動脈狹窄大於50%;
②患者血壓大於等於160/100;
③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於65438±0 mmol/L..
總之,服用這兩種藥物需要醫生進行專業的風險評估,確保藥物可以在患者身體狀況的承受範圍內使用。
而且,這兩種藥吃了就停不下來了。如果患者有強烈的副作用,或者治療狀態比較理想,生活狀態比較健康,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慢慢改變藥物的劑量,但這壹切都需要醫生的指導,不允許擅自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