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用“錢”來衡量發展載人航天的投入產出比並不明智。“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作為當今世界最昂貴的科技,載人航天的發展當然需要壹個國家的支持。載人航天首先是人類的夢想。航天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待在搖籃裏。“探索太空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日益枯竭的地球資源也在促使人類開發太空資源。載人航天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民族夢、國家夢。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壹,中國有責任和義務通過和平開發太空來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載人航天也是很多普通人和科技愛好者的夢想。就像很多生活中湧現出來的平民英雄把所有的錢都投入到制造飛機和潛艇上壹樣,發展載人航天是所有航天迷的夢想,也是全世界華人的夢想。
夢想本身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事實上,從1992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至今的20年裏,中國載人航天的費用實際上還不到美國壹年的費用。近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預算約為6543.8+07億美元至6543.8+08億美元。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載人航天真的是“花小錢辦大事”。神舟飛船R&D起點高,壹步到位設計,整體智能化程度高。美蘇載人航天的發展經歷了無人飛船、單人飛船,最後是多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雖然起步晚,但走的是跨越式發展道路。以交會對接任務的“N+1”模式為例,壹個天宮壹號目標飛行器可與多個航天器對接,驗證自動對接、手動對接、組合體操作、航天員短期駐留等關鍵技術。同時,神舟飛船中的軌道艙兼具生活艙和軌道艙的功能。返回艙著陸後,軌道艙仍可留在軌道上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索和技術實驗,大大提高了。
當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在1961年前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完成太空旅行的宇航員時,人們不可能預料到載人航天會對人類未來的發展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航天科技給當今社會普通人帶來的便利,無非是衛星服務:通信衛星讓廣播電視、長途通信無止境;導航衛星讓人精確出行;地球觀測和地質勘探衛星使各種減災防災工作處於受控狀態,從而減少損失...載人航天技術帶動的航天經濟發展成果早已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方便面裏的蔬菜包,源於航天員食物裏的真空脫水技術;各種時尚的運動鞋,它們的“中空吹塑”制造技術,也從太空服設計技術中獲得靈感;宇航員在抵抗骨質流失和肌肉萎縮方面的技術成果已經部分應用於長期臥床病人的治療...人類通過突破和掌握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有力地推動了能源、信息、控制等領域的發展,促進了電子、制造、化工、冶金、紡織等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
如果非要用數字來解釋這20年,從投入的角度來看,技術研發、樣品研制、飛行產品生產、試驗設施設備建設、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等方面已經花費了390億的支出。從生產上看,我國成功掌握了天地往返、航天員出艙、交會對接三項載人航天基礎技術,建成了較為完整的載人航天研制、生產、試驗發射、測控配套體系。獲得90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和科技進步成果,2000多項技術成果應用於國民經濟各行業,1100多種新材料的批量生產受益於航天。1987以來,已有8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進行了太空育種試驗,壹大批高產優質的農作物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從新藥到新材料,我國1100多種新材料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完成的。20年前,國內的移動通信、生物工程、半導體、工業自動化控制、新能源、系統集成等高科技領域和產業,要麽是空白,要麽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20年後,中國人在這些領域的空白已經被填補,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成為世界壹流方陣。載人航天,看似遙不可及,卻像春雨壹樣潤物細無聲,潛入我們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已經發展了20年,務實進取。早在載人航天工程啟動的1992年,老壹輩科研人員就通過當時最熱門的航天飛機和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飛船之間的科學比較和超前謀劃,選擇了神舟飛船自力更生、創新發展的道路。這是壹條無法模仿,幾乎沒有任何教訓可以借鑒的艱辛道路。20年後的今天,航天飛機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神舟飛船依然大放異彩。這是老壹輩航天人務實決策的結果,也是壹代代航天人銳意進取的結果。
從神舟壹號到神舟九號,中國人只發射了九發“子彈”,就建成了為未來空間站服務的航天飛機系統。其中,無論是神舟五號的單人飛行、神舟六號的多人多天飛行、神舟七號的航天員出艙活動,還是神舟八號的自動交會對接,都是按部就班,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以高效率和100%的成功率達到目的。從神舟壹號到神舟九號,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發展脈絡日益清晰,也展現了中國聚精會神辦大事、不斷進取探索的大國風範。這九艘飛船的成功,不僅壹步步改善了民生,也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產業升級。
作為科技領域最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也積累了豐富的大型現代化項目管理經驗。載人航天技術應用產生的溢出效益、經濟升值及其規模收益遞增,不僅僅是某些研究機構計算的1:10到1:12的投入產出比那麽簡單,也不是現成的數學模型可以計算的。
近十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完成了新老人才交替,其中骨幹平均年齡不到35歲。這不得不歸功於載人航天的快速發展,為人才培養和鍛煉提供了機遇。這支大規模、專業化、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不僅滿足了航天事業的發展,也為相關領域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載人航天將實踐者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聯系在壹起。中國在載人航天方面取得的突破,壹次次激發了國人的愛國自豪感,也激發了壹代又壹代新人科技興邦的熱情。這種豪情壯誌,將深刻影響中國的未來。
目前,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向國際空間站發射“龍”飛船為例,載人航天的發展已經開始將觸角伸向商業領域。這是載人航天發展到相對成熟階段的表現。在此之前,由於“昂貴”的載人航天飛行,自人類探索太空以來,幾乎所有的航天活動都由政府主導。只有科技成果轉化為壹定程度的經濟效益,“民營企業”才會願意參與。但在中國,從最初發展載人航天,到依靠部分進口設備,再到全部設備完全國產化,具備出口各類衛星和設備的能力,載人航天技術在“出口”方面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且不說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發展載人航天的國家之壹給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威望帶來的有利影響,未來通過與其他國家合作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開發太空資源,中國就能在世界政治、經濟和科技舞臺上占有壹席之地,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之路是壹條造福民生和人類的康莊大道。